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提携人才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一篇《醉翁亭记》流传后世。他早年在政治上依附范仲淹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良派,因刚直耿介,直言敢谏,屡遭贬谪,去滁州、扬州、颍州等地做了几年地方官。后来,后来调回京城,在朝廷中历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要职。在40年的仕官生涯中,欧阳修三起三落,历尽坎坷,他深知成才不易,极其注重戳用人才,提拔后进。凡有才能者,哪怕是一技之长,不论相识与否,个人恩怨如何,他都能扶植、提携和举荐。
欧阳修像
曾巩就出于欧阳修的门下,他才学出众,十二岁时便写出脱俗的好文章。由于考官墨守成规,使得曾巩科考落第。曾巩告别时,欧阳修特地给他写了一封信《送曾巩秀才序》,热烈赞扬了他的才学和好学上进的精神,对当时的考试办法和录取标准表示了不满。他鼓励曾巩,要像农民一样辛勤耕耘。曾巩不负欧阳修的厚望,十年后考中了进士。欧阳修举荐他充任馆阁标勘。在欧阳修的奖掖下,曾巩的才华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成为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自幼喜欢读书,据说能过目不忘。友人把他引荐给欧阳修,欧阳修读了王安石的诗后,非常赏识,到处为之延誉,他写的《赠王介甫》的诗中,有“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之句,把王安石比作李白和韩愈。王安石以为欧阳修并非知己,不以为然地酬答说:“它日倘能窥孟子,此身安敢望韩公。”他这里自期孟子以经书自任,而不接受欧阳修的赞誉。欧阳修对此并不介意。后来,他在同一扎子中荐举三人可以为相,其中就有王安石。另外两人是吕公著和司马光,吕公著系当年排斥范仲淹之党并把欧阳修贬谪但滁州的主要参与者,宰相吕夷简之子;司马光也在朝中力排过欧阳修。然而欧阳修却能做到唯才是举,不计个人恩怨,“于晦叔(吕公著)则忘其嫌,于温公(司马光)则忘其议论,于荆公(王安石)则忘其学术,世服其能知人。”(《避暑录话》)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成名也多得力于欧阳修。苏洵27岁发奋为学,然而应试不中,便烧毁所有文稿,闭门苦读,很快精通了六经和诸子百家,下笔滔滔不绝,片刻千言。在他和儿子苏轼、苏辙同赴京城应试之前,从家乡湄洲去成都求太守张安道为之斡旋,张安道说,“我何足以为重,还是找欧阳永叔吧!”此前,欧阳修与张安道因政见不同而交怨。这时正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不因苏氏父子是张安道所举荐而冷遇,特别是读了父子著作后,极力赞誉说:“后来文章当在此。”他还将苏洵文章送呈给皇帝御览,默默无闻的苏洵顿时名声大噪,京城士大夫竞相争阅,效法苏文。欧阳修看到苏轼应试文章惊喜异常,经过面试赞许地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他还对梅尧臣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一个全国大主考官、当时文坛上的主帅,愿意说自己的学问、才华在他门生之下,这种鼓舞后进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为了扩大苏轼在当时文坛的地位和声誉,欧阳修又于嘉佑五年保举他参加殿试。这种满腔热情奖掖后进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发扬光大的。

(据有关资料整理)

作者 路继舜:1945年生于河北鹿泉。197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曾任石家庄地区文化局长、石家庄地、市文联主席、石家庄社科联主席。现任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决策委员,市委专家团副理事长;河北省作协、书协、剧协会员;燕赵十老书画社副社长。

2004年,路继舜被中国作协《文艺报》授予中国百名之一“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2006年他被《中国人才科学研究院》授予“中华爱国十大文化领袖人才”荣誉称号。出版的书籍有:《名家楹联趣闻》《奚啸伯》《家藏故事》《封龙文概》《观三成趣》《继舜隶书千字文》,与人合著的《中华道德歌》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电视连续剧《武神赵子龙》《歌者九零后》顾问,央视中华母亲春晚河北赛区总顾问。其隶书作品《毛泽东七律·长征》获全国书法银奖;敬挽邓小平楹联隶书作品被《中国书法家选集》收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