被放大了10000倍的照片会怎样——《变焦》导读

【经典绘本导读】系列-第241号被放大了10000倍的照片会怎样——《变焦》导读阅读推广人  石头说明:1、这是一个对经典绘本深度解读的公众号,已累计发文在二百篇以上。2、查找是否有您想阅读的文章,可以从历史消息中输入您想要的书名搜索即可。3、如果您喜欢本公众号,先点击上边蓝色的“经典绘本导读”再点击“关注”。4、本导读的宗旨是为亲子阅读而努力、为父母深度掌握绘本精髓而奉献。5、如有意愿,请加微信号:aa052631 附言:经典绘本导读一、内容简介这是一本无字绘本,适合所有年龄层,虽然没有文字,但透过相机的镜头变焦特效,由一片红色的鸡冠开始,一直延伸至整个宇宙穹苍,从近到远,由小窥大,看完这一幅幅的图画后,你会发现,图像有时比文字更铿锵有声,也更能打动人心。二、绘本信息书名:变焦文图:[匈]伊斯特万·巴尼亚伊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适读年龄:3-6岁奖项: 《纽约时报》和《出版人周刊》推荐为年度最佳童书出版日期:2011年09月三、绘本导读【封面】

解析:大红色的封面、一字儿排开的书名ZOOM、还有第二个字母O中的孩子。这种设计感和产品感极强的封面在图画书中是及其罕见的,那本红色封面没有字只有一个小孩子夹着一本红书的《the red book》可媲美,但《小红书》是此书出版近10年后才出现的。芭芭拉·莱曼的《小红书》是一本形式新颖的图画书,红色的封面上,还套着一个红色的护封,上面只画了一个手拿红书的小女孩,连一个书名都没有。

超强的设计和丰富的内涵一定会震撼我们惯有的内心,你读了会有怎样的感受?【环衬】

解析:在浩瀚的银河里,每件事物的存在何其渺小,而在每个表象之外,是否又具有其他角度的意义呢?生命是如此的微渺和短暂,我们是不是都该用这伸缩镜头般的视界,去拉宽自己的眼睛所见和内心所想的一切呢?你玩过望远镜?使用过照相机吗?当我们把镜头拉近、拉远,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把镜头向前推,看到一只鸡,把镜头向后拉,原来是一个孩子在玩模型玩具。镜头再向前推近,你越来越不相信自己看到的,这个视觉游戏也越来越有趣呢!【扉页】

解析: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这本书是一场有趣的视觉游戏,挑战孩子和爸爸妈妈们的想象力。这本书运用摄影镜头的特点,不用一个文字,设计每一页的图画,和读者玩猜谜语游戏。在翻页之间,他想告诉你的是,事情不一定是你看到的样子。就像这个不停旋转的世界,不停地变换焦点一样,我们只能抓稳镜头,跟着世界移转。【第1画面】

解析:翻开《变焦》第一个黑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占据大部分画面的像小山似的红色多边形,几乎充斥了整个画面的80%,上面布满了橘黄色的小圆点和蓝色的三角符号,在空白处有些洒落的蓝色墨点,图片上没有任何文字,这个抽象的图是什么呢?从正文首页开始上来就是是一幅黑页!而且每一次的ZOOM变化都是先有一幅完整的黑页预示着镜头的关闭,当我们翻页时,已经是新的景象了。而且,这样的设计让读者的视线相对固定,不需要左右翻页去阅读。这本书怎么读?这本书爸爸妈妈千万不要提前读,因为读这本书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孩子一起去去发现与猜测。读到第三页我们就能找到这本书的规律了,所以爸爸妈妈千万不要急于翻页,先猜一猜下一页的内容再翻页。【第2画面】

解析:从几乎满页的“尖尖角”,迫不及待地翻到下一页,随着镜头的拉远,抽象的图画竟然是一只漂亮的公鸡的鸡冠,上面同样有许多大小不一的蓝色墨点。原来是公鸡啊!那后面呢?这样的设计是不是能够让孩子更快速进入绘本阅读中的一个重要体验---情景预测呢?首页粗糙斑驳的不规则图形跃出纸面难以辨识,却在下一页拨开乌云现明月般展露出全貌。当页的美景永远是次页的局部,当页的存在也仅是次页的铺陈而已。如果不翻开第二页,都不会想象到那是一个大公鸡的鸡冠。这样,一个悬念,大人可以提问题,孩子可以来回答。一次肯定无法正确,大人可以提示,孩子们继续去寻找答案。【第3画面】

