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投稿:可以不加思索的调侃,不可自以为是的带节奏

本文来自网友投稿,作者:省心

毛泽东《论持久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这句话很切题。

最近,一些流媒体、自媒体、一些大v的文章,让人感到遗憾。这个时候出来带节奏,是不是有失主流向上的价值体现?

把个人观点、判断作为随意批判的依据。为什么用批判,不用评判?评判是为客观。就说到目前为止,南京前后四次的核酸检测:第一次混乱,第二次顺利,第三次有序,第四次快速。当然我们有看到第一次的长队,少数没戴口罩;第二次的间隔还有些拥挤,但工作者志愿者多了;第三次、第四次开始,间隔有序,快速高效,这是一种客观的进步。的确,现场有一些不合时宜的场面和行为,但看看那些采样者们,不知道你有没有深思过背后多少的努力和付出。这个时候写手们不应该拿起笔杆敲起键盘,责怪这素质低责怪那管控差。如果不能发出:“请大家间隔一米,带上口罩”的喊声,不能利用媒体的流量和影响力做些积极呼吁,那么请自觉做好自身防护。但是一些不自觉的站位和节奏感,不禁让我想起网络上的调侃:身残志坚的奥运裁判;不禁想起在中国做报道的BBC。

不妨多些耐心,多些宽容,多些信心。

当你的生活,被一天天确诊的病例、被一个个隔离的地区、被一串串排查的行程所扰乱,再一次生活按下了暂停键。我们不是专家,没法做出专业的指导。但我们作为市民,可以多一些耐心。

说说“南京致歉信”的事件,的确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很多网民第一时间指正,相关部门及时更正道歉。不去深究其乱了、急了、累了等可能的原因,错了,正视错,就事论事发布致歉,大家茶余饭后调侃无可厚非。但后来演变成“甩锅”,不少自媒体、甚至一些较有权威的媒体文章开始带节奏,直接导致一些网民对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吹互贬。细细想来大家也知道这不是本意,也不是想要的结果。所以,这时显得“围城”很可怕。

这个时代信息量爆涨,冗余信息太多,所以读者筛选信息,阅读文章很难深思细读再取舍,信息或文章的观点往往很容易影响网民的观点。“带节奏”需要有方向,特别是在关键时刻、艰难时期,不能以偏概全,你的“偏”会让很多奋斗者“伤”,偏一分,伤一寸。所以,作为网民我们应多些理解和宽容,矛头所指应是真切的“恶”,执正之言,举正之道。反腐倡廉,需要矛头利刃;履职不力,需要矛头刺痛;能力不足,需要矛头高悬;近期的娱乐乱像,需要矛头所指;或许一些“带节奏”的,作为网民,我们也应该好好甄别。

再看看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面临的国内外局势,谁都不再是能独善其身的个体,而是万众一心共奋进的群体。灾害来袭不会区分年龄,疫情来袭不会区分性别,敌情来袭不会区分地域,我们要看到防疫一线工作者们的最美逆行,我们要看到抢险一线的工作者们的最快疾行;我们要看到黎明之前负重者们的最苦直行。

国之内,不论性别、不论区域,共同抗疫、共建家园、共卫祖国,才是对不幸遭遇者的安慰,才是对一线工作者的尊崇,才是对一切为民者的支持。

我们要有信心,攻克难关;要有信心,正本清源;要有信心,未来可期。

我觉得这才是作为市民、网民、公民应有的态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