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现状与繁荣对策郭培友
诗词的现状与繁荣对策
郭培友
近日,应邀参加了山东诗词学会的采风活动,活动中走访了山东兴润集团公司,其董事长李云岱先生是著名企业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当索要其诗集的时候,他说:"我这本诗集是早年的作品,一些诗篇还达不到格律诗的标准,却是我工作、生活中真情实感的流露。"
我想这确实是诗歌的一个现实的问题,只要是有真情实感,还在于哪种诗体吗?
我们的一些诗友认为,诗歌同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是高大上的,旧体诗比新诗是高大上的,格律诗比古风是高大上的,七律比绝句等其他的体制是高大上的,用平水韵比新韵、通韵是高大尚的,甚至热衷于在一县一市之内,争我高你低,或会写几首诗词而自我陶醉。可现实中,诗歌的处境已快到边缘化,已十分尴尬啦,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下面就诗词特别是旧体诗(包括词、曲)的现状与前景谈一下粗浅的看法,以引起大方之家在此方面更深的思考与更完善的对策。
一 当代诗词是"小众文学"
关于诗词的历史,我想大家都十分清楚了,也就是说,自巜诗经》以来,诗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要的样式之一,并且是主流的大众文学,这里面的格律诗自盛唐定型以来,在推进诗的繁荣与发展方面功不可没。尽管格律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受到其他文学样式如词、曲、小说的冲击,但诗仍然是属于大众文学之一,仍然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主要的地位。
可时至今日,现当代诗词(包括新诗)却成了"小众文学",其表现主要是以下方面。
(一)作者少
有一篇文章说,现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作者已达数百万,我想这也太过于乐观了。一个百万左右人口的县级诗词学会,会员也不过百人,你所在的六七百万人的地级市也就几百人吧,况且还有许多市、县尚没有诗词学会,写诗的人也就肯定多不了。一个近亿人口的文化大省,诗词作者恐怕难以过万,全国怎么就能有数百万呢?
远的不说,近四十年中,我工作过几个地方,认识了许多人,但是写诗词的极少,我想你身边也不可能多。
(二)读者少
像《诗刊》等国内顶级的诗词杂志,在书店、书摊上根本没有人买。在这以前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就知道一个爱好诗词的领导订了一份诗词杂志,还是其他人赠订的。
我们写的诗,即使亲朋好友也不读,虽然在朋友圈里给你点个赞,也是碍于面子,其实根本没有读。有好朋友就告诉过我,说我也不懂诗,赞也就不给你点了。
学生们除了读书本上的诗词外,也就是买本《唐诗三百首》等经典的读,至于当代诗词杂志也没人买。
也有一些稍有名气的诗人,个人出资出版诗集,同样也是卖不动,只好签上大名,赠送给亲朋好友,学校、单位、图书馆等等。其实你赠送给亲朋好友,亲朋好友也不看,只不过碍于面子,不得不接过来。
二 旧体诗和新诗比起来就更是"小众"
其表现也有这么几点:
(一)旧体诗作者、作品更少。
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中国诗的空前的巨大变革,原来的格律被彻底推翻了,代替它的不是一种新的格律,而是绝对自由的自由诗。这是中国诗的一种进步,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一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格律诗的形式是一千多年前旧形式,这些诗所押的韵脚是以一千多年前所定的韵类为依据的,这些韵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和口语分歧,平仄和四声也和现代语言不相符合。写东西就需要查字典,看它属于什么声调,每一个韵脚都要查查韵书,看它属于什么韵类。这对当时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沉重的枷锁。
新文化运动以后,新诗迅速崛起,并很快取代了旧体诗词,而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诗歌样式。随后创造社、象征派等诗歌团体及流派风起云涌。在抗战时期,诗歌更是坚定地为民族存亡呼号呐喊。建国后,马雅可夫斯基阶梯式诗歌大行其道。新时期出现了朦胧诗、后朦胧诗、第三代诗人等等流派。比较著名的新诗人有郭沫若、冰心、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何其芳、藏克家、艾青、郭小川、贺敬之、余光中、北岛、舒婷、雷抒雁、顾城、汪国真、海子等等。
而旧体诗或者说格律诗,新文化运动百年来,就作者和作品方面来看,我们大家所知道的除毛主席外,还真说不出名家名篇。
(二)旧体诗读者更少
相比而言,读新诗的还是比读旧体诗的多一些。上面我们所列的那些现、当代的名家,他们的一些作品,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另外像汪国真、海子乃至余秀华等还真有人买其诗集,而旧体诗,又有谁卖出过诗集呢?