解析:镜头继续拉远,公鸡全身显露出来,两个小孩趴在窗前看那只站立在围栏上眺望远方的公鸡,画面上的点变成了橘色,就像飞舞的萤火虫在闪烁一样。把镜头向前推,看到一只鸡,把镜头向后拉,原来是一个孩子趴在窗前看公鸡。镜头再向后推拉近,你是否越来越不相信自己看到的景物了呢,这个视觉游戏是否也越来越有趣呢!伊斯特万的《变焦》运用摄影镜头的特点,不用一个文字,设计每一页的图画,和读者玩猜谜语游戏。在翻页之间,他想告诉你的是,事情不一定是你看到的样子。就像这个不停旋转的世界,不停地变换焦点一样,我们只能抓稳镜头,跟着世界移转。【第4画面】

解析:再继续翻,发现原来这是小屋的一角,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站在长凳上兴趣盎然地看着窗外的大红公鸡。男孩右臂夹着打球,女孩右臂跨着一筐小球,这是从哪里赶来了呢!一只小蜜蜂也匆匆飞来助兴。这间房子很有特点,天蓝墙面泛出星星点点,木制的木门底色更像浩瀚的夜空,无数天体自由地飞翔旋转。看到房顶上挂着的油灯了吗?在我们困难的60年代出门干活可是离不了的,很感念那份回忆。一根玉米悬挂在门框上,这是一个农场吗?你会不会开始期待和猜想下一幅画面呢?【第5画面】

解析:镜头后拉,绿地上现出一座红顶木房子,旁边还有一座垂直错落的小房子,只是看到红色的尖顶。公鸡已经看不到了,男孩和女孩的身影也缩为室内的小不点,可门外出现烦恼的场面,滚圆的小猪、啄食的母鸡、交谈的鸭子、扭头会看室内的白猫和角落里的红马,原来这是农场的一个角落,这是一个和谐共生的大家庭了。看到猪打卷的小尾巴吗!他们玩的很悠闲自在。猫总是喜欢黏人的,你看扭头看着主人的举动也想跟进,但又想跟家禽们一起玩。这头马低头看什么呢!和谁交流着呢!【第6画面】

解析:镜头继续后拉,现出乱七八糟各具特色的房子,怎么这样搭建房子呢!中间的房子好像是车库,这不卡车进进出出呢!家禽和家畜们活动的空间随着镜头的拉远变得和整体相比显得很小。原来马是和草地上卧着的小马在交流,起来也参与到大家的活动中啊!底部这座和其它迥异的粉色屋顶的房子很显眼,周边还有行走的廊道,高耸的屋顶还有阁楼。【第7画面】

解析:哎呀!这是一个游戏积木啊!旁边的箱子里还有许多,当读者恍然大悟时,却发现这幅图上出现了两只手,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无字书,没有标准文字描述,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理解来讲故事,还不会说话不会表达的,自然父母来讲述这个故事。也许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家长就是一个故事高手,但是自认为语言匮乏也不愿意给孩子讲故事的家长,正好借机锻炼自己,也为孩子创造一段美好的故事时间。【第8画面】

解析:大公鸡、孩子们、农场原来都是另一个姑娘手中的玩具。看这个头戴蝴蝶结的女孩正聚精会神地遵循自己的内心摆放着一个个积木。女孩身体位置很高,这是站在凳子上吗!顶部出现了两个红底白字代表着什么呢!是需要推送进一步才能看清楚吗?推送了又会产生什么结局呢!【第9画面】

