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艺术的形式美
篆刻艺术的形式美规律,就是内容的各种要素组织成为一个美的形式的规律。篆刻艺术的形式美规律,有六个方面:整齐与节奏规律,对称与均衡规律,比例与和谐规律,分层与有序规律,完整与生动规律,多样的统一规律。
一、整齐与节奏规律:整齐是篆刻艺术作品内容的各种要素,按照其本然的整一状诚的排列或组合。篆刻艺术作品中文字的排列,章法的构成以及刀法的运用,都包含着与杂乱相对的整齐美。这种整齐是其内在联系上的整齐。所谓的“整”是指整体,“齐”是指格调。即某一篆刻艺术作品整体风格、风貌的整齐。不同风格的作品有不同的整齐和节奏。这里讲的节奏是指篆刻艺术创作刀法运用的快、慢、行、止节奏,章法构成的疏密大小节奏和字法书写的长短、宽窄的节奏。在篆刻创作中,只有必须遵循整齐与节奏规律并加以组织运用,才具有美的形式,从而也才能够成为美的形象。
二、对称与均衡规律:对称是篆刻艺术创作中的一种不可缺乏的手段,它是一种既同形又等量的平衡,是按照相对应原则把相对应的内容要素组成一个整体结构的方式。所谓既同形又等量,是指一方篆刻作品里相对应的要素既有同一的形状,又有相等的份量,能够使欣赏者对其产生要素不多不少,而且相对应的要素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畸轻,不畸重的良好感觉。篆刻艺术创作中,作者对文字位置安排,章法的疏密组合,空间的虚实布设,线条的粗细搭配等,都要求“力”的支点(重心)不偏不倚,这种“力”的要求明确,能够给人以庄严、稳重的感觉,给人以静态的、有条理的美感。均衡是不对称的平衡,它一方面没有破环平衡,另一面由于存在同形不等量和等量不同形的状态,又使平衡时有变化。因此,它具有灵巧、轻快、生动、活泼的特点,具有静中寓动,生动感人的审美功能。
三、比例与和谐规律:篆刻作品形体有方有圆、有长有短,但一般都是要求上下纵向的长度大于左右的横宽度,和谐是按照事物的本然性将事物内容各要素之间组成一个彼此相辅相成的形式。和谐是美的一种普通形式,一切事物的形态、色泽、声调、肌理中都存在和谐或不和谐的状态。但凡和谐的都是美的,反之则是不美的甚至是丑的。篆刻艺术虽然是“方寸天地”,但所蕴涵的丰富意境是“气象万千”的。篆刻创作过程中的运刀快慢、起伏就如同音乐的演奏,戏剧的表演那样抑扬顿挫、有板有眼,节奏明快而清晰;而文字结体,章法布设又恰似舞蹈的造型,伸屈挪让、俯仰相背,呼应有致,和而不违,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这种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就是一种和谐美。
四、分层与有序规律,篆刻艺术作品所呈现的分层,主要表现在线条的质感上,我们常常把书法线条圆润的质感比做“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把线条的苍古形容为“万年枯藤”,把线条的力度形容为“力透纸背”。篆刻艺术文字的书写则要求达到书法线条那样圆润、苍古、有力度、有生气。也就是说,篆刻线条的质感要象书法那样,其塑造的意象具有远近的距离层次和有骨有肉的立体形象,由每根线条组成的文字形态应具有自然界的种种物象之美,如果一幅篆刻作品没有这些层次结构,没有任何意境的形象表现,那它也就不具备美的价值。篆刻艺术中的有序指的是文字、笔画、雕刻的运刀顺序,印文句式结构排列顺序,印面空间的留朱布白,主次、大小、结体的方圆、伸屈、揖让、俯仰、向背之呼应顺序等(也有称为秩序的)。篆刻的印文句式、结构的排列也要讲究顺序。除姓名除外,印文排列应按内容从上到下、从右向左排列。篆刻的章法构造上,还涉及到留朱布白的艺术处理。在留朱布白时,一定要有主有次、有轻有重,主次分明,轻重合度。
五、完整与生动规律:篆刻艺术创作的流程是较复杂的又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包括工具、材料的选择;印文体式和印面空间的构思;用刀雕刻的方式方法以及边款锲刻,印泥选色与使用,钤盖时的选纸与用力,印屏的题签与布设等等,都有一套完整的方式方法,缺一不可成其为完整的篆艺术欣赏品。?篆刻创作过程中有一种提法,叫做“残缺美”。也许有人会问,既然篆刻艺术的完整是一条美的规律,那么这“残缺美”是不是对它的否定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篆刻创作过程中经常要根据需要使用“残破法”。有的通过破残使其印文相并,有的通过敲击边角使其古朴。但这仅仅是一种人为的,有目的的艺术“夸饰”方法或技巧,这种人为的破残技巧只是审美对象的一部分的形体改变。秦汉时期的印章仍然仅为实用的凭信之物,还没有发展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其形制、审美取向等方面均较为单一,显得活力不足。由文人参与而形成特定意义上的篆刻艺术,滥觞于宋元,于今正处于发展阶段。故而表现为流派纷呈,充满生机。另外,人在发挥创造性的同时,也往往把活生生的情感赋予了他所面对的事物。齐白石、吴昌硕、黄牧甫、吴让之等这些开宗立派的篆刻大师,曾经创造了大量不朽的传神之作,正是其中蕴含的生动性,使他们魅力永恒。
