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金10亿美元俱乐部追踪:陆金所还有没有未来
消费金融业务全面分离给平安普惠
平安消费金融公司成立,从其持股情况,有陆金所股东的影子。但其实从其人员配置和业务转移来看,消费金融公司更多都落在了平安普惠这个大框架里。
在人员配置上,显然,平安普惠系才是消费金融真正的掌舵者。
平安消费金融董事长陈东起,曾是平安普惠常务副总经理,董事兼总经理倪荣庆之前是平安普惠总经理助理、首席产品官,当然倪荣庆也曾任平安人寿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陆金所副总经理等职务。
除此之外,平安消费金融的首席财务官陈立洁、首席产品官李云初、首席风控官朱智伟、首席运营官路军也都来自于平安普惠,分别负责平安普惠资金部、平安普惠电销,平安普惠科技模块等,而平安消费中仅有2位董事是来自陆金所的。
陆金所通过炯科技、未鲲科技这两家公司共持有平安消费金融42%的股份,融熠有限公司占比28%。天眼查信息显示,融熠100%控股平安普惠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和平安普惠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持有重庆金安小额贷款有限公司90.6%的股份,而这家公司是平安普惠旗下小贷公司。
欲对标蚂蚁聚宝?
从人员和业务层面,平安消费金融是落在平安普惠上的,哪怕陆金所在明面上持股更多,但其实陆金所本身很大部分也依赖于普惠业务。
起源于P2P网贷业务,陆金所拥有资金端和资产端两端,在资金端上,由于监管原因,不得不退出P2P,就必须清掉所有的投资人的资金端,而这是陆金所很大一块。
2019年8月平安集团联席CEO陈心颖表示,P2P在整体业务量的占比少于20%,积极响应监管'三降’,有序转型。
清掉P2P的资金端,有价值的就只有资产端了。而资产端上,陆金所的资产端严重依赖普惠。
2016年3月,平安集团在其年报中显示,2016年陆金所控股完成了对普惠金融业务和重金所业务的重组,形成旗下陆金所、重金所、前交所、普惠金融“三所一惠”布局,全面布局财富管理、机构间交易和消费金融领域。且平安普惠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消费金融公司,是陆金所平台资产端的重要来源之一。
所以从资产端来讲,平安普惠才是陆金所的底色,而这也是消费金融业务最终落到平安普惠上的很大的原因。
不可否认的是,借助过去几年P2P业务的火爆,陆金所的业务为平安带来了非常可观的营收。
据公司情报专家《财经涂鸦》了解,在2019年上半年,陆金所收入同比增长近四成,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20%。2018年,陆金所的收入已经超过50亿美金。
在去P2P之后,陆金所将自己定位为B2C个人投资者一站式理财平台,主要竞争对手是蚂蚁金服旗下的蚂蚁聚宝。
据今年2月中国平安发布的2019年业绩报表示,2019年末,陆金所控股资产管理规模为3468.56亿元,较年初降6%。截至2019年12月末,陆金所控股管理贷款余额4622.43亿元,较年初增长23.3%,30天以上逾期率为1.9%,陆金所平台注册用户数达4402万,较年初增长9.1%。
2019年陆金所控股消费金融客户资产管理规模为1033.03亿元,较2018年的1869.16亿元下降44.7%。对此,财报解释称,因积配合监管“三降”,消费金融客户资产规模受到较大影响。
2019年,陆金所控股财富管理交易规模为1.04万亿元,同比下降29.8%。2019年,其标准产品(财富管理业务代销的产品,如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资管产品、券商资管产品)客户资产管理规模为1783.28亿元,较2018年增1.8%。
且陆金所平台上超过一半的客户资产来自于资产规模大于50万元的客户群体,智能服务机器人已累计覆盖超过880万平台客户,累计实现超过2191亿元的投资额转化。
从以往来看,消费金融业务吸金能力强,是P2P业务的优质资产端,所以很多网贷平台后面的资产端都是现金贷或消费金融业务。而从财报上,不管是从政策层面还是业务层面,陆金所其实都把原有的网贷业务资产端逐步“去库存”,未来这块资产端或完全转到平安消费金融公司。
那么未来陆金所到底要做什么?从财报上来看,陆金所想向财富管理进行转型,财报显示,陆金所的资管产品规模在增加,同时大于50万的客户群在增大,同时陆金所也对明确对标过蚂蚁聚宝。
除了基金销售,陆金所今年3月在区块链技术上也有斩获,旗下几家公司已取得相关备案,也已在内部进行技术落地。
公开资料表示,陆金所控股在2018年完成C轮融资13.3亿美元,投后估值达394亿美元。而陆金所上市的消息一直都在时不时广泛流传,自2015年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确认陆金所启动上市,到至今都未实现上市。
同属平安集团的金融壹账通和平安好医生都陆续上市,同属P2P业务的拍拍贷、宜人贷都在海外成功上市,陆金所依然还在上市准备的路上。
新上任的陆金所联席董事长、党委书记兼执委会主任冀光恒加盟此前在银行、投资以及大型产业集团拥有26年的丰富管理经验。在陆金所资产端业务分离给平安普惠之后,陆金所短期还能以财富管理概念再度冲击资本市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