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屯河谷随想

【游走川西】
孟屯河谷随想
永宁翁
孟屯河谷上孟乡风光:流水、鹅卵石、山上的铁塔、隐约可见的民居
在来到孟屯河谷游玩的这些日子里,除了陪同旅伴儿们外出游玩或打牌之外。我这原本就不太好使的脑子似乎从来就没有空闲过。这里的人、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一草一木,总是在我的脑际萦绕、徘徊……
我首先向自己发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谁发现了这里的美?近年来,人们一批又一批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原因就只有一个——美景。春夏季节来看花、秋季来看红叶、冬季来看雪景和一年四季看流水。这么美的地方,以前咋就鲜有人知道呢?难道当地人不知道她的美?难道当地人不会审美?或许是“不识孟乡真面目,只缘身在美景中”,或许是当地人“审美疲劳”?
其实,在当地人眼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已经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了。可是,在那些温饱都得不到保证的岁月里,这种美是原始的、朴实的,而且是深深地藏在心里的。
是啊!这里清晨的阳光干净、通透,它拉着长长的影子,使空间有了层次感,使其更加
立体、更加美丽,这也正是摄影的好时机。据说有位名叫向心杰的摄影师,花费了数年的时间,利用他手中的相机,将这里的风光汇编成册介绍给了人们,才使得国人有幸一睹其芳容。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也会享受了,旅游就是一个主要内容。尤其是一些退休之后的中老年人,手里有几个退休金,也有充裕的时间。于是,也就来到这里,分享这里的美景。当地人也趁势将原本深藏于内心的对美的认识、对美的追求充分发挥出来了、利用起来了。
正如宋朝大思想家王安石在他的《游褒禅山记》中所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这里的“夷”,即指平坦。意思是说,那些平坦而且很近的地方,来游玩的人就多;危险而且远的地方,能够来到的人就少。然而,世上的奇妙、雄伟、怪异、不同寻常的景色,常常就在那些既危险又很远的地方,人们自然就很少能到那里去。
孟屯河谷上孟乡风光:原始、古朴的河谷
是啊,景色再美,深藏于高山峡谷,人们自然不易达到。最大的障碍就是道路。没有路,人们的钱再多,也进不来,尤其是中老年人。这时,我脑子里想得最多的就是我们进入河谷的这条水泥路,它沿着河谷一直向上游延伸,贯穿整个孟屯河谷,道路中央的分界线十分清晰。虽然弯道多、坡度大,但路面却很平整,车辆行驶很平稳。
从那路旁开凿的痕迹判断,这条路修造的时间并不太长。至于它是得益于国家“村村通”的政策支持,还是为了开发旅游资源而特意修建,其初衷不得而知。但肯定的说,如果没有这条路,人们的进出都十分困难,虽说这里既没有昭觉县悬崖村的天梯那么高,又没有独龙江畔独龙乡的溜索那么险。但交通困难是肯定的,人们出行不便不说,仅那生活物资的进入、山货及当地农产品的外运、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都是十分困难的。虽说河谷里这几十公里的公路,仅仅是全国近六千万公里公路的一个缩影,然而,她却真真切切地改变了这里的面貌,这里的一切变化,都印证了那句“要得富,先修路”这一朴素的道理。
孟屯河谷上孟乡风光:宽畅、平整的公路
我想到了进入河谷时公路旁那壁立千仞的岩石:那些铁青色的或方或圆的石柱和那千层板一般的石壁,就像是从大地深处长出来的一样,节理非常清晰,且没有泥土和植物附着在上面。它们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大多在60度以上,有的近乎与地面垂直,那硕大的山体似乎就靠它们支撑着一般。此时,我在想,它们来自何处、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它应该是来自大地的深处才对呀……
然而,就在相聚仅几公里的同一侧路旁,却又是另一番景象,竖立在路旁的山体不再是那铁青色的岩石,而是由那沙土和大小不一的鹅卵石紧密地组合而成。此时,我在想,这些鹅卵石应该是属于海洋地表的结构才对呀,它们是如何来到这内陆的大山深处呢?
