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再多书都没觉得自己变强?试试我这“5年陈”的方法

这里是Z哥的个人公众号

每周五早8点 按时送达

当然了,也会时不时加个餐~

我的第「76」篇原创敬上

4800字巨献奉上

hi,大家好。三周过去了,上次教你的几个「速读」技巧练习的怎么样了?

上周,已经有不少小伙们开始催我发这篇了。现在我来兑现诺言了:D

从效果角度来看,「速读」更多追求的是“广度”,并不考虑“深度”问题。而且,关键是它不适用于理科类书籍。

所以,这次再分享你几个让你的记忆效果“入木三分”的「精读」技巧。当然了,这自然也适用于理科类的书。

不知道你之前是否有经历过这样的现象呢?

把一本书的目录几乎原封不动的整理成思维导图的每个分支,然后将书上讲到的每一句觉得有道理的话分别摘录到这些分支上,包括数据公式、图表之类的。

最终看完一本书的时候,一个密密麻麻超级大的思维导图就诞生了,几乎装入了大半本书的文字,自己还心满意足的认为这本书被你“榨干”了,收获满满。

但是,如果你过段时间再看到这个导图的时候,你会感觉好陌生……

心里的bgm是,这本书里有写过这些?……

还有就是,参加了不少XX大会,听了不少XX讲座以及网络课程。听的时候觉得醍醐灌顶,笔记上记了一大堆东西,满载而归。

但后面也是一直放着吃灰,不知道怎么用起来。甚至都忘记了要整理到自己喜欢的思维导图上去……

我想,你作为一个求知欲爆棚的有志青年,应该或多或少有过上面的这些经历吧。

为什么会这样

我认为第一个原因是,没认识到知识的形态是碎片化的。

上篇文章中提到过,记忆是存储在「神经元」中的。而我们大脑中神经元的数量多到大脑自己都不知道知识存放在哪。

人脑中,神经细胞约有860亿个。

不论是何种神经元,皆可分成:接收区(receptive zone)、触发区(trigger zone)、传导区(conducting zone),和输出区(output zone)。

维基百科

860亿个,并且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处理机制,与其它神经元进行协作。这是一个超级庞大的系统,估计现在整个世界上的软件系统加起来都没这么复杂。

所以,如果没有找到一些规律、机制去加以利用的话,「学过 -> 忘记」、「屡学屡忘」会是一种常态……

我所理解的一个有效的规律就是,让知识流动起来,像水一样。

虽无法让每个知识游遍整个大脑,但让它流经尽可能多的地方是要刻意去做的事。

为什么呢?其实在上篇文章中也提到过这两个概念,「遗忘曲线」和「马太效应」。

一个知识存储在你的大脑里后,如果你一直不去用它,那么与它建立连接的神经元也就越少,导致它越不容易被再次用起来,慢慢的,它在你大脑中的权重越来越低。

最终会和「遗忘曲线」所呈现的一样,原先吸收的大量知识就留下了很小的一部分。

再引用一下《程序员的思维修炼》里的一段话。(RAM可以理解为计算机的内存)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记忆有些类似于闪存,它是通过具有实体暂留性的神经元来录制。

事实上,记忆由一个执行循环体主动维护着即便是在易失性静态RAM中,只要加电数据就可维持。大脑没有静态RAM,而是具有动态RAM,RAM需要不断刷新, 否则数据就会消失。这就是说,甚至连骑自行车也不是想当然可以做的事情。你可能忘掉一切。无论曾经有过多么痛苦或美好的经历,你都可能丢失。

因此,大脑不是软件。软件不会老化,不会退化。但是,大脑必须刷新,必须使用,否则就会丢失记忆。

程序员的思维修炼

重点就是最后一句,大脑必须刷新,必须使用,否则就会丢失记忆。这和“让知识流动起来”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你有的时候看书可能真的是在“看”书,看过算过。相当于一个“数据”在你的大脑里只写入了一次,然后永远没有再刷新它了。