要是从诵唱的角度比较起来,新诗同样比旧体诗多。
因为各种文艺演出,朗诵的大多是新诗,并且现、当代的歌曲大都是新诗谱上曲子而产生的。
远的不说,就近期袁隆平院士逝世后,王登平将军写了一段文字,他把稿子发到我手中后,我看是散文诗,就把它改成了新诗的形式,而后王将军精益求精,一直改到深夜,几易其稿,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那首诗《国士梦想》,后来由姜必群老师谱曲并演唱,就有了我们传唱的这首歌。相比而言,很少有拿旧体诗来谱曲的。
(三)现、当代文学史上根本没有旧体诗的地位。
我们所熟知的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及其他版本的现代文学史对新诗流派及作品都有章节论述,却没有提到旧体诗。一些当代文学史稿及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对当代新诗流派及作品也有章节论述,也没有提及旧体诗。
虽然我们自言自语,旧体诗词是中华诗词这条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中的一朵绚丽多彩的浪花,构成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道独特景观。但遗憾的是,文学史界既往更多关注的是当代小说及现代诗作家,像路遥、贾平凹、陈忠实、莫言、汪国真、海子乃至余秀华的大名普天皆知,而从事古典诗词创作的虽不乏高手,却罕为人知。
三 旧体诗的前景
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有它的萌芽,发展、鼎盛和衰落期。
或说文学样式的繁荣,不只在于作者、作品数量的多少,这种观点是对的。就像诗人名气的大小与诗作数量没有关系,得看你写的质量,有的人仅几首流传,却是著名诗人,而乾隆皇帝做了四万首诗,而没有一首流传开来。话又说回来,当代旧体诗在文学史上都没有地位,怎么有繁荣可讲呢?
虽然有些诗友志向远大,或欲做当代李白、李清照,或开宗立派,或开坛授课,或自创诗格词谱。(我群里有几位就经常投稿标明自创词谱。我想词谱这么多了,还有自创的必要吗?再说你自创的标准是什么呢?)总之这类朋友十分乐观,相信诗词的春天马上就会来到。但是,我们应该把目光放远一些,随着年轻人离文言文越来越远,文言文的基础越来越薄弱,创作旧体诗人数肯定是越来越少。就像古代先人留下许多好的东西一样,你再恋恋不舍,抢救不及时,抢救不好,它就要离你而去。
伟大的孔子也曾对周礼恋恋不舍,欲"克已复礼",结果怎么样?上世纪七十年代批孔,在这一点上批他痴心妄想,当年所列举的许多批判点是牵强的,就这一点上来说,还真没有冤枉孔圣人。
比如说甲骨文、古音韵、算盘,现在还有几个认识使用古文字的?几个用算盘的呢?京剧是国粹,不能说不好吧,可现在听的人少,学习唱京剧的人也将越来越少,不信的话,你可问问自己的子女是否愿意学习以上这些?
我接触到几位年轻人,想写诗挣钱养生活,我总是劝他们,想挣钱可攻书画,千万别学写诗,写诗除了赔钱就是赔钱。我们在纸刊发文,拿钱订两本,在比赛获奖拿钱买证书,拿钱出获奖集。我们拿钱出诗集而卖不出去,牟利者正是抓住我们想出名这一点来赚钱的。这好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外有些人合谋鼓动县级白酒厂拿钱去参加所谓的国际评奖,你只要多拿钱,就是金奖。你只要多拿钱给电视台,你就是"标王"。现在也有许多人天天参加这大赛那大赛,有的抱回了惊天大奖,什么百年名诗人,什么世界名人,真是"一个真敢发,一个真敢领",其实我们心里也明白,在本县本市都数不上,怎么就百年名人、杰出诗人啦,周瑜黄盖,愿打愿挨,有个证书总比没有强,钱就拿出去了。所以我劝诗友不要靠诗赚钱,也不要参评。尽管余秀华出诗集赚了钱,但是这么多写诗的不会出几个余秀华的。写诗的大都是有闲有钱的退休的人,年轻人占的比例很少。
总之,旧体诗从长远来看,呈衰落的趋势,大家看一看许多"非遗"项目很好,而一代代年轻人都不愿学,后继乏人,都快灭绝了,已到了抢救的阶段。诗词比它们也好不多少,我们心痛也好,不愿承认也罢,这就是现实。
四 怎样推动旧体诗的振兴与相对繁荣
(一)要更新观念
我们这些人爱好格律诗,也愿意带着镣铐跳舞,问题就在这里,古人已经给我们套了十条枷锁,我们就不要自己再去套第11条第12条枷锁了。而应该是在格律的框架内、原则内能宽则宽,别再节外生枝。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的人一提到新韵和通韵就表示反对。有的诗友对我说"我誓死捍卫平水韵",好像把平水韵与通韵变成了对立的关系,变成了非黑即白的关系,这就是观念上的个问题,实际上平水韵也就是当年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新韵。
近读启功先生《汉语诗歌的构成及发展》,启功先生有这样的话,"南宋杨万里、魏了翁都曾明白反对在平常吟咏中也一定押《礼部韵》"(参加科举考试不得不用罢了)。又说"我们今天行事,处处革新,唯有作诗,还拘古代的韵部,难道不怕杨魏诸贤所笑话吗?"
