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宋人“禽言”詩之禽鳥

談宋人“禽言”詩之禽鳥

上傳書齋名:瀟湘館112  Xiāo Xiāng Guǎn 112

何世強 Ho Sai Keung

提要:古人有所謂“禽言”詩,即禽鳥之鳴聲,本文所云者皆為“象聲詞”,即以其鳴聲作為鳥之名稱。

關鍵詞:禽言、不如歸去、泥滑滑、脫破袴、麥熟

第 1 節  宋代之禽言詩簡介

古人有所謂“禽言”,即禽鳥之鳴聲也,其所云者皆為“象聲詞”,即以其鳴聲作為雀鳥之名稱也。至於“禽言”詩即以禽鳥之鳴聲為題製詩。

禽鳥鳴聲之象聲詞本無義,但歷代詩家多以象聲詞之表面義製詩。例如“提壺蘆”,本義為鳥之鳴聲,但詩家則以“提壺蘆而沽酒”義製詩,與鳥之鳴聲風馬牛不相及也。

《御選宋詩‧卷七十七‧雜體一》﹝簡稱為《御選》本﹞有以下之禽言詩:

1.         梅堯臣〈禽言四首〉,包括:〈子規〉、〈提壺〉、〈山鳥〉、〈竹雞〉。

2.         陸游〈禽言〉,包括:〈架犁〉、〈拔筍〉、〈打麥作飯〉、〈堂前捉績子〉。

3.         朱熹〈五禽言和仲衡尚書〉,包括:〈提壺蘆〉、〈不如歸去〉、〈泥滑滑〉、〈脫袴〉、〈麥熟〉。

4.         戴昺〈五禽言〉,包括:〈提壺蘆〉、〈不如歸去〉、〈泥滑滑〉、〈脫却破袴〉、〈麥熟鍛磨〉。

5.         劉學箕〈七禽詠〉,包括:〈貫錢石八豆〉、〈不如歸去〉、〈泥滑滑〉、〈行不得哥哥〉、〈姑惡〉、〈提壺蘆〉、〈早耕早布〉。

6.         方岳〈禽言〉,包括:〈麥熟〉、〈不如歸〉。

7.         姚勉〈禽言十詠〉﹝錄四首﹞,包括:〈泥滑滑〉、〈著新脫故〉、〈麥熟也哥哥〉、〈提壺蘆沽美酒〉。

8.         鄧光薦〈禽言〉,包括:〈行不得也哥哥〉。

其他部分作者如下:

1.         宋‧蘇軾〈五禽言〉五首,並敘 。

梅聖俞嘗作〈四禽言〉。余謫黃州,寓居定惠院。遶舍皆茂林修竹,荒池蒲葦。春夏之交,鳴鳥百族,土人多以其聲之似者名之,遂用聖俞體作〈五禽言〉。

包括:〈蘄州鬼〉、〈脫袴〉、〈快活〉、〈蠶絲一百箔〉、〈姑惡〉。

2.         宋‧劉一止〈二禽言〉,包括:〈婆餅焦〉、〈泥滑滑〉。

3.         宋‧周紫芝〈五禽言〉,包括:〈婆餅焦〉、〈泥滑滑〉、〈提壺盧〉、〈思歸樂〉、〈布穀〉。

4.         宋‧胡仲弓〈禽言〉,包括:〈不如歸去〉。

5.         宋‧羅公升〈五禽言〉,包括:〈日中烏〉、〈梟〉、〈夜鶴〉。

6.         宋‧無名氏〈禽言二首〉,包括:〈子規〉、〈著新脫故〉。

7.         宋‧薛季宣〈禽言〉,包括:〈不如歸去〉、〈婆餅焦〉、〈脫脚布袴〉、〈繰絲一百箔〉、〈勃姑〉、〈泥滑滑〉、〈行不得也哥哥〉、〈提壺蘆〉。

第 2 節  禽言詩中之主要禽鳥

﹝一﹞提壺蘆

“提壺蘆”為鳥名。因其鳴聲似“提壺蘆”而得名。也作“提壺”、“提葫蘆”及“提壺蘆沽美酒”,最後之名乃引申而來。

北宋‧王質撰〈林泉結契一‧山友辭〉﹝見宋‧陳思撰《兩宋名賢小集‧卷一百九十六》﹞曰:

提壺蘆,身麻斑,如鷂而小,觜彎,聲清重,初稍緩,已迺大激烈。

“觜”即“嘴”。又曰:

提壺蘆,提壺蘆,東呼西叫聲不孤。荳蔻花繁葡萄疎,野香野氣薰薰麤。過相煩,為我攜,攢砂點漆光纍纍,鳴呼!此友兮[1]堅相期,山樊亂蕋霑皴皮。

王質﹝公元 1001年至公元 1045年﹞,字子野,莘縣人。“山友”即山中之“友人”也,即山上之鳥,與水鳥有別。

此名為提壺蘆之鳥會依時出現山林間,此即所謂“堅相期”也。

“山樊”,山中茂林也或山傍也。亂蕋,雜亂之花也。皴皮,皮膚因受凍或受風吹而乾裂之狀;山傍因亂花之黏附點綴而似人之皴皮也。“霑”,同“沾”,此處釋作“黏附”也。

宋‧周紫芝﹝公元 1082年至公元1155年﹞〈禽言詩‧提壺蘆〉曰:

提壺蘆,樹頭勸酒聲相呼,勸人沽酒無處沽。

太歲何年當在酉,敲門問漿還得酒;田中禾穗處處黃,甕頭新綠家家有。

因“提壺蘆”之名與沽酒有關,故其啼聲似勸酒。

﹝二﹞不如歸去

“不如歸去”或“不如歸”指杜鵑。其意指杜鵑之鳴聲似“不如歸去”也;故古人聽杜鵑之啼聲則有思歸或催歸之意。宋‧周紫芝稱之為“思歸樂”。〈林泉結契‧山友辭〉曰:

身灰褐,啼極則倒挂。春殘多啄紅苞,故吻如染血,秋深則化為鷂。

“挂”同“掛”。“紅苞”指“紅苞之花”。春殘時杜鵑多啄紅苞之花,故“其喙紅如染血”。“倒挂”指倒挂樹上;“啼極則倒挂”及至秋深則“化為鷂”之說不確。

上述同書同章又曰:

不如歸去,不如歸去,花稠草繁何不住,春山春林煙景暮,山花慘悽無意緒。溪可飲,林可啄,鼓趐甘香且為樂。鳴呼!此友兮勿渝約,月明滿野松毬落。

“渝約”,失約也。春天二、三月較易聽到杜鵑啼,若要聽其啼聲,切勿“渝約”。

﹝三﹞泥滑滑

“泥滑滑”乃竹雞之別名,又稱“竹鷓鴣”。因其鳴聲如“泥滑滑”,故名。

宋‧王安石 《送項判官》詩曰:

斷蘆洲渚落楓橋,渡口沙長過午潮。山鳥自呼﹝一作“鳴”﹞泥滑滑,

行人相對馬蕭蕭。十年長自青衿識,千里來非白璧招。握手祝君能强飯,

華簪常得從雞翹。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四十八‧禽二‧竹雞》:

釋名山菌子,雞頭鶻,泥滑滑。

山菌子即竹雞也,時珍曰:蜀人呼為雞頭鶻,南人呼為泥滑滑,因其聲也。

〈林泉結契‧山友辭〉曰:

身焦黃,雜黑斑點如雞,而小聲焦急多鳴,則有陰雨在篁篠間,故又號竹雞。

因此在陰雨時竹雞多出現於竹林中。

又曰:

泥滑滑,泥滑滑,林雨林風交颯颯,蒼皮翠莢啄鮮香,樹外行人何時歇?山有果,山有蔬,楓脂松膠香有餘。嗚呼!此友兮慰所須,野草山花滿地鋪。

此類竹雞能“慰人們所須”,即能給予心靈上之慰藉也。

﹝四﹞脫却破袴

“脫却破袴”﹝又名“脫破袴”、“著新脫故”、“脫袴”﹞即布穀鳥,因其鳴聲而得名。〈林泉結契‧山友辭〉作“脫却破袴”。注意“袴”同“褲”。依字面意義,即“將破舊之袴子脫去”。〈林泉結契‧山友辭〉曰:

身褐,立即無聲,飛乃鳴,雌雄相應,先曰“脫却”,後隨曰“破袴”,聲無間斷。又如云“燒香撥火”,稍急類“脫却破袴”。

又曰:

脫却破袴,脫却破袴,空闊冥濛濕交股。層層山草雜山花,刈穫衣裳總無數。燒杉香,燒楓香,茵桂蔓椒紛眾芳。鳴呼!此友兮毋吾疎,寒巢幽夢頻相呼。

又宋‧蘇軾《五禽言》詩之二曰:

昨夜南山雨,西溪不可渡。溪邊布穀兒,勸我脫破袴。

不辭脫袴溪水寒,水中照見催租瘢﹝土人謂布穀“為脫卻破袴”。﹞。

“瘢”,“瘢痕”也,粵音“班”baan1,普通話為ban1,同為陰平聲。上文之“催租瘢”,指農民被官府催租時受到拷打,身上留下之傷瘢。農民因避免溪水濕袴,遂將破袴脫去,水中照見催租時被打傷之瘢,令人傷感也。

布穀鳥值得吾人認識者也,特別為農民。因布穀鳥啼時,即農民布穀之時也。

﹝五﹞麥熟鍛磨

“麥熟鍛磨”,即鷓鴣也,又名為“麥熟也哥哥”,又即“行不得也哥哥”或“行不得哥哥”,又簡稱為“麥熟”。蘇軾稱之為“麥飯熟”或“快活”。〈林泉結契‧山友辭〉稱之為“山鷓鴣”。此“山鷓鴣”相信與“泥滑滑”之竹雞有別。

〈林泉結契‧山友辭〉曰:

身青,翅赤,觜黑。足青如雞而小臆,前有曰團點,背間有紫色,赤毛多。鳴即有雨,稍緩,則如云“行不得哥哥” 。

鷓鴣之啼聲為“行不得哥哥”或“行不得也哥哥”,比喻路程艱難,難以前進也。

又曰:

山鷓鴣,山鷓鴣,林深濃淡交榮枯。鈎輈格磔半雲木,山谷轉深聲轉孤。沙易行,泥難行,蚤呼春暗回春明。鳴呼!此友兮同所歸,石藤屢罥山人衣。

“輈”,粵音“舟”,陰平聲。“磔” 粵音“擇”,陽入聲。上文之“鉤輈格磔”乃指鷓鴣之啼聲。“蚤”常通假作“早”。“罥”,粵音“睠”,陰去聲。纒繞也。“鉤輈格磔”一詞相信源自唐‧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詩:

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正穿詰曲崎嶇路,更聽鈎輈格磔聲。

曾泊桂江深岸雨,亦于梅嶺阻歸程。此時為爾腸千斷,乞放今宵白髮生。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五》及《御選宋詩‧卷七十七‧雜體一》有宋‧鄧光薦﹝鄧剡﹞〈禽言‧行不得也哥哥〉﹝或曰“鷓鴣”﹞詩:

行不得也哥哥,瘦妻弱子羸牸馱,天長地闊多網羅。南音漸少北音多,肉飛不起可奈何。行不得也哥哥。

“羸”,瘦也。“牸”,母牛也。“羸牸”,瘦弱之母牛也。“馱”,背負也。“羸牸馱”, 瘦弱之母牛背負瘦妻弱子,寸步難行也,行不得也。

“網羅”,捕鳥之網也。天地雖大但網羅多,亦行不得也。

鷓鴣善於在地上行走,不常飛行。“肉”,行動遲緩也。鷓鴣行動遲緩,有“行不得也哥哥”之歎。

又宋末元初‧梁棟〈四禽言〉詩:

行不得也哥哥,湖南湖北春水多。九嶷山前叫虞舜,奈此乾坤無路何。

行不得也哥哥。

九嶷山,又名九疑山、蒼梧山,位於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與藍山縣間。九嶷山相傳為虞帝及舜帝安葬之地。《史記‧秦始皇本紀》言始皇至雲夢,十一月,望祀虞舜於九疑山。

因“湖南與湖北春水多”,道路為水所淹沒,故曰“無路”,處處皆“行不得也哥哥”。

﹝六﹞架犁

“架犁”,鳥之一種,因其鳴聲而命名也。孟春時,春分前後,此鳥“架架格格”而鳴,農民入田作春耕也。

宋‧陸游〈禽聲〉詩曰:

布穀布穀天未明,架犁架犁人起耕。宦途不似農家樂,東作西成過此生。

陸游詩指出,農民若聽聞“架犁架犁”之鳥鳴聲,則起耕也。

又陸游有〈農事稍閑有作〉詩曰:

架犁架犁喚春農,布穀布穀督歲功。黄雲壓簷風日美,綠針插水霧雨濛。…

明‧楊慎撰《升菴集巻‧三十七》有〈伯勞吟〉﹝長短句﹞詩曰:

南中有鳥名伯勞,禽經羽族稱雄豪。

曾隸九苞來揀竹﹝俗呼伯勞為鳳皇皂隸﹞,恥隨百舌繞蓬蒿。

青春受謝,四月維夏。茂樹薰風,長林短夜。

伊伊喔喔未有聲,架架格格先鷄鳴﹝《荊楚歲時記》架犁鳴架架格格﹞。

…。

括號內乃楊慎之自注文。“百舌”指百舌鳥,能模仿多種禽鳥鳴聲之鳥也。

梁‧宗懍撰《荊楚歲時記》曰:

春分日,民並種,戒火草於屋上。有鳥如烏,先雞而鳴“架架格格”。民候此鳥則入田,以為候。

《荊楚歲時記》並無言明“架架格格”乃“架犁”之鳴聲。楊慎之〈伯勞吟〉注文提及“架犁”可能為楊慎自行加插,不過《荊楚歲時記》所云之鳥無疑為“架犁”。

依《禽經》所云,筆者認為布穀即架犁。《禽經》曰:

鳲鳩、戴勝,布穀也。

 注:揚雄曰:鳲鳩、戴勝生樹宂中,不巢生。《爾雅》曰:鵖鴔戴“鵀”,“鵀”即首上勝也,頭上尾起,故曰“戴勝”,而農事方起。此鳥飛鳴於桑間,云五穀可布種也,故曰“布榖”。《月令》曰:“戴勝降于桑。”一名“桑鳩”,仲春鷹所化也。

亦曰鴶鵴。

注:鳴自呼。

亦曰穫穀。

 注:江東呼爲“穫榖”,見揚雄《方言》。

春耕候也。

 注:云此鳥鳴時,耕事方作,農人以爲候。

《禽經》一巻舊本題周‧師曠撰,晉‧張華註,清‧四庫全書編纂官証明兩人皆偽託。

“候”,時候也。布穀又名鳲鳩、戴勝、桑鳩、鴶鵴、穫穀。末句云春耕候也。此鳥鳴時,春耕之事方作,農人以此爲候。架犁亦為農人春耕之候,因此架犁與布穀應同屬一種鳥。前文所引宋‧陸游〈禽聲〉詩曰:“布穀布穀天未明,架犁架犁人起耕。”顯然布穀即架犁。可參閱﹝四﹞之“脫却破袴”。

﹝七﹞拔筍

宋‧陸游有〈禽言四首〉其二名〈拔筍〉﹝見其《劍南詩稿‧卷七十六》﹞,詩曰:

拔筍拔筍,入箐不辭風雨窘。

養成會見高拂雲,取供口腹初不忍。獨持兩把慰倚門,慈顔一笑如春溫。

“筍”合平水韻上聲十一“軫”韻,“窘”與 “忍”同屬“軫”韻。“雲”合平水韻上平聲十二“文”韻,“門”與 “溫”同屬十三“元”韻。“元”與“文”韻古通。

依慣例,禽之鳴聲應如“拔筍”,但未知是何種禽鳥。但詩之意與禽鳥完全無關,其內容純粹為竹筍之拔取。“箐”,大竹林也。作者為拔取竹筍,風雨之天亦在所不辭。竹筍成長後成竹則“高拂雲”。竹筍可“供口腹”,起初不忍食之,習慣後則視之為佳餚也。

“慰”,“安慰”也。“倚門”,在門旁守候等待子女回家之父母。陸游手持筍兩把以安慰站在門旁守候之母親,母親見兒子,開懷一笑,其笑溫暖如春也,難以忘懷者也。

以下為《劍南詩稿‧卷七十六》之原文:


[1] 原作“分”字,依下文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