我不懂地质学,但我相信这些都只有六千万年前的那次大碰撞才有如此大的伟力,只有那次造山运动才能创造出如此景观。于是,我更加敬佩造物主的神奇伟大!更加敬佩、信服大自然的伟力!
在进入河谷的途中,那高压输电线铁塔和通讯基站的铁塔,在两岸的青山中时隐时现,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无疑会给当地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然而,我想得更多的是,在那崇山峻岭中,人们是如何将那些器材一点一点的运到那原本就没有路的山上去的呢?那十多米高的铁塔又是如何建成的?那些电线又是如何接上去的呢?那些笨重的水泥电线杆又是如何弄上山去的呢?建设那成百上千座的铁塔该是多么的不易啊!我在想:假如这一切都是由国家来投入、建造的话,肯定没问题。反之,如果是仅靠某些商业团体来投入、建造的话,在那收益与支出呈明显倒挂态势的情况下,有人愿意干吗?再进一步想想,若是再退回去几十年,这样的事儿能干成吗……
公路沿着河道蜿蜒上行。除了两岸青山上那满眼的绿色外,人们的眼神大多集中在那湍急的河水与那近乎白色的石头上。石头很多,一个个滚圆滚圆的,我们姑且将它们都称作“鹅卵石”吧。在下游河滩上的鹅卵石,个头儿很小,数量却很多。越是往上游走,河床越来越窄,那石头的数量似乎也越来越少,个头儿却越来越大。这就不禁使我感到纳闷儿起来了:那河里的石头从哪里来的呢?对,来自山上。滑坡、流水、泥石流等因素,这些都不难理解。可是那上游河道中那些体重几吨、几十吨的大块头儿呢?也许是从两岸的山坡上滚下来的,也许它们根本就没挪过窝,这千万年来就一直呆在那儿。只不过,原来不曾露出过它们的真容,是那水流用了数万年的时间,才将原本覆盖在它上面和周围的泥沙浸泡、松软后,再一点点地冲刷而去,在此过程中,再将它们的棱棱角角冲刷、打磨,使其更加圆润、可人。
孟屯河谷上孟乡风光:被水冲刷的鹅卵石
此时,不禁使我想起了印度诗人泰戈尔“是水的柔情,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句子来。是啊,我相信,在大自然和时间的共同作用下,再过数十、数百、数千、数万年……这里的一切都将会以一种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游人。
一天晚饭后散步,我们改变了往日的路线,径直向那后山去。山腰上一块路标,分别指向“老寨”和“瀑布”。我自然选择去“老寨”,爬上去一看,哪有啥“老寨”啊?仅剩下几间没有屋顶的老屋和几处残垣断壁。这里的房屋是怎么垮塌的?是地震?是山洪?……这里的人们为啥要搬走?是因为房屋垮塌?还是因为地势太高?还是政府行为?
孟屯河谷上孟乡风光:“老寨”废弃的房屋
由于天快黑了,加之感觉呼吸稍有一点急促,便没有继续往山顶上去。此时,当我对着山下那近乎新建的、成片的民房拍摄时,似乎明白了:“老寨”的人们也许是因地震(“5.12地震”的影响)发生后的“灾后重建”,也许是“扶贫搬迁”,也许是仅仅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无论啥原因,毕竟是搬下去了,居住条件改善了,进出更方便了,居住更安全了……
在进山途中,沿途看到不少变电站和小水电站。当地居民家中的家用电器也是一应俱全。不巧的是,我们到达的当天就停电了,据说是供电线路因暴风雨而损坏。没想到这一停就是两天,没照明、烧不了水、煮不了饭、洗不了澡、看不了电视、上不了网、没有了往日的锅庄篝火晚会……甚至连电话也无法打进打出(通讯基站也没电)。大家坐下闲谈时,我顺便问了一句:“停电后你们有啥感想?”
有说不好玩儿的,有说不方便的……答案一定很多。其实,我的本意并非需要一个准确的答案。我只希望大家在心里能够想到:“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就行了。因为都知道“电”是人类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在电灯发明之前,人们用松明子、用蜡烛、用煤油……然而,人们一旦用惯了电灯,就没有人再愿意去用松明子、用蜡烛了。在电话机未出现之前,人们靠鸿雁传书来交流。然而,在4G、5G时代,还有谁愿意费时费力地书写信函呢?也就是说,人们的惯性是向前、向好的、发展的方向走,这个进程,人们能够适应。那么一旦适应,形成自然之后再返转回去,就很难适应了。