读书的本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读书的本质是什么。

看过奇葩说节目的估计有听说过,我记得有一期激烈辩论过一个相关的话题。

读书的本质其实就是将信息进行「内化」

怎么内化呢?大致就这样的一个过程。

大卫·库伯也提出过一个类似的概念,「库伯学习圈」:具体经验 → 反思 → 抽象性概括 → 应用于实践。

所以,只要在其中的这三个环节任意一个没做好,就会影响读书的效果。

  • 没有将文本变成有效的信息。

  • 缺乏思维的参与,没有将信息嵌入记忆里。

  • 缺乏行动,没能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但是内化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其实之前也听不少学习达人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

所以,相对的,学习的过程越舒服,效果越不好

想想也是,小时候抄别人答案的时候,总觉得没什么难的,看别人写的好简单哦。但每次轮到自己做的时候偏偏就是想不出。

长大了,从抄答案变成了抄目录、抄书。看到的时候句句都认识,但是永远想不起来用。最多模模糊糊记得“啊,这个内容好像在哪看过”,却完全想不起来是什么了。

因此,想要脱离逐字逐句照搬的「字典式认知」,你得进行内化,而内化是痛苦的。

作为一位老程序员,这让我又想到了一位程序员接手一个陌生项目时的两个情景。

有的人直接看代码来理解业务,有的人是照着文档再看代码来理解业务。最终的结果是,后者会上手更快,但往往前者在未来对项目的把控力更强。我认为原因就是前者的理解过程更痛苦。

明白了这个现象后,相信你应该也明白了为什么大多数人总在呼吁多写文档、多写注释。人嘛,总是习惯怎么轻松怎么来,也很正常。

其实也有专家做过这方面的试验。

心理学家Rowland,2014 年发在Psychological Bulletin的一篇研究中提到,他分析了331个关于记忆的实验后,指出:记忆效果与提取信息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成正比

同时还阐述了在两个不同维度下的强弱关系。

  • 直接回忆(recall) 比做选择题(recognition, 辨认记忆)更有用。

  • 没有任何线索的自由回忆(free recall) 比基于线索的回忆(cued recall, 比如说填空题)更有用。

所以,当我们通过读书来学习,提升自己的时候,一定要给自己一些压力,倒逼自己更加“痛苦”一些。

所谓“伤的越深,记的越牢”,这么看来,学习不是往硬盘里“存”信息,更像是在木头上“刻”信息。

那么,怎么才能“入木三分”?重点是找到正确的「思考」的方法。

要避开的四个误区

先来聊聊需要避开的四个常见误区。

有效思考不是简单的照抄和重复

可能你会说,重复也是在“刷新”大脑啊。的确如此,但是问题是知识没有“流动”起来,一直在“原地打转”。

重复、死记硬背,是一套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习方式。我想,你可能曾经还吐槽过这种教育现象,所以自己不应该踩进这个坑里去。这是你要避开的第一个误区。

第二个误区,不要止步于别人整理好的框架或者套路

框架和套路虽好,但这终究是别人的思想结晶。按前面的说法,直接的「拿来主义」太舒服了,不够痛苦。

停留在这个层面的话,你只是明白了「术」,并不是知「道」。最多只能依样画葫芦,本质还是在照抄。

但是,借助别人的提炼好的精华,然后利用它以「从上往下」的视角作为切入点,来学习,可以帮助你更快的建立起系统化的知识架构。

第三个误区,读书并非一定要做思维导图

说来惭愧,这个坑我自己也踩了好多年。后来我才发现,思维导图仅适用于「碎片化知识」的归纳整理,以及针对一个具体问题的发散性思考,并不是适用于作为读书笔记。

因为当你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的时候,一边是空空的、等待你填满的思维导图,另一边是充满海量信息的书,而且目录结构都梳理好了。

所以,当你看到现成的东西已经摆在那了,你还能忍得住不复制黏贴或者摘抄一下?

