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的妙境!


老子所说:“清静,为天下正”“不欲故静”,故道家有专门讲静功修炼的《清静经》。
太极拳的源流,直追道儒两家,太极拳讲静,也是从道儒两家而来。
儒家同样重视敬静二字,强调心主乎敬,又主乎静。孟子同样强调“静神”“养心莫善于寡欲”。
儒家经典《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所以,宋明两代大儒如周敦颐,如二程(程颐、程颢),如朱熹,如王阳明,皆十分重视静功的修炼。朱熹甚至要求弟子半日打坐入静,半日读书。
朱熹说:“动静。静者养动之根,动者所以行其静。”这完全是练功的体会。
朱熹解释《大学》中 定、静、安、虑四种境界时说:
“定如水之初定。静则定得来久,物不能扰。处山林亦静,处尘市亦静。安则静者广,无所适而不安。
静固安,动亦安,看处甚事,皆安然不扰。安然后以虑。
今人心中摇漾不定叠,远能处事否?虑者,思之精审也。人之处事,于丛冗急遽而不错乱,非安不能。”
王阳明则有这样的练功体会:“动静,时也。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见其用。”
清代湘军名将曾国藩同样练静的功夫了得,他曾专门在日记中谈到静字功夫的重要。
他说:“'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成为三代后的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王阳明亦是'静’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
  外观万象内察心
太极拳讲“以静制动…动中求静”,大家首先要能够体会何为静,才能明白怎样去求静,怎样去制动。
太极拳的静,并不是人体通常所能理解的静,一定意义上,而是指看不见的神意气的中和运动。
入静,是练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一个重要的练功方法,是道家内观之道的基础。
道家说:“神道深微,外观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大道以虚静为本。”只有了然明静,才能外观万象,内察一心。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开宗明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一语道尽太极拳的特点和练功方法。动静开合,分阴分阳,阖然一气,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阴阳悉具其中。
近代杨澄甫在《太极拳术十要》中亦提出,“动中求静,动静合一”“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近代吴氏太极拳名家亦有类似的提法。
这些古代、近代名家的体会,都为我们理解静在太极拳中的意义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途径。
太极拳真正的静,是“至虚中生神,至静中生气”,是”心安则虚则道自来”,是“体静心闲,方能观见真理”,那是很高的境界,很高的要求。
但是,我们现在练功的时候要求静,是打基础。
太极拳练功讲究一层功夫、一层体会;谈静,同样首先要知道静究竟有多少层次、不同的境界究竟有怎样不同的感受。
要做到入静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因为静分很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感受,尤其是到了高级阶段,是很难用语言描述的。
不过,为了我们练功的方便,我还是要为大家讲解一下太极拳的入静层次,好让大家到了某个阶段时就有某个阶段的参考。
动静层次看功夫
简单划分,太极拳的静有如下形式:安静、平静、宁静、虚静、定静、真静、灵静,最后是清静。
这个灵是灵活、灵动、灵性之灵,是静中有动,而且是大动,是“动静如一”,意涵深远,其中可以真正体会太极拳神意气的中和所产生的“以静制动”的功效,所以层次就很不一样了。
太极拳讲静,讲“以静制动”,首先是要制自己的心动,这就是“收心猿,拴意马”。
在静字上下功夫极深的曾国藩的体会就是“心欲其定,气欲其定,神欲其定,体欲其定”。
所以,心先要安静下来,这是指先排除外界的干扰,所谓“收心离境”是也。
我们初练功时,仍是一个常人之心,虽然站在这里了,但念头一个接一个,犹如野马奔腾,所以要先求安静。
能安静下来了,这时脑子里还有很多外界事物的沉淀,动多静少,但我们的心要慢慢静下来,逐步排除这些沉淀。
这时还会感觉到意集中不了,心较散逸,这是安静阶段的体会。
关于这层功夫,明代大儒王阳明曾如此告诉学生:“初下手用功,如何腔子里便得光明7譬如奔流浊水,才贮在缸里,初然虽定,也只是昏浊的。须待澄定既久,自然渣滓尽去,复得清来。”
慢慢地我们的意能集中了,动的感觉逐渐减少,静的体会逐渐增加,心里就平静了,心平气和的状态就产生了。
这时就是心里开始平静,内气开始和畅和顺。
有一种好像冬天在太阳底下晒太阳的懒洋洋和煦之感,这时候脑子里也开始放松,什么也不想了。感觉也很舒服,也不想做其他什么事。
关于心平气和,在道家的人手功夫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张三丰曾经强调:“凝神调息,只要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
他的告诫是,“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心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
这里,张三丰谈到了心平与中的关系,而这个中,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喜怒哀乐未发之际,谓之中”的那个中。
练太极拳,同样是“平”难找,能够像张三丰所说的心不起波,心执其中,大家的功夫就相当不错了。
  太极平字不易找
再深入一点的状态是宁静。因为心平气和了,脑子开始静下来了,很多杂念的沉淀排除了,人对周围事物的感应范围反而就随之扩大。
比如,这时很远的地方有一只鸟叫、飞翔,你都能感觉到:有一只猫在走路,你都能很清楚地感应到……
