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

贺知章(约659年唐高宗显庆四年- 约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早年迁居越州城内(今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盛唐前期著名诗人、书法家。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进士、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贺知章为人旷达豪放,风流潇洒,善言谈笑,有“清谈风流”之誉,好饮酒,为时人所倾慕。当他看到李白的诗文,即赞为“谪仙人也”,两人成为忘年之交,并把李白引荐给唐玄宗为官。贺晚年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人称“诗狂”。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当时常与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与司马承祯、毕构、宋之问、王适、陈子昂、卢藏用、孟浩然、李白、王维为“仙宗十友”。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贺知章诗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他的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代表作有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

《咏柳》(一作《柳枝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王若水点评:

这首诗是咏柳的名篇,诗中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明咏碧柳,更咏春风。

诗人先将柳树比拟成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少女,一树的春柳,嫩绿如碧,仿佛一个亭亭玉立的美人儿,那轻柔婀娜的低垂的柳枝,如少女身著的丝带一样在空中摇摆。继而诗人再将春风比拟成心灵手巧的裁剪师手中的剪刀,这和煦的春风,就是剪刀,剪裁出这曼妙的新叶,随春风舞蹈。诗人赞美春风,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裁出了新绿的春天。

贺知章是修道的人,确有仙风道骨,自然界他善于捕捉春天碧柳的美景和创造美景的春风,诗歌界他更善于发现人才。唐天宝元年,李白孤身一人来到京城长安,住在小客店里,身边没有一个朋友。一天,他到一座道观浏览,碰见了著名诗人贺知章,贺知章很早就读过李白的诗,极为景慕,这次偶然相逢,二人亲切地攀谈起来,他向李白要新作的诗看,当他读完《蜀道难》时,惊赞李白为“谪仙人也”。黄昏时分,贺知章邀请李白去饮酒,在酒店刚坐下,才想起身边没有带钱,他想了想,便把腰间的金饰龟袋解下来,作为酒钱,李白阻拦说:“使不得,这是皇家按品级给你的饰品,怎好拿来换酒呢?”原来唐代官员按品级朝廷颁赐鱼袋,袋上以金银等制成金龟作饰物,三品以上官员为金饰,四品、五品分别用银、铜饰,贺知章为秘书监,得佩金龟(唐朝“嫁得金龟婿”也就是嫁得高官的意思),他以金龟换酒,追究起来是犯法的。贺知章仰面大笑说:“这算得了什么?我记得你的诗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贺知章和李白都极其喜欢喝酒,都是有名的“酒仙”,就像大诗人杜甫的著名诗篇《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个就说的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说他喝醉以后骑在马上前俯后仰的,就像坐在船上一样,醉眼昏花地掉到井里头,他干脆就在井底睡着了;说李白时写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贺知章和李白直喝到微醉时才告别。后来,贺知章向皇帝推荐李白,皇帝也已久闻李白大名,于是就任命李白为翰林待诏。两个伟大的诗人成为了忘年之交,贺知章生于659年,长李白42岁(李白生于701年),可见贺知章辨识诗歌人才的“超感”能力。

贺知章不但是个虔诚而严肃的修炼者,而且对修炼理论的钻研也是很深入的,他最终正式成为道士。贺知章在86岁时上表奏明皇上,请求恩准他回乡当道士。唐明皇准许了他的请求,并同意他把自己在京城的家捐赠出来作为道观,还特地赐名“千秋”。又下诏在京城东门设立帐幕,让百官为之饯行,唐明皇又亲自写诗为他送行。贺知章回乡去世后,李白独自对酒,怅然有怀,想起当年金龟换酒,写下《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序曰:“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殁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其一:“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中。”其二:“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可见两位诗人的情谊深厚。

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李都蔚点评:

贺知章是大诗人里面为数不多官做得很高而又能得善终的一位,也是通过科考高中状元入仕而后平步青云的典范人物,至86岁方告老还乡当了道士。当然,这与他身处大唐盛世武则天时期大力发展科举、选拔人才实施新政分不开,可见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与文人的融合度是密不可分的。象贺知章这样由皇帝亲自出面召集百官为之饯行,并且还写诗相赠、以壮行色,就很不一般了。实际上,这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千古奇观。贺知章不仅诗文精佳,还擅长书法,他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福禄寿考占全,为时人所倾慕。

《回乡偶书二首》是贺知章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相信大多数人都能够倒背如流;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第一首写初回乡之时,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万分。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久久不绝。就全诗来看,诗人虽有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伤感,但因为儿童的发问之句,却并不显得凄凉落寞,这与诗人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现状分不开。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这一句看似随意的议论,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杜甫《赠卫八处士》)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含其中。因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物是人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现代社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人口大迁徙,相信很多人都会对这组诗感同身受。虽然不会像诗人一样 “少小离家老大回”,但是时空在经年的变换中,家乡依然会给人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感觉。回不去的故乡,融不进的异乡,也许正是游子心底最深的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