第四个误区,读书重要的不是一字不落的读完,也不是作者说了什么,而是阐述你自己的看法

前者只会让你停留在「信息」层面而无法转化成「知识」,因为那些都不是“你的”,对你来说都是「二手信息」,你要做的是将他们变成你自己的「一手信息」。

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内化,内化怎么做呢?

你可以尝试一下「三问一联」的结构化拆解。

「三问」就问自己三个问题,有点像「哲学三问」。

  • 它是什么(是谁)

  • 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从哪里来)

  • 有什么用(到哪里去)

「一联」就是做一次联想,联想一下这个知识点能让你想到什么与它能扯上一些关系的,在大脑中构建尽可能广的“网络”。

整个「三问一联」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思考让一个知识点的「前」、「后」脉络更清晰,深入到它的本质。

然后,基于这个底层的本质,以「从下往上」的视角进行延伸、扩充。

最后,再以「从上往下」的视角进行二次提炼,看是不是能抽象出更多的逻辑和规律。

以上的过程就是在「内化」,也可以说是「网络化」。正如前一篇文章所说,这个网络状的结构就是一个知识点在你大脑中所表现出的状态。

避开了这四个误区以及掌握了「三问一联」之后,再分享几个促进有效思考的技巧给你。

有效思考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个学习的过程就是三步:输入 → 处理 → 输出。

高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尽可能将这个过程的损耗降到最低。

围绕着这个思路,首当其冲要抓好源头,控制「输入」。怎么控制?

带着问题阅读

  • 前一篇中也提到过,如果你没想到读这本书的意义,索性不要翻开。

  • 不要只是抱着「我要把它读完」的心态,而是针对自己的问题有的放矢。避免被动的接收灌输,而是主动的寻求自己需要的。

因为一本书中可能对你产生价值的点有很多,但是你没必要,也不可能100%的抓全。

所以,与其浪费无意义的时间,不如专注于对你当前有用的知识。

夸张点说就是拿出你和人骂架时的状态!当然了这里不是找茬,而是找有价值的信息。

如果你一时不知道怎么下手,我教你一个很取巧的办法:把每个章节的标题改成问题,这个问题来源于你这个章节内容的猜测。

比如:

  • XXX有什么用?怎么用?

  • 为什么XXX有效?

  • 我认为XXX应该是XXX,是这样吗?

  • ……

第二点,优化前面图中的「处理」环节。这里的关键在上篇文章中也提到了一下,就是学会集中在一段时间内阅读同一领域的书籍,也就是「用主题去统摄内容」。

这里再多说一些细节,你可以在决定书籍阅读顺序的时候参照下面的三个思路:

  • 由浅入深。这个就不多说了,步子迈得太大容易那啥……

  • 顺藤摸瓜。比如一本你觉得不错的书,其中作者推荐的书肯定也不会太差。

  • 横向对比。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不同的解读角度,为了在众多解读中得出真正符合你自己认知的观点,就需要扩展其它有相同或者类似知识点的书籍,特别是完全对立观点的书

第三点,优化「输出」环节。也就是把学到的内容写出来,跟别人分享,这样才算完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其实这点更多的是为了巩固「处理」环节所得到的结果。让你以「从上往下」的视角再把知识打磨一下,做一做磨边,去掉一些无用的东西。这样才让知识与你过去所积累的知识连接的更紧密。

这里再分享一个大杀器给你,「知识卡片」。我用的MarginNote软件做知识卡片,卡片的内容结构大致是这样。

借助这种工具,你不但可以做好「三问一联」,还可以方便的在后续将相关的卡片做整合,进行更多维度的关联的延伸。

最后一点,它并不在阅读的途中做,但是特别重要,就是要不定期的触发回想。

我的办法是这样的,将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尽量在脑海中搜索解释的理由,以此将「辨认记忆」转化「基于线索的回忆」,再逐步将「基于线索的回忆」转化成「自由回忆」。

