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手记|九水汇一城 —— 李娜

编导简介

李娜,《记住乡愁》栏目组编导。

代表作品:《山海关——巍巍雄关 山海之城》《南浔镇——丝韵古镇 以义为利》《伯延镇——燕赵古风 实事求是》等。
拍摄《记住乡愁》的过程,是一种不断发现美、发现感动的过程。于我而言,走在这条路上是一种磨砺,更是一种享受。
—— 李娜

九水汇一城

人们常说,人在江湖,但来到九江,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人在江湖”。北临长江,东扼鄱阳湖的九江,位于庐山脚下,是一座襟江带湖,依山傍水的历史文化名城,2000多年来,这里以一方城市坐拥千番美景,因此被称为“天下眉目之地”。
初临九江,已是深秋时节,水多,是这座城带给我的第一印象。除了长江和鄱阳湖外,在城市中间还有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内湖,可以说这是一座因水而生,也因水而兴的城,从空中俯瞰,整座城宛如一座水上都市,水润水养,生机盎然,于风云际会中一路走来。
在调研时,有一个细节挺吸引我的,那就是这座城里有一个无处不在的元素,荷花。不论是公园的池塘里、城市中心的雕塑上,还是城中的路灯、地名牌、学校名字,可以说荷花的身影无处不在,这让我不禁想要去探寻这座赣北水城与荷花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
原来在800多年前,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与好友坐船沿江而行,一到九江便被这里如仙境般的景致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深深吸引,不忍离去,于是他在这里建起了书院,闲暇时来这里开坛讲学,教书育人,而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也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品格留在了这方土地上,时至今日,周敦颐还深深影响着这里的人们,如今的九江,荷花成为了市花,《爱莲说》走进了课堂,如荷花一般高洁的风骨也浸润在九江人的血脉中,成为他们身上的一种精神气质。
而这种风骨,也伴随着这座城在历史的进程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奇迹。因为地处江西、安徽、湖北三省水域的交汇之处,所以在汉朝建城之初这里就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每逢朝代更替,九江都会被推到风口浪尖,历史上,这座城曾经历过上百次战争,三次被屠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一次次战火的洗礼中,滋养出一身不惧风浪,肝胆相照的英雄豪气,他们也在捍卫家园,守护国土的过程中,留下了无数感人的故事。
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座城在战争年代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到了和平年代又成为一处商贾通道,明清时期,作为水运便利的码头城市,九江迎来了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五湖四海的人们在此会集,各地的货物在此集散,各方的文化也在此碰撞,那时的九江像极了一个江湖。
如果说大江大湖滋养出了古城人“迎骄阳而不惧”的豪迈,那么千年文脉的传承则给九江留下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傲骨。1600多年前,陶渊明出生在庐山脚下的一户人家,那时的庐山因为坐落在城南,被当地人称为“南山”,也许“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悠然正是源于家乡的这方山水。当时的东晋,各门阀士族为了自己的目的,不停争权篡位,数不清的屠杀和战争,使整个社会变得混乱无序,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那时的陶渊明,像一株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般,亭亭玉立于乱世之中,艰难游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五仕五隐之后,陶渊明彻底归隐田园。那时的九江因远离北方的战乱,让陶渊明拥有了一方安放心灵的净土,许多北方的名士也纷纷慕名而来,择地而居,魏晋文人崇尚的清谈之风在古城中一日盛于一日。相传,陶渊明就经常和道士陆修静、高僧慧远,约在庐山脚下的东林寺里品茶、论道,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在这方山水中交相辉映,一时间,九江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人文圣地。
到了唐开元年间,随着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连通,水陆交通更为便捷,无数文人墨客来到这里,那时的九江被誉为“真儒过化之地,文章节义之邦”,各种学派思想如同九江古城的名字一般,九水汇一流,在这里交锋、融合,铸就了这座古城延绵千年的文脉。田园诗人陶渊明、江西诗派创始人黄庭坚,历史学家陈寅恪……这些从九江走出的文化大家,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九江的湖光山色处处浸润着文化的气息。看着古城留下的一处处遗迹,回想着当年,这一位位大儒与先贤在这方土地上来来往往,让我们对这座城又多了几分敬仰。
今天的九江城,依然处处充满着书香墨韵,每到周末,古城里的书店、茶馆、图书馆里都座无虚席,不论是读书看报,还是清谈雅集,谈论的都是九江的历史和文化,九江人对家乡文化的那份自信,让人印象深刻。如今依托着长江经济带的地理优势,九江已经发展成为一座文化之城、宜居之城,许多人慕名而来,在滔滔江水之畔探寻古老历史的印迹,登临庐山之巅感受文人墨客的情怀。曾因山水之美而走入历史舞台的这座城,如今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湖光山色,正在创造着新的生活。
编辑 | 赵瑞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