格律、音韵是写好格律诗的基础,没有这些就不能称为格律诗,但是只有了这些,离好诗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好比下象棋,"马走日,象走田,炮打隔山"就是它的格律,会这些只是会下棋,离下好棋还差得远。因为判断好诗的标准重要的是内容。
我们千千万万的人从小学习诵读唐诗、宋词以及毛主席的诗词。我们感觉到的是这首诗写得好,这个句子写得好,但是你管它平仄了吗?你管它是用什么韵了吗?肯定没有。由此可见,诗词好与不好的标准,重要的是它的内容,它用的韵及平仄还是占比重相当小的。你写一首诗,用平水韵无可厚非,但是你必须知道,你所写诗好与否,与用什么韵并没有什么关系。你能用平水韵写出好诗,也能用新韵和通韵写出好诗,总不能说,我用平水韵就能写出好诗,用新韵和通韵就写不出好诗吧?
(二)多培养作者,改变目前年老作者多、年轻人少的状况
要多培养发展作者,就必须最大限度地降低格律诗创作的难度。比如说"六进"活动,诗词进学校,进社区,用现代汉语拼音来给学生讲四声,讲平仄,讲音韵就容易接受,就能够产生兴趣,使之变成一个诗词创作的爱好者。
(三)把诗词同其他文学艺术样式结合起来
要与新诗结合起来,把新诗作者变成兼写旧体的两栖诗人。同书法、绘画、歌唱、吟诵、舞台表演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四)语言接地气、通俗化
有些人一提通俗就反对,把通俗和庸俗等同起来。我们都学过文言文,比如说唐代韩柳的古文,一直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我是学汉语言文学的,又教过十年语文,尽管有一定的文言文的基础,如不看注释还是真的读不懂。但是小学生读"床前明月光""锄禾日当午"都能读得懂,这说明唐代诗人创作的时候用的是通俗化的口语而非文言文。我们今天创作的时候,也不要弄上一些非查字典才能认识的僻韵僻字。写作是为了让人看明白的,用大家都认识的"回",而不要用孔乙己所说的另外的几种写法,用僻字、僻韵都是不明智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一熟人写篆字不错,当了卫生院长后,匾牌换成了篆字的"XX医院",老百姓都不认识,我告诉他,匾牌都具有广告的意思,让人看不懂怎么行呢?必须改。诗词创作也是同样的道理。
(五)多反映社会生活、多系统创作,少风花雪月、无病呻吟。
我们的诗人创作,大多数都是有感而发,看山写山,看花写花,今天写绿叶,明天写叶绿。反映社会生活不够,有计划成体系地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创作还不多。
当然,风花雪月这是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但是如果只写这些,就容易使我们的作品脱离大众,脱离现实。老百姓没人看你写的桃红柳绿,你要真写现实生活,他或许看看。我们中国文苑近日将推出大型同题"百业图",目的就是全面系统地反映社会生活。
(六)各级学会要大力开展活动。
创作、吟诵、采风、学习、交流、传播、培训、诗教、联谊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都要积极开展。
(七)推动诗词中高考入题,诗词"入史"
多年来,考作文总是什么体裁都行,诗歌除外,这怎么能推动诗歌繁荣呢?完全可以出两道题目,一首诗词,一首其他体裁哪怕诗词只占作文题的三分之一的分也可以,这完全可以做到的。
另外,我们中华诗词杂志社费心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当代诗词史》,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这只相当有了"家史""村史",但还没有入"县志"。推动现当代诗词应当而且必须“入史”才是各级诗词组织的重要任务,否则,后人就根本无法知道在这一历史时期,还有我们这一批写旧体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