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医学的“短脉”
中医学的脉诊,也许有很多人认为很难,其实其难处就在于辨脉,要分辨出各种脉象,如果没有足够的实践,确实是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亲身体验和自己用心推敲,还是有技巧可寻的,比如说想知道正常的脉象,可以通过摸正常人的脉搏去体会,这样碰到不同的脉象,在加上自己的理论学习,心中便有了判断的基础,特别是见到了各种病证的患者,可以体会他们的脉象来体会,这叫“据病审脉”,是非常有效果的,当然还有很多的方法就靠自己去认真领会了。悟性高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学习,一定会成为好中医的。
前面我们讲了长脉的脉象和主病,简单地说,也就是长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搏的波动范围比较长,超过了寸关尺三部,向前超过寸部到达鱼际者,古人称为溢脉。向后超过尺部的脉被称为覆脉。长脉可见于正常人,长脉若主病,是势强而硬直的,无柔和之性,多见于热证、实证,或者笼统地称为阳证。当然一些虚寒败证也可见怠缓无力的长脉,但是很少见的。
今天,我们主要讲与长脉相对的短脉,短脉脉体在长度上首尾俱短,不及本位,也就是脉来短缩,故《脉诀》说:“短脉,不及本位”。《脉诀》又说“短者阴也,指下寻之,不及本位曰短”。《脉经》说:“应指而回,不能满部”。其脉体短促,不够长,似乎是点到为止,其特征多为关部比较明显,尺部和寸部常常不能触及,或者有不足之象。前人在《脉诀刊误》中比喻“如龟缩头曳尾之状”。短脉只见于尺,寸,而关部不诊短。但短脉并非两头断绝,只是两头沉缩,脉气还是贯通的。
关于短脉形成的机理,一般都认为是由于阳气虚衰,不能推运血行,或因邪气所阻,阳不接续,气血不能正常运达于四末。以致脉道充盈度减弱,故呈现脉位不能充满,两头沉缩,而中间较浮起的短脉。短脉为阴脉,因其体短不及本位,为不足之象。天人相应,短脉在四时应秋季,在人体应肺脏,肺应秋金,天地之气致此而收敛,人体应之而搐缩,脉象应当见短脉,故短脉属肺脉而当宜于秋季,若秋季肺脉见长脉,应属于病脉,而其它季节见短脉也为病脉。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短则气病”。意思是说见短脉的时候,往往是会发生气的病变。气病也有虚实之分。《类经》解释为:“气不足也”。故短脉多主气虚之证。气虚是阳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则气血不能充盈脉道,难以达到四末所致。故脉来短而无力。如《伤寒论》说:“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针对气虚之证,宜用温补之剂以回阳。气实是因为各种原因,如气,痰,食,血瘀等阻隔,导致的气机郁滞,脉气不能伸展而成,故脉来短而有力。如《诊宗三昧》说:“胃气呃塞不能调达百脉,或因痰气,食积阻碍气道,所以脉见短,涩,结,促之状”。又如心脏病的气虚血瘀,怔忡心痛,脉见短涩,皆阻隔气实之类。其中也有虚中挟实之证,宜扶正祛邪,以通阻隔。
短脉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可与很多脉象相兼。心主血脉,若人饮酒多,酒毒必损伤心神,则心气损伤,故可见短脉。又因为酒蕴可生湿热痰火,其脉必短而滑数。《脉经·平杂病》说:“涩则血少”。故血涩即血少,血少则无以摄阳而脉浮,故浮短多主血虚之病。短则气病,脉沉主里,若里有食滞,或结聚成积,气机受阻,则必见痞塞不通,故沉短则为痞证。短脉,非寸即尺,寸脉短为气不足于上,气不足则上窍失养而见头痛等症。尺候下焦,主腹里,尺脉沉短则主里气病,短则不通,不通则疼,故多有腹部疼痛等症。
涩脉,微脉,动脉,结脉皆兼短脉,但各有各的特点,涩脉也短,但如涩如轻刀刮竹,细雨沾砂,其体细而往来不流利;微是细微如丝,似有似无;动脉体短如豆,厥厥而动;结脉速率见迟且时一止复来,其脉象各有不同,有明显的区别,很好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