解析:原来女孩是一脚站在圆凳上、另一脚抬起来膝盖顶住桌角,让身体平衡,这样女孩才随心所欲地对积木排兵布阵。顶部的字体已经完全看清楚了,同时还出现一只手的三个手指头,摁住背景的一角。此时此刻你能想象出这是怎样一个前景和背景呢!灰色背景的上沿还有一道白边,你能有几种内心的想法呢!从鸡冠到公鸡,从孩子们到农场又到另一女孩,在几个大的转场中,尽管你“胡思乱想”还是不尽然知道作者的意图,不过这又如何呢?我们读这样的绘本不就是让孩子跟着作者去想象么?因此,我觉得阅读绝不能仅仅根植于孩子自己的生活体验,还要阅读他人的生活、他人的创想,这些个间接的体验正是撩拨孩子进入我们自己所未体验过的“异次元”。【第10画面】

解析:以为这个姑娘是真人,结果这姑娘还有这些玩具是海报里的故事,这个男孩是否也是如此呢!男孩身处的位置又是什么呢!坐在圆椅上吗?右手撑面进入了休息状态。那蓝色的背景是大海吗?翻开每一页你都以为这是故事的主角真人,结果都不是,他仅仅是下一个故事里的背景,再下一个故事的道具。绘本有一半是黑色的。而另一半采用油画风格,从一张小图入手,然后不断地将这张小图放进一个个略大的背景里,悬挂在高空的一个大屏幕、男孩手中的一本画册。虽然没有文字,但透过相机的镜头变焦特效,由一片红色的鸡冠开始,一直延伸开来。看完这一幅幅的图画后,你会发现,图像有时比文字更铿锵有声,也更能打动人心。【第11画面】

解析:镜头拉回,男孩全身完全暴露在读者的视野中了。男孩很累,坐着太阳椅看着画报就睡着了。身后是黄色的栏杆,脚下是黄色的地面,栏杆后是蓝色的背景。整本书翻到此,已经非常的震撼了,你不知道自己现在所看到的画面什么时候是终点?你甚至无法想象下一帧画面会是怎样?书本将镜头的焦点一点一点改变,画面也由静态变为了动态最终又变回静态,每一帧都出乎意料,又似乎每一帧都理应在意料之中,事物在这样的变焦之中,无比的渺小,无法把控,如同佛教所述:人生无常。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我们以为自己已经看到全景,换一个角度却发现不过沧海一粟,看风景的人也成为了别人的风景。当你把书从后往前翻,又是另一个世界,从变焦到慢慢的一点一点缩小焦点范围,聚焦在一个平时可能没有意识的点上,将那一个点慢慢的放大,放大,直到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鸡冠上的橙色小圆点。这书带给人的感悟太深了。看到男孩脚下的一滩水迹和飞溅的水花了吗?这预示着下一页将是遇见什么呢!【第12画面】

解析:画面继续拉大,啊哦!这是一个小型泳池。上页看到的是哪个一头扎进水中溅起的水花,一个女士正在入水,而旁边的一个男士正在往岸上爬,而岸上的那个人正在打着电话,这无绳电话可不小,还记得我们八十年代的“大哥大”吗?【第13画面】

解析:一条游船的局部已经初见端倪,下面是游泳池,上边是通风口的平台,不同肤色的人来到此散心瞭望大海。看到那个高个女人了吗,她在和空中的海鸥对话吗!但下玄边的男士正在给海鸥喂食。下方四个长方条是船舱的观察窗,一个人影在此晃动。你看到封面中第二个字母中的那个人了吗?从前往后翻,要不断地放大自己的格局,只有将自己摆放在同等高度,才有可能跟上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格局放大,不拘泥于眼前的构局,把眼光放长远,不纠结于小得失,宽厚待人,不做过度思维。从后往前翻,从遥不可及的星球慢慢推进到我们熟悉的事物与画面,从不可触摸到最终落地。梦想与目标不也就是如此吗?将梦想与目标写下来,逐步细化,聚焦当下。盯紧一个点,精深练习,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聚焦与变焦,聚焦还是变焦,您是否也有所领悟呢?【第14画面】