六、多样的统一规律:篆刻艺术的最基本的形式因素——线条不仅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变化,而且还可能组成不同的形态,这些不同的线条以及不同的线条构成的各种形态,可以反映作者不同的感情色彩。如直线能表现刚劲,曲线能表现柔和,波状线表现流畅,放射线表现奔放;就形状而言,正三角具有安定感,倒三角则有倾危感……但这些具有感情色彩的线条或形态并合在一起,还不能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作为篆刻的文字线条或形态,只有在符合形式美规律的组合时,才能构成多样的不同形式美的艺术作品,才能显示不同色彩的艺术感染力。篆刻艺术美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印刻得深,要象蜻蜓点水那样轻松自如;印刻得浅,要象蝴蝶穿花那样沉着从容;刻粗壮豪放一路的印,必须有长鲸饮于大海一般的宏大气势,又要挺秀精纯而不臃肿,就象绵里藏针一样柔中有刚;刻细劲秀逸一路的印,则必须象仕女漫步于春景,情态动人,又须俊秀爽利而不支离破碎,以至模糊泯灭,要象初春高树上垂下的柳丝一样劲健柔美,飘逸多姿;刻笔划的相承连接处,须趋势迅速,犹如弹丸脱手飞去;刻点辍须轻盈洒脱,犹如落花着于水面;刻转折处须圆转灵活,犹如顺风飘荡之鸿毛;刻断绝处须似断还续,犹如贯天长虹,气势通达;落手下刀须谨慎小心,犹如美女拈针精细入微……”(《刀法论》)。
文彭的这些理论阐述了对篆刻艺术诸要素加以变化所产生的魅力。在篆刻创作的字法、章法和刀法运作过程中,整齐与节奏、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和谐、分层与有序、完整与生动是无处不存在的,然而更妙之处在于,它不拘泥于某种形式,而是寓变化于统一之中。然而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美规律能够等同和取代多样的统一,所以多样的统一又是一条独立的形式美规律。
汉印美的表现形态
汉印的美到底表现在何处?它的基本形态有哪些?按传统习惯的说法,有章法美、刀法美等;按美学的观点说法,有阳刚之美、雄健之美、阴柔之美、娟秀之美等。在今天,我们仍应以这些观点来归纳或总结,也可以新的审美角度,来重新评判其某些艺术现象,归纳其异同。现试从汉印的特点出发,以、、、情趣等几方面归纳分析之,以供参考,未尽善之处,尚望读者批评指正补充,或待来日充实之。
汉印的情趣美
汉印中的情趣美,是字法、章法、笔意、刀味、残蚀等综合美的升华与表现,也是检验与衡量汉印艺术性高低的标准。艺术性较高的汉印,它具备有多方面的美,艺术性较低的作品,这些美含量较少或欠缺。美的因素不具备的,或是相反的因素,则是低劣或丑恶的作品了。汉印艺术性的主要表现是在情趣和力量的生动上。具体可 从情趣美 、 力量美 、生动美三方面 略述,因篇幅有限,今日仅论述生动美:
生动美
汉印中的情态,无论是具有雄健、豪放的阳刚之美,或是具有温润劲秀的阴柔之美,或是温静、沉着、含蓄的内在之美,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具有生命力的生动之美。其大动作的是气势雄强,其小动作倾于内在的是韵律柔美。无论倾向 于外表,或潜藏于内在的美,都不能做作,而必须是自然。如具述如次:
1.气势
在汉印的将军印中凿印一路,或南北朝中部分官印,亦多以槌凿为之,或部分汉铸印中,都具有雄强之气势,有的表现在笔画上,更多的是表现在整体的布局上。如“庐陵太守章”有刚劲之气势;“广武将军章“线虽细,但具刚直不屈之气质;“巧工司马”布局有疏密显得略有含蓄浑厚之气势;“部曲将印”则具有坚定果敢之气势。
2.韵律
在汉印中,由 于线条的平匀,而偶有变化,则表现出有节奏的韵律之美。其韵律表现形态:有的线条是有规律组成的,也有间距的空间 于渐变而产生的;也是有字的结构造形组合而成的等等。这一类汉印的线条大多偏细,有直线构成的,而更多是在曲线中更容易表现出这种柔美的节奏和韵律感。直线的如“杨宣明印”中,“宜”字以横线为主,“明”字以竖线为多,“印 ”字横中加斜、“杨”字有竖有横有斜,其线数都在三至六之间,并各有等长或长短,这就构成各字有不同较为铿锵的节奏感,全印观之,则似一部合唱曲,而生韵律感。在以曲线为主的印中,“夏延寿”其节奏较缓慢,有似小夜曲之韵律;“王未央印”则是不同空间与不同的圆弧线所组成的较为跳跃的节奏;“公乘舜印”的线条屈曲重叠,起伏感大有如波涛汹涌似的强烈的节奏感。
3.自然
无论是由凿冲而产生的雄强线条,具有强烈力感的气势;或是由琢刻而造成的细柔遒劲的线条,所表现出的韵律感,都必须是自然,好似山涧中流出的叮咚泉水,或是悬崖千尺而下的瀑布,或是峡江倾泻而出的山洪,或是万顷碧波的湖面涟漪。反之若是故意为之,则显得做作,有若东施效颦则破坏了自然。如图中“军假侯印”,线条粗细匀称,结体横平竖直或斜插,极舒展自然;“赵果成印”中,笔画多者减之,笔画少的如“果成”二字,皆增成有屈成二画之地,均不感觉多余或不足;“胡广之印”,线有穿插,空白与字的大小,分布均较妥贴自然而不觉多占之举;“牙门将军章“线虽较细,布局严整,亦不觉有呆板之嫌。这些都是属于各种不同字的对象,有不同的安排处理,恰如其分,故称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