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粮食去库存任务超额完成 玉米价格缘何却跌进了无底洞?

中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17日在京透露,2018年,中国政策性粮食不合理库存消化进度加快,全年消化库存近2600亿斤,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这是一件好事,终于有那么多劣质老爷粮不再吃国家财政补贴了,但也是一件坏事,在去库存的压力下,玉米市场价格似乎跌进了无底之洞!

2019年1月20日,嘉吉生化下调10元/吨,三等以上14%价格为1700元/吨;吉林燃料乙醇下调10元/吨,折标价格1660元/吨;吉林博大生化折标价格1670元/吨;辽宁益海嘉里新粮二等14%水单价1760元/吨,三等扣价10元/吨……

国内粮食市场的高库存之痛

由于此前的保护价收购等政策,导致国内粮食财政负担过重,并出现大量陈化粮,进入本世纪之后,国家一方面通过燃料乙醇等深加工行业去库存,一方面开始全面实施托市收购政策。

但随着全球粮食市场的变化,在世纪除的陈化粮消耗掉之后,我们忽然发现粮食不够用了!于是2007年开始,伴随着全球粮食形势的变化,我国开始进一步加大对粮食市场的调控,粮食深加工行业不得与人争粮!

但市场就是如此捉弄人,随后国内粮食连年增产,全球供应形势宽松。

直到2015年,有关部门再次曝出国家粮库库存沉重,其中仅玉米就高达2.6亿吨,库存成本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

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我们改在了哪?

总结过往,我们都喜欢听成绩,但伴随着我国粮食供求关系的戏剧性变化的同时,我们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化改革,也一直在推进中,然而,陈粮、高库存、陈粮、高库存——我们的改革改在了哪里?

这不是一种挑毛病,谁都清楚,在截止目前为止我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粮食市场也在这种经济的整体飞速发展中,获得了来自整体宏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益处——问题是,我们的经济不可能一直持续高速增长,那么给予粮食市场的支撑也必将不是无限制的。

一旦经济走势进入平稳期,我们这种“”陈粮、高库存、陈粮、高库存”的粮改模式能走多远?

未来是继续建粮库还是培育市场?

在过去的时代我们用国家财政建了大量的粮仓,因为我们一直信奉:粮食保管住了市场就能稳定——至于因此花的钱嘛,再多也是值得的!

而从农户角度来讲,每年有国家的固定收购,多好啊!

但从市场来看,保管四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老爷粮显然不是一件好事,而农户们也未想过,一些不能再继续保管的老爷粮,迟早还会再进入流通市场,而且是会以更低的价格冲击新粮市场——这两年的玉米、稻谷市场就是明例。

再从国家角度,正如前面所讲,宏观经济带给粮食市场的支撑不是无限制的,粮价不会无限制提高。

未来中国的粮食市场,建粮库式的管理正面临挑战,我们需要寻找新的市场!

对比美国、日本,我们需要怎么改变?

这些年我们对国外粮食的进口一直被鼓吹成压低国内粮价的“元凶”,很多企业也为此背负骂名。

其实,这是不公正的——因为,雷锋可以有,但一直指望别人是雷锋是一种很不好的心态。

在我国,粮食进出口市场是开放的,除了国营企业,民营企业也可以进口粮食,这些企业粮食进口都是企业自己掏腰包——所以,有些网友的想法是片面的,正如农户也不会自己掏腰包高价收购自己的粮一样。

记得前一段,美国大豆因为中国采购减少,不少农户不得不启用多年不用的粮仓。同样的,我们还看到在日本,粮食并不是廉价物,而且能得到全球市场的认可。

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粮食不是用来存放的,粮价也不是影响消费的唯一因素。

市场不是一纸命令,需要多方的利益协调

如果说,之前我们的粮食市场还面临一些消费升级的困境,那么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应该说是迎来了好的时代。

不过,与储粮相比,市场的培育显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不像托市收购,政策一下,一年能收多少粮,能惠及多少农户,很多可能需要多年之后才能看到其成效,这期间,需要生产者、消费者和中间物流商的多方利益协调。

从农户角度而言,需要自己生产的产品能获益;从消费者而言,大家更喜欢物美价廉;而从中间商而言,则是手中的商品能快速变现。

从中国好粮油到优质粮工程,无论中间有任何的小问题,但大的方向是没错的——或许,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财政资金能投入到这一类的惠农领域中来。

“种者利”才能食者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