解析:一艘很大的游船已经看到一截,从船舱的看到的5层布局,游船确实很大。高低错落的船甲板露天平台的布局,有两级游泳池、有外挂的小船、船甲板上载有数量汽车。那个大红色高翘的尾翼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呢!上角的ng字样更让人摸不着头脑,可远处的一望无际的大海和下角吃水线泛起的波浪,证明这是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巨型游轮。但上方棕色的边框又是什么呢!你能想到什么了呢!已经翻过十几个画面,你是否在作者的引领下一路开动想象力,但唯恐想对的不多吧!这也正是读者感兴趣的地方,让读者脑洞大开!【第15画面】

解析:巨轮已经全部暴露在你的眼前,只是这艘巨轮(加利福尼亚邮轮)只是一辆大巴车车体上的一幅广告画而已。加利福尼亚州有雷德伍德国家公园、约塞米蒂国家公园、金斯峡谷国家公园、死亡谷国家公园、约书亚树国家公园。世界知名的“好莱坞”和“硅谷”均在州内。邮轮的原意是指海洋上的定线、定期航行的大型客运轮船。“邮”字本身具有交通的含义,而且过去跨洋邮件总是由这种大型快速客轮运载,故此得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数军用工业向民用工业转型,航空业随之出现并飞速发展。原来的跨洋型邮轮相比航空运输,速度慢、消耗时间长,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通常所说的邮轮,实际上是指在海洋中航行的旅游客轮。这艘邮轮巨大的鲜红的船岛格外引人耳目,外形就像鲸鱼的尾翼,预示加利福尼亚邮轮自由畅游在无垠的海洋上。下方几辆轿车拥挤在一起,这应该是在机动车路上。只是大巴车黑黢黢的车窗上只有一抹淡紫色,暗示车里是有人同行的。【第16画面】

解析:果然这是一个城市拥挤的十字路口,长长的大巴车横亘在中央缓缓通过,其它车辆尾随鱼贯而行。周围的人群大大小小、熙熙攘攘循着自己的路线穿行在街道上,但只有右下角一宽阔的路面上,一穿蓝色制服的男人推着搬运车,上面的两个长方形物件很醒目,但没有知识的来源,不知道其中的含义。也许生活中就是这样,太多的不知也不需要知晓,做着自己分内的事情就足够了。画面中许多细节要让读者感悟到,如左下角红色车里后视镜中映出的男孩的头像;低头推车的男人肘部的鲜红护肘、似乎他的工作很艰辛、那个物品也很贵重;大巴车尾部车窗中多了几抹不规则的紫色,透过车中之人想瞭望外边的世界。【第17画面】

解析:视角进一步扩大,把更多的人和街景进入我们的视线。这是一条单行线,大巴车从岔路口缓缓驶入,几乎占用了整个马路,使得相向的车流不自觉的听了下来。此时,正是正午时分。使我们错愕的是,上下端面出现两条黑色的弧线和墨绿色的边框,更有一只尖脚似的东西重重的踩在边框上。不觉怀疑起自己的顺势思维,这个街景图是不是某一个背景的一部分呢!这种想法让我急切有翻页的欲望。【第18画面】

解析:原来黑边墨绿色边框是电视的四周边框,一个背对着读者的男人正在看电视,而内容却是上一页街景的画面。这个印第安人(后知)端着烟斗、翘着脚坐在哪里呢!看样子很认真,画面对他的吸引力很强。而这人面对的不同层次的橙黄色和远处的断壁残垣让我们忍不住猜想这是什么位置呢!【第19画面】

解析:上页只是拍摄角度的不同,一只脚重重踩在电视机边框上。镜头拉远却是梳小辫的男人在圆圆的看着电视,腿上盖着毯子,身后是绳索一样的工具。作者的绘画风格特征显著,用高纯度的色彩平涂作底,再用粗细均匀的纤细线条勾勒出自然物体,写实的造型配合无光影变化的固有色,反映出剥离重重干扰的真实物象,画面色彩大胆明艳,图像清晰纯粹,装饰感十足。有趣的是,这些绚烂的色彩被等分插入纯粹的黑色,对页中左边为黑、右边为彩,快速翻阅时忽明忽暗。【第20画面】