我们在日常游玩的过程中,也留意到当地好像很少有粮食作物。在稍微平整点儿的地方,倒是栽种了一些菜蔬,而且饭桌上的各种菜蔬的味道还不错。我们看到栽种最多的就是大白菜(但不同于北方的品种),那菜叶子油绿油绿的,每一棵都有两三斤重。散步时恰巧碰上他们在装车,上前打听才知道是准备运往200公里外的彭州蒙阳蔬菜批发市场去的。是啊,种这么多,当地人肯定吃不完,通过蒙阳批发,可以卖到省内、外各地。有了销路,人们也就有了收入,也就有了种植的积极性。此时,我在想:如果没有我们进山这条路呢?如果没有蒙阳那样大的市场呢?……
据说嘉绒藏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乍一听,使我感到很吃惊。没有文字,他们很多优秀的文化是如何传承下来的呢?与他们交谈,证实了这种说法的真实性。据说他们很多优秀的、传统的东西,都是一代一代的通过口头传授而传承下来的。那么,通过这种传授方式,所传承下来的东西会不会越来越少呢?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年轻人在普遍接受汉文化教育的现实情况下,更是如此。摆谈中,得知他们的祖辈们也有同样的担忧。据说老辈们所能采取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强化传授的力度与频度。
我在想:他们的语言应该也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吧,有没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来破解这一难题呢?正好,主人家的小姑娘今年高考,她说她想考师范、想教书。于是,我在想:这不很好吗,何不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去做出一些成绩来呢。
由于风景好、气候好,外地(主要是成都周边地区)来旅游的人多,当地大部分人家都开起了“农家乐”,以旅游产业为主。我问他们:假如公路没修通,没有人或少有人进来旅游,土地又少,你们靠什么生活?他们说,还是上山采药材之类的山货来卖。我在想,又有多少药材、多少山货可采呢?再说,交通不便,销售也是一个问题啊。当然,他们也说,还是旅游接待来钱更快、更合算。
在河谷旅游期间,发现当地除了小孩外,在家的年轻人不多,而且还有一些是暑假从学校回乡的大中专学生。其实,当地年轻人在外地大、中城市中打工赚钱的还不少。于是,我在想:假如没有改革开放,这里能有这么多孩子走进高校的大门吗?这里的孩子们还不就是与他们的先辈们一样,在这里结婚生子,守着那大山终老一生?如今,他们赶上了好光景,就能尽情地放飞他们的梦想了。
原定的旅游假期快结束了,大家坐在一起闲谈时,有人问我:“你说这孟屯河谷好耍吗?”“这里的条件你满意吗?”还没等我回答,一位在此次旅行中邂逅的心理咨询师接话了:“那就要看你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需求是什么?你的期望值有多高?”
对呀,回答得很好!如果你是来避暑的,那这里真的很凉爽;如果你是来看风景的,那这里的风景真的不错;如果你是专程来这里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洗一洗肺的,那这里的负氧离子含量很高,保证能满足你的要求。这里的朝容晚态是免费的,这里的雨趣晴姿是免费的,这里的蝉鸣、鸟叫、花香和流水也都是免费的。但如果你的要求很高,或者将这里的条件与家里相比、与城市里相比,那就很难满足了!
关于“满意”、“幸福”之类的话题,有一个段子说得很好:将你手里(拥有)的去除以心里想要的,所得到的“值”,就是你的“满意指数”、“幸福指数”。也就是说,如果你手里(拥有)的很多,而想要的(期望值)却不高,那你就很容易满足、很容易感觉到幸福。反之,则会感到不满足、感到失落,就会抱怨。对待景色是如此,对待生活亦然。
在即将结束此次旅程而离开上孟乡之际,有人问我:“你以后还会来吗?”我爽快地回答:“来呀,为啥不来?我还加了老板儿的微信呢,下次来还要多住些时日。”
是啊,我知道景区还在不断的建设、栈道还在建设之中、配套设施还在不断完善……我想,来年的孟屯河谷将会更加漂亮吧。
脑子还是塞得满满的,想说的很多,但总是苦于理不出个头绪来,只好打住。
孟屯河谷上孟乡风光:日波村鸟瞰
孟屯河谷上孟乡风光:日波村村口
孟屯河谷上孟乡风光:建在公路旁的客栈
孟屯河谷上孟乡风光:民居。菜园
图/文  永宁翁
2021年6月,写于四川理县上孟乡

