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潮剧,最亲切的童年记忆
平和潮剧,最亲切的童年记忆
笔者按:本文原名《家乡戏事》,写于2002年,曾发表于《厦门日报》;2004年参加”闽南文化与潮汕文化比较研讨会“收录《研讨会论文集》。每年农历“十月冬”过后不久,家乡“王公庙”前又开始演潮剧了......
离开家乡十多年了,渐渐的,家乡的一切成为了记忆。记忆中,家乡的一山一水变成了一幅幅水墨画,而父老乡亲们的脸孔则是水墨画中最深的笔触。在忙忙碌碌的奔波中,我很少去品味这一切,但是有一种声音常常唤起了我对家乡、对童年时代的回忆,那就是潮剧。“咚咚呛、咚咚呛……”古老动听的潮乐大锣鼓,打开了我记忆的序幕。
潮剧,也叫”潮音戏“,平和县本土剧种
平和星辉潮剧团正在演出
从潮州驱车往东北方向八、九十公里就可到我的家乡——闽粤交界平和县的一个小镇,镇里的人千百年来都世居在这里。据说,先民们是唐初随开漳圣王从中原南下的“八十五姓建设兵团”,因此家乡小镇的历史很悠久,每年都有许许多多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前来寻根谒祖。家乡小镇最权威的活动中心当属座落于大坪象岭山麓的新寨庙——是祭祀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庙宇,家乡人亲切地称之为“王公庙”,镇里的民间盛典都会在王公庙前的广场举行,而每次盛典都会请戏班前来演戏,这时王公庙前的广场俨然成了大戏院,戏班多是平和本地的潮剧团,偶尔也会请来自漳州的改良仔戏(即歌仔戏)。年终岁末,秋高气爽的日子,在学校上课的我早已被远处飘来的潮乐锣鼓声带走了,好不容易等到下课,就提起书包飞似的直奔王公庙。
那时王公庙前的广场上可谓人山人海,戏台下挤满了人,我们这些小孩子只能蹬起脚来看,但是一下子脚就酸了,心里只好怪自己,为什么不快快长高点,看戏也轻松些……。与其说那时叫看戏,不如说是看热闹,因为戏的内容大多数的小孩子都看不懂,只记得一些戏目,诸如《柴房会》、《回书》、《井边会》等等,大人们便会边看边议论戏的内容,至今还记得一些。当台上的戏演到精彩处,台下的人有时呼声连连:好好!有时也会叹声、骂声不断:夭寿啊……,我们小孩子有时也跟着呼起来,叹起来,嚷起来……。戏台下的小孩子们更快乐的事还有很多,如看放烟花,买汽球、玩具,拜“开漳圣王”等等,最难忘莫过于深夜寒冷时花两毛钱来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清汤面”或“米筛目”。
戏总是演到半夜里,小孩子一般是坚持不了就早早回去进入梦乡,梦乡里:戏里的故事很精彩,看戏的事儿更难忘……
平和潮剧演出情景(一)
平和潮剧演出情景(二)
2004年,笔者在诏安县参加”闽南文化与潮汕文化比较研讨会“,来自漳州、厦门、潮州、汕头等地专家学者汇聚一堂
【平和:潮剧的发祥地之一】
平和地处闽粤两省交界,古属揭阳、潮州,是闽南风情和潮汕风情的汇合处,历来民间戏剧丰富多彩,剧种众多,是闽南四平戏和广东潮剧(潮州戏)的发源地之一,自古就被称为“弦歌地”,特别是在潮剧的形成和发展,平和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和影响,反过来,潮剧也深深地渗入平和人的生活之中。在平和,凡世俗盛事、岁时节日,定搭台唱演潮剧,民间黑白喜事,闲时茶余饭后,皆听唱潮调粤曲。
清朝中叶,平和潮剧戏班峰起,属“河洛语系”潮语方言区的广东潮汕、海陆丰,漳州诏安、云霄、铜山等地成了平和潮剧戏班的主要地盘,平和潮剧班社因“演艺人化,唱腔淳美”而在粤东漳南各地备受欢迎。据民间流传:清代道光年间,平和县城(旧在平和西南部的九峰镇),潮州戏十分盛行,经常有许多著名戏班在唱演,每一唱演,通宵达旦,举城若狂,万人空巷,更有广东潮州人渡江翻界,登程而来,集聚盛会,潮州相去平和足有百来里,而潮州人为赶此盛会,不辞奔波劳苦,反而乘兴而至,可见当时平和潮剧的盛行,同时也说明了平和潮剧表演艺术的精湛。
历史上,平和潮剧戏班众多,百家争鸣,其中较出名有“一枝香”、“花乐香”、“梅花天”、“新宝盛”、“三正芳”“高正香”等,每次庙会,潮剧是必演的,这是因为潮剧是“大棚戏”更能显示庙会的盛况。在每年初冬,平和境内秋高气爽,气候宜人,此时柚果飘香,金谷入仓,正是平和各地唱演潮剧的时节,在观音庙、关帝庙、开漳圣王庙前,大鼓声,鞭炮声,嘈杂声,热闹非凡,置身于此,激动不已。戏班有本地的,有来自云霄的,有来自揭阳的,潮剧戏班在上演节目之前,必先在白天举行“扮仙”或叫“办仙”仪式,旨在祈求神明保佑群众子民合家平安,添丁进财,“扮仙”仪式演出的节目有三个:1、《京城会》(夫妻相会)、2、《大浪马》(状元辞相爷)、3、《董永送子》(天仙送子到人间),在演出过程中要暂停片刻,进行仪式,由演状元夫人的演员手捧礼品走进庙里跪拜,其他演员跟随后面一起跪拜。接着再继续演出,演出全部结束后进行第二次仪式,“状元夫人”手捧“小婴儿”一种道具,表示“天仙送子”进入庙里跪拜,仪式结束后,“小婴儿”由庙里留下。伴随着一阵阵锣鼓声,剧目开演了,比较出名的剧目有《荔镜记》、《红梅阁》、《柴房会》、《双狮图》、《乞丐与状元》、《穆桂英挂帅》、《白蛇传》等等,由于潮剧唱词多古文,往往在戏台边有小屏幕,用幻灯放像配文,每场戏在高潮期,戏迷们也跟着唱起来,这时,唱演声、欢呼声、连成一片……
本文刊登在《闽南文化与潮汕文化比较研讨会论文集》及《厦门日报》
长按关注“平和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