这时候,要做到脑子并不跟着这些外在的事物去走,并不会因为这种情形的出现跟着它去。这时候可以体会所谓“一志凝神,洗心涤虑”的境界。
再往下,就进入虚静的阶段了。
这个阶段你有点感觉不到自己部分肢体的存在,比如说,好像两只胳膊没有了,完全感觉不到了,开始恍兮惚兮,似有似无的一种状态,但这种状态还不是真实的,还不到任运入定、长久湛寂的状态。
因为念头一转,这些感觉马上就不见了。
这个阶段好像我们平时所说的愣神的状态,但这时还不能见到东西。什么都不想,好像站在那里发呆,这是虚静的状态。
不过,此时这种寂寂空空的感觉已能体会真气的出入消息。
定静、虚静的状态对自己的心身两方面的体会还不是十分真切,脑子不清醒的静不是真静。
我们所说的静,脑子里要很灵活、很灵敏,要知道心腹当中的很多变化,但这许多变化我又可以不去管它。
所以我们再往下讲的定静,是脑子里有很多图像的产生,我们都清清楚,比如一个风景、一朵花、一个动作的念头,你都能把握住,定在那里不动,你的意不转移也不走,那时就是定静的状态。
这叫前念已去,后念未生,定在那里,中间的那个图像你拿住了,但并不代表前面那个图像空掉了。
这还不是三际托空的那个地方,佛家的三际托空,是要以清清楚楚的观心,也就是收摄六根,观察这个念头。
不要压制它,也不要做功夫,只是看着这个念头流过去了,后一个念头还没有来之前,中间有个“现在念”,现在念要做到空空荡荡,清清净净,中间这一段空,就是三际托空。
但我们现在的功力还不够,还不能够做到将三际截断,但我们能够体会《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能看清楚这个念头,我将它定住了。好像看DVD定样一样,那就是定静。
这时候,才开始讲控制图像,逐渐控制了身体里开始产生的变化,好像有同学谈起做单鞭动作的体会,一个念头定在那里,只要念头不转,身体也可以完全不转,一定几分钟、十几分钟,但这时不动还不好,因为这时所产生的变化还达不到身上全部是空的。
再往下,真静才开始出现,我这里不动也不想,定是定在那里了,但是脑子里很清楚,觉得里面有东西动了,这时就是“住无所住”。
要注意,这个时候还要体会身上是不是松开,只有身上松开了,才能体会这种静,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将松静放在一起讲。
前面不松的话,这些状态都体会不到,一定要松开以后才能达到真静。
  恬淡虚无真气随
真静了,身体内部的气血流动,内劲运行,很多现象就产生了,这时还没有产生大动,产生这个静的时候,还没有“致虚极”,此时你松的条件愈好,感觉到身体愈来愈柔软,才能开始体会到你是不动的。
但是身体里面有东西动,外面没有东西动,这时身体里面的动就愈来愈明显。明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
比如说身上会疼痛,背上会疼痛,里面细小的东西会疼痛,这个阶段内气还不够畅通,但开始换劲,内劲因静而得以和顺产生,开始生机勃勃,健身养气的状态就开始起作用了。
这就是《黄帝内经》中讲的,“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时我们身体的健康状态、我们的情绪得到调整,精神得到安宁,身心都得到锻炼,由此接着往下,到了灵静的状态,才能体会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
人为万物中最灵敏者,所以我们讲静的状态,要守静笃。
守就是把持,拿住,不要放,守住那个静的变化:笃就是忠厚老实,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状态;“归根日静“,就是说松到根本上了,才能够得到静。
这个根就是本来从那个地方来的东西叫根,那个时候才是静。
“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就是说到了这个时候才知道恒常的道理,就是永恒不变的东西,那个是常,这时你就明白了,什么都明白了。
复命就是回到那个最根本的来源,如果说到了这个境界,你就知道了。
这时就能看到万事万物的变化,就是“夫物芸芸”,万事万物都是那么多,但它要归根,归根就是反。这才能了解到灵静状态的意义。
静本身是不动的,但灵是动的。
这是指道的本体是虚无寂静,但万物出而生动,入而寂静。道生万物,是由无而有,复归于道,是有归于无。所以归根,用我们练功体会来解释,就是万物复归于本性。
到这里才知道“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时候反而能感觉到身体的静的状态下有很多的运动。可是尽管有那么多的运动,它又是静的。
我们说太极拳动静如一,就是说真正到了灵静的阶段,则是“道居而慧生”,由虚静而引发出的内气,充盈圆融,反而让你心气合一,湛然寂定。
所以,练功讲静,一般来说,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的。讲静,一般都要经过这样几个阶段才能够真正体会明白。
当然,我们这是讲练功的过程,功力高了以后,可以一下子就到灵静的阶段。
到了灵静的时候,就是我现在跟你们讲话,一直在讲话,我也可以是灵静的。
因为它是动而不动,静而不静,就是动静同源,动静如一,所以它是灵,又是静。
在灵的方面,你可以感到'自己有一种生机勃勃的东西存在,而且是十分灵动的,活活泼泼的,不是滞碍的;在静的方面,你又觉得可以控制某种机、某种势。
美国NBA的一些优秀篮球运动员在谈到自己打球的经验时曾经有这样的体会:当他们进入特别投入的高潮状态时,会感觉到整个球场都非常静,别的球员的动作都相当缓慢,有时甚至感觉到整个球场都不再存在,周围的观众都不再存在,只有那个篮球存在,而且自己可以非常轻松地将那个篮球放进篮筐,这种状态实际上就是一种灵静的状态。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气机的启动,内劲的转换,神意气的开合鼓荡……到这时你才知道,我们讲的这么多东西,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
不过,太极拳讲静的最高阶段还是清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清静,为天下正”。
到这个阶段,是要动静二相皆不着,浑浑穆穆,连静的境界也完全不去求,这时候就是真正见到“自性”了,这也就是六祖慧能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0)