(0)

相关推荐

  • 理县上孟乡塔斯街风光

    上孟乡,阿坝州理县最偏远的一个乡,是嘉绒藏族聚居地,也是距离成都最近的藏乡. 上孟乡地处杂谷脑河的支流孟屯河上游,故名上孟. 孟屯雪谷. 雪谷口的大树上悬着的鸟巢. 进入沟内,穿过一道木桥,山路右侧空 ...

  • 朱堂天桥,将打造信阳第二个“郝堂”,震撼航拍!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本公众号侧重豫南风土人情.风景人文.资讯信息.专注原创.欢迎投稿.交流.微信:37096414   QQ:652371646 导  读 朱堂乡,罗山西边距离信阳最近 ...

  • 【散文】孟屯河谷一朵花 ‖ 杨明强

    孟屯河谷一朵花 杨明强 梦醒时分,晨光熹微. 今年国庆期间,如愿驱车沿阿坝州理县的孟屯河谷溯流而上,安抵"梦乡情"农家乐暨"天际线房车营地".一觉醒来,坐拥四周 ...

  • 川西自驾大略(四)孟屯河

    最近孟屯河又开了一个沟,旅游厕所边看到个小瀑布. ------------ 孟屯河谷下孟乡的格桑梅朵藏家乐,似乎是再多的人都能装得下,尤其适合团队旅游.孟屯河谷有好几条沟,每条沟都随便能耍上一天半日, ...

  • 成都周边营地推荐

    郫县三道堰 郫县三道堰青冈树村,成都西边新打造的世外田园:牌坊.水车.亭子等景观,形成院在田中.院田相连的川西田园风光. 垂钓.骑游.荡轻舟.逛田园.吃坝坝筵......绕村自行车环游,香草湖划船,近 ...

  • 孟屯河谷两日游 梦开始的地方 高山草甸瀑布孟屯河谷美景实录

    孟屯河谷两日游 梦开始的地方 高山草甸瀑布孟屯河谷美景实录

  • 诗人样本||西风:吹过孟屯河的风

    诗 歌 净 化 心 灵 择  此处静谧 书一方清 远 吹过孟屯河的风 文/西风 这风,应该来自 伊甸园的某个角落 从亚当和夏娃的 唇边吹过 掠过我的城市 掠过孟屯河 毫无疑问 这风,是有原罪的 它让浮 ...

  • 【赣雩文艺】作者:谷滨《青年节随想》总第919期⑤2021年第125期⑤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青年节随想 作者:谷滨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本应该是专属年青人的节日,偏偏最关心的却是老青年.微信群中祝福青年节的词语,似又掀起了不老青春的回念. 时间转瞬,好似刚刚还 ...

  • 孟津龙泉谷公园,环绕县城,美不胜收,洛阳市里人也慕名而来

    作者:巴图 5月3日下午,天气晴朗,我们驾车到孟津龙泉谷公园游玩. 龙泉谷公园位于孟津县城西南部,北起会盟大道西段,南至瀍河大道,东西以龙马路和金谷路为界,南北长3.1公里,总占地面积1920亩,包括 ...

  • 梨花谷的梨花开了/孟庆贺

    梨花谷的梨花开了 南归的雁鸣 唤醒梨花谷的梨花 枝头熙熙攘攘 一种最温暖的雪花绽放 笑迎天下明眸亮眼 一树树梨花 点燃梨花谷的盎然春意 一朵朵洁白的云 自梨花谷升上晴空 让浩瀚的蓝越加纯净无暇 涤洗灵 ...

  • 榜眼‖朱剑,大解,石伟廷,谷禾,马非,孟醒石,潘漠子,李建新,沈木槿,袁东瑛

    朱剑|磷火 路经坟场 看见磷火闪烁 朋友说,这是 骨头在发光 是不是 每个人的骨头里 都有一盏 高贵的灯 许多人屈辱地 活了一辈子 死后,才把灯点亮 大解|宽恕 沿着山脉的走向,河流找到了去路. 风没 ...

  • 【大荔文学·随笔·闫孟秋】渭河随想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396 渭河随想 原创/闫孟秋 题记:   河流是一块土地活着的标志.   (1) 极目,极目,把视线推到最远,最远,最遥远的最远-- 从未这样完整地看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