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釉里红知识普及
康熙早期釉里红的色调有深浓与浅淡两种,深浓者有凝厚感,浅淡者呈粉色至紫色。细笔线条的描绘细致清晰,有的清新,有的深沉。平涂绘就的釉里红三果、三鱼可达到明宣德时期的水平。这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器主要为官窑烧造,且烧造较为成功。
青花釉里红,是指用青花料描绘图案花纹,然后施透明釉,在以1300C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釉里红,是指用铜的氧化物(铜花)为着色剂配制的彩料,在坯体上(或先施以青白釉的坯胎土)描绘纹样,再盖一层青白釉,然后装匣入窑,经1250C~1280C的强还原焰气氛,使高价铜还原成低价铜,呈现娇妍而沉着的红色花纹。
画工下笔的轻重厚薄也是影响釉里红最终呈现的一项重要原因。因为釉里红颜料的涂抹只有达到一定厚度才能呈红色,而且一旦呈色,颜色均较浓,很难有深浅层次。青花的呈色,则随着颜料厚度的变化,有“青分五色”的浓淡效果。因此,青花弥补了釉里红呈色层次变化的不足,而釉里红则丰富了青花瓷的色彩。
青花釉里红的数量稀 少,价格昂贵主要就是这三个原因了,第 一是成品率低的问题,工艺上对技术要求高,烧制难度大,留存数量少。第 二是工艺的断代,没有得到传承,没有做到更替。第三是颜料的断代,因为着色剂的制作受制于采冶技术,没有颜料作品无从谈起,自然数量就罕见了。
明代青花釉里红瓷一度销声匿迹。直到清初,方才恢复这一传统工艺。清初青花釉里红瓷在国际拍卖市场上,也是身价不菲。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件雍正青花釉里红花卉龙纹玉壶形瓶,在香港拍卖成 交价为210万港元;一件雍正大型青花釉里红壶形瓶,成 交价5.5万美元。清乾隆青花釉里红瓷拍价一样走高。一件乾隆青花釉里红龙纹双耳扁壶,成 交价132万港元;一件乾隆青花釉里红云龙纹碗,成 交价231万港元;一件乾隆青花釉里红梅瓶,更是拍出396万港元的高价。
青花釉里红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创造性地将青花和釉里红两种釉下彩工艺相结合而烧成的一个瓷器釉下彩装饰品种。明、清时期的青花釉里红虽延续生产,但由于它的烧制工艺技术复杂、难度高,所以大部分时期内制作的数量不多,遗存至今的也很少。
青花釉里红工艺始于元代景德镇。明清两代各朝只有少量烧制,主要为官窑产品,并经常断烧。明代少有成功之作。直至清光绪时,才见有青花釉里红色泽鲜艳的“鲤鱼盘”、“梅鹊盘”、“凤凰盘”及精制鼻烟壶等少量成功之作。民国时,青花釉里红及底釉呈色浅淡,制作工艺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