只要你愿意,任何时候可以进行这个练习,找机会试试吧。

总结

今天的内容密度很高,还是简单总结一下。当然,更重要的是好好消化并实践「精读」。

这篇首先和你阐述了为什么学到的东西经常记不住的原因。

然后帮助你认识到了读书的本质是什么。

随后提醒你在读书时一定要避开的四个误区。

最后再送给你四点促进有效思考的方式。

希望你的有所启发。

(0)

相关推荐

  •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其实是一门研究[心智]的科学 心智是什么? 心智背后是由(知觉.注意.记忆.情绪.语言.决策.思维.推理等心理机能组成)换句话说,我们对这8大象限能力的提升,也等同于我们的心智提升 心智会如 ...

  • 多读书才会更聪明?教你规避早教误区,让孩子越“玩”越聪明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都非常重视早教,希望能通过幼儿时期的学习促进孩子大脑发育,提高智力水平. 一种常见的方式就是给孩子买各种书籍,让孩子通过读书汲取知识来变得更聪明. 阅读确实是非常有益的 ...

  • 关于记忆与存储,你可能不知道这些?

    关于记忆与存储,你可能不知道这些?

  • 这个问题没想通,读再多书都没用

    经常看堂主文章的朋友,会发现我的写作习惯,很少直接给结果. 每一篇都尽量把思考过程展现出来,完全跟着读下来不容易,需要花费一点脑力去理解,有不少读者拿我的文章训练思考. 这个输出方式跟当下的内容完全相 ...

  • 生气1小时=熬夜6小时!这7种病就是气出来的,再生气命都没了

    各科医生告诉你 生气到底有多可怕 01 心内科医生:生气让心肌缺血缺氧 生气会"伤"心. 当人暴怒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包括冠状动脉在内的血管收缩.痉挛,局部区域供血 ...

  • 你读的所有书都在你的气质里

      "你来晚了,分享文档已过期."看到这句话,我哑然失笑.一个月时光,就这样倏忽而过,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四月,因为母亲的归乡,一切变得有些慌乱.原本井井有条的生活安排被打乱, ...

  • “女孩读再多书,也要嫁人”:鼓吹读书无用,是最大的偏见

    进化妈:姑娘,我劝你读书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作者:骆小溪 来源:爸妈进化论原创 上周跟闺蜜见 ...

  • 【原】读书:读过的书都忘了,那为什么还要读?

    【原】读书:读过的书都忘了,那为什么还要读?

  • 书都没写好就想着写个跋了......

    不点蓝字,我们怎会有故事? 似乎每一个想学好并努力去学习方证的人,都有一段对传统中医弯弯绕的悔不当初,而我却表现平平.既没有大彻大悟,也没有人生奇遇,大概完全是因为自身脑子不太灵光,不愿意去讲那些天花 ...

  • 这14种病是气出来的,再生气命都没了!

    文章来源:论禅儒道 大家都知道"气大伤身" 但遇到不愉快时还是会大发雷霆 其实,你的每一次生气 会对身体产生巨大影响 和不可逆的损伤 一次生气能气出这些病 看完再也不敢生气了! 一 ...

  • 14种病是气出来的,再生气命都没了!

    大家都知道"气大伤身" 但遇到不愉快时还是会大发雷霆 其实,你的每一次生气 会对身体产生巨大影响 和不可逆的损伤 一次生气能气出这些病 看完再也不敢生气了! 一次生气,能气出14种 ...

  • 这14种病是气出来的,再生气命都没了!

    大家都知道"气大伤身" 但遇到不愉快时还是会大发雷霆 其实,你的每一次生气 会对身体产生巨大影响 和不可逆的损伤 一次生气能气出这些病 看完再也不敢生气了! 一次生气,能气出14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