解析:看电视的人在一个巨大如树的仙人掌下,一旁作者标注这是在美国的亚利桑那州。美国亚利桑那州南部,走进仙人掌国家公园。唯一能看出不同的地方,就是一棵棵比人高满身刺的树形仙人掌。这个国家公园就是为了保护仙人掌所设。园中有多达1000多种来自世界各地不一的仙人掌。这里的树形仙人掌形体巨大,平均高度约为四到六公尺高,满山遍野地矗立着,整片的仙人掌看起来就像是一群人站在山上。也许讲故事的父母有的已经去过这些地方,即使没有去过的,也许有一天,你会带着你的孩子一起去看看,这些书中的世界。也许有那么一天,你的孩子也许就会生活在哪个遥远的国家陌生的城市。其实这一切都不重要。最后,你,我,孩子们,都会在遥远的太空中汇聚成一颗颗小星星,一粒粒尘埃。【第21画面】

解析:我们解读一下这封来信的信息,这是从美国亚利桑那州空运来的一封信件,收件人是所罗门群岛的亚酒部落的酋长塔乌玛塔塔非,信封上贴着一张美国西部亚利桑那州荒漠风情的邮票。所罗门群岛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这就是为什么信件地址中出现澳大利亚的字眼。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太平洋的转折点所在地。所以,我想,无论我们的孩子从前看,还是从后面看起,无论孩子得到什么结语,都有可能在无意间发现了个体和世界之间关系。人在这个世界上,世界上有这样的人。【第22画面】

解析:这个戴黄帽子、身穿蓝制服、背绿色挎包的男人送来了信,信上写着: 所罗门群岛 塔乌玛塔塔非 亚酒部落酋长收(这在上图中清晰展示出来),带来的哪是一封普普通通的信件,这是这个群岛之外世界的风情。实际上,从飞鸟空中鸟瞰到印第安人沙漠看电视这一段,和前面的ZOOM相对静止不同,这一段是有动态的故事情节的,邮差手持着沉重的邮票,包含着从鸡冠头到印第安人看电视这其中的所有画面,递给岛民。小读者看这本书的时候,喜欢在下一页搜索前一页出现的图像。它们会不经意地出现在杂志上、轮船上、汽车上、电视里、邮票上……每翻动一页真是惊喜连连!【第23画面】

解析:然后邮差上了“邮艇”与大家告别,这种动静转换是ZOOM中又一个神奇的地方---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哲学!小读者无法“准确”地ZOOM又如何?任由他们把ZOOM当成了一种阅读游戏。书本将镜头的焦点一点一点改变,画面也由静态变为了动态最终又变回静态,每一帧都出乎意料,又似乎每一帧都理应在意料之中,事物在这样的变焦之中,无比的渺小,无法把控,人生无常。【第24画面】

解析:椰岛的沙滩在变小变远,而整个岸边却完整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浅黄色的沙滩、成片的椰林、黄绿交织的植被、墨绿的山峦、淡蓝色的浅滩和天蓝色的海洋。而这一切都被一高空中鸟瞰的飞行员尽收眼底。【第25画面】

解析:镜头拉远,山丘的植物已经分辨不清,不同的植被的底色越来越清晰,绿中夹杂着土黄色,那是印第安人的家园。此时,飞行员和座机成为主要的前景,而沙滩进一步缩小,海洋成为旷野。在画面的左侧有一褐色的山丘,中间迸发出红色的火焰,这是什么?是火山喷发吗?飞行员又在搜寻着什么?【第26画面】

解析:整个半岛在飞机的鸟瞰中,变得山峦叠嶂五颜六色,火山正在喷发。而2-27-48号飞机飞行在小岛的上空,占据了画面的核心。飞机的肤色是黄色和鲜红的交织,这无不吸引小读者的注意力和想象力,他们一定也想着驾机沸腾在自己家园的上空以至世界各地,去发现存在的美和感受。【第27画面】

解析:飞机掠过小岛,飞行在南太平洋岛国的上空,其它小岛也收入读者的视野中。飞机飞行在弧形的地平线之上,远处是成团的水汽组成的白云。地球之上、太空之中,飞机带去读者更多更美好的向往。【第28画面】

