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说说长沙的贾宜故居吧。贾宜故居,距...
今天来说说长沙的贾宜故居吧。
贾宜故居,距今己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当是长沙这个历史文化名城中一个可圈可点的一笔。
为此,我近日就搜索了一下相关的资料,也许能提供大家了解个大概吧。
贾宜,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生于洛阳,18岁即少有才名,河南郡守吴公召至门下辅佐其治理河南郡,成绩卓著,时评天下第一。汉文帝登基,受召,委以博士之职,时年21岁。基于政论精辟,一年之内破格提拔升任太中大夫,倡社制改革,'改政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次年贾宜上《论积贮疏》,倡重农抑商,发展农业,重贮粮,防饥荒。受到文帝重视,拟提拔任公卿之职,然受周勃、灌婴等嫉妒诽谤,文帝4年(公元前176年),贾宜贬放为长沙王太傅。次年,他针对邓通、刘濞铸私钱事,向文帝上疏《谏铸钱疏》,劝文帝予以禁止。三年后,文帝召贾宜回京,但一直並未重用,任命他为梁怀王太傅,最后在粱怀王刘揖坠马而死后,忧郁而死。时年33岁。
贾宜从秦的强大与灭亡之中,看到了'民'在国家兴衰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倡施仁政,'与民以福,与民以财',才能得到人民拥护。
贾宜仅有33岁短暂的一生,但在中华文化宝库中还是留下了重彩的一笔。他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他在西汉政论、散文的园地中,堪称文采斐然,其《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理直气壮,逻辑严密,词句铿锵,堪称散文佳作。毛主席都曾感言《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
贾宜到了长沙国任太傅之时,刚过27岁,他作为中央派来的行政长官,他指导长沙国丞相利苍“兴水利,倡农耕,办学校,教化民智”,使百姓安居乐业。此外,他还极力改善长沙国与南越国的关系,加强长沙国与中央政府的联系,使长沙国政通人和,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贾谊的经世致用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两宋时期的朱熹和张栻将经世致用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使理学,,最终奠定了湖湘学派的根基。今天岳麓山下著名的湖南大学和中南大学,其校训分别是“爱国务实”、“求真务实”,这“务实”精神也是贾谊经世思想的传承。
贾宜故居中,有一古井,相传为贾谊所凿。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如壶。旁有一脚石床,才容一人坐,是谊宿所坐床。又有大柑树一。”故此井名“太傅井”或“壶井”。因杜甫曾有诗句“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后人将“长怀”二字刻在井石上,故该井又名“长怀井”。有人还从《易》“井渫不食,为我心恻”这句诗中体味出贾谊凿井另有意图。清朝刘元熙作《贾太傅古井歌》:“洛阳年少好才子,井渫不食我心悲。”意思是我凿下的好井井水洁净清澈,而无人饮用,比喻洁身自持,不为人所知。贾谊凿井,是在暗暗怨恨将他发落到长沙这卑湿之地的汉文帝吧。明成化年间,太傅井上修筑了贾太傅祠,形成了宅祠合一的格局。此后又屡经修缮,规模日宏。惜在1938年“文夕大火”中,宅、祠焚毁殆尽,仅留太傅井。沧海桑田,长沙作为一个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早期的建筑已荡然无存,贾太傅井可算得上是古长沙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了,以此为地理坐标,可以探寻历代长沙城址的变迁。
1999年,政府拨款重修贾谊故居,恢复贾太傅祠、太傅殿、古碑亭、寻秋草堂、门楼等建筑,还建有碑廊陈列历代文人名士留下的3000首诗词。中国的传统民居大门两侧一般都有对联,贾谊故居却例外。这是因为贾谊地位太神圣,后人都不敢将自己的拙作挂在上面。明清年间,湖南历任巡抚撰写了许多对联,都未挂上去。2000年,贾谊故居向全球征集了1.5万多副对联,专家评审后也未选出满意的大门联,因此至今阙如。
君若到长沙,不防就来贾宜祠一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