相关推荐

  • 心不定,何以静

    有位同仁说:"我的心总是像长满了草一样,脑子里时时刻刻念头纷飞,心浮气躁,弄得自己很烦恼.怎么才能让心静下来呢?" 心不静,的确是一件令我们苦恼的事.<大学>里讲:&q ...

  • 修身为本,清静为天下正

    听行其庭先生授课,就如同老师领着我一起在那个清清明明的世界里迎着光明飞翔扬升. 先生讲授<大学章句>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入手展开细细解读,我有幸聆听了先生详解其中" ...

  • 打坐静不下来的辅助功法——站桩

    来源:修行圈 动作要求: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左右重心平分双腿,腿部微曲,膝盖有前顶上提之意.臀部后坐,如坐高凳.上身直立,头要正直,头顶似有一根丝线吊起,身体悬于空中:眼视前方,收敛神光,似笑非笑:两手 ...

  • 打坐初期的调气

    上一次讲到打坐全身发软,有点类似于酒醉后的那种软,四肢还带一些胀胀的感觉.冬天时有温热包裹,这种温热是一种绵绵的,不带燥性的那种.这样就勉强具备了调节呼吸的资格了.如果全身还是象平时一样僵硬,气息会沉 ...

  • 陈坤:我靠打坐治好了抑郁症

    陈坤:我靠打坐治好了抑郁症

  • 打坐总是找不到“感觉”?当感觉真来了,你可未必吃得消!

    声明:本公众号旨在传播修行相关的知识和信息,部分内容转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仅供参考,若想亲身实践,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在静坐的时候,身体里会有气的运转.就是说,当你精神专注在 ...

  • 这样静心比站桩打坐强多了。

    问:请问老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也特别专注专心,比如收拾花草.做手工.清理卫生等,做起来根本停不下来,感觉时间过的特别快,这个过程也挺静心的. 这种和用"知道有念就行"专门站桩静 ...

  • 为何你不会打坐练气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经济条件也在逐渐改善.人们不断通过努力提高物质生活,整个人都忙碌起来,可是总是感觉口袋里的钱,没有"足"的时候,有钱的是这样,没钱的也是这样. 日常的生活中 ...

  • 打坐,连半小时都坐不住!过来人:教你三招,不怕你坐不到两小时!

    声明:本公众号旨在传播修行相关的知识和信息,部分内容转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仅供参考,若想亲身实践,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一般来说,打坐至少得半个小时才能进入状态,半小时以后的练 ...

  • 〖呼吸养生〗初学打坐:腹式呼吸与体呼吸

    〖呼吸养生〗初学打坐:腹式呼吸与体呼吸

  • 这样打坐二十分钟,能打通全身经络!

      <黄帝内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百病源于经络堵"!民间也有两句:"经络不通,走路中风",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有经络堵塞的问题. 经络不通百病生,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