解析:飞机逐渐成为一条线、一个点。黑色宇宙中,蓝色的地球已经呈现圆形的弧线,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从鸡冠到一只大公鸡,到小男孩小女孩爬窗户看这只大公鸡,农场玩具海报沙滩椅休息的男孩,游艇公共汽车街道,电视机印第安人亚丽桑那州,所罗门群岛,天空飞机飞行员大海,火山太空,星球宇宙。男孩女孩大人印第安人群岛部落人员司机飞行员,大海天空岛屿火山,从北美洲的美国到南太平洋的岛国,海陆空,实现着大穿越。【第29画面】

解析:对地球的鸟瞰就像是一个旋转、被飓风裹挟的大家园,我们每日都这样高速不停地运转,不再分你我他,我们是一个坚而不破的整体。我们每一个人都变得那么卑微,就像一粒尘埃,随着地球旋转的惯性而成就自我,但我们却都不知所以然。一个人和一个星球的对比,不知道把我们扩大10000倍是否就有同浩瀚的星球!可我们不能变,我们生存的星球也亘古存在。变化的是我们存在的价值和内心的追求。【第30画面】

解析:此时的地球有如当下夜空中我们看到的月球,遥不可及却日日相见。整本书翻下来,非常的震撼,你不知道自己现在所看到的画面什么时候是终点?你甚至无法想象下一帧画面会是怎样?这就是我的体会。【第31画面】

解析:最后一幅画面,通体都是黑色的,只看到右侧中间的一个小白点。我阅读后的回味许久,完全沉浸在天马行空的幻想中,但又被作者牵着鼻子的zoom,鸡和孩子们在村庄里、村庄是杂志的封面、杂志被游船上的男孩握着、游船是车身上的广告、公车拥堵在都市里的路口、都市正在电视里播放、在沙漠上看电视的印第安人在邮票中、贴着邮票的信封在一个人手上、送信的邮差正准备离去、这一切被飞行员看到了、飞行员驾着飞机飞向天空、天空之外是无边黑暗中的一个亮点---那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从一个红色鸡冠的局部到最后一页消失在茫茫宇宙中的一颗小星球。这本绘本最独特的就是看世界的角度不一样,换个视角看世界。世界原来不是你看到的,你看到其实仅仅是这个世界上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跟随镜头,从近到远,从小到大,从地上到水上在大海在天空在宇宙,从孩子们的眼睛看,在到印第安人看电视,群岛酋长看信,飞行员天空看这群岛,太空之外的一双眼睛看地球。从镜头里看世界,放大1000倍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封&底】

解析:无字绘本《变焦》,适合所有年龄层的读者,虽然没有文字,但透过相机的镜头变焦特效,由一片红色的鸡冠开始,一直延伸至整个宇宙穹苍,从近到远,由小窥大,看完这一幅幅的图画后,你会发现,图像有时比文字更铿锵有声,也更能打动人心。在浩瀚的银河里,每件事物的存在何其渺小,而在每个表象之外,是否又具有其他角度的意义呢?生命是如此的微渺和短暂,我们是不是都该用这伸缩镜头般的视界,去拉宽自己的眼睛所见和内心所想的一切呢?像变魔术一样的绘本《变焦》,书中的图画从一只公鸡的鸡冠到鸡、农场、小朋友在房子里看鸡、玩具、广告纸、拿着广告纸的大哥哥……孩子们的思维也由事物的局部一点点放开,到推想周围的场景时,孩子们一直想到最后的地球、银河系、宇宙……是的,这本书的画面是从局部到整体!原来,无字书还可以讲复杂的故事!四、作者信息伊斯特万·巴尼亚伊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1981年前往美国发展,随即以他富有冲击性及原创力的插画声名大噪。他曾为美国知名杂志绘制插图,也为索尼唱片公司设计唱片封套,以及制作动画短片。他的画风独特,深具个人特质与魅力,图画看似简单,却富涵惊喜与巧思,给予读者想象及思考的空间。1995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童书《变焦》(Zoom),被《纽约时报》和《出版人周刊》推荐为年度最佳童书,并荣获国际阅读协会儿童票选最佳童书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