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慢读|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
越是排斥痛苦,它越容易对人造成困扰;但当我们认识到痛苦的意义,充分接纳它后,快乐反而就变得容易多了。今天,我们就来具体聊聊痛苦的意义,以及如何与它相处。
点击加载图片
痛苦的价值是什么?
人们都喜欢快乐的体验,而极力想回避痛苦、悲伤、焦虑等负面情绪。因为它们不仅让人不适,还会干扰到我们的正常生活,甚至阻碍我们的发展。但既然负面情绪这样糟糕,为什么在漫长的进化中它没有被淘汰掉呢?
1.痛苦能够提供强烈的行为动机
相信你一定看过不少“绝地反击”“置之死地而后生”之类的桥段。主人公常常身陷绝境,然后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这种设置不仅仅是为了戏剧性,而且是有科学依据的:心理学发现,相比追求快乐,想摆脱当前的痛苦,能为我们提供更强烈的行为动机。比如在学生时代,如果你考砸了被老师训斥一顿,接下来你往往会开始拼命学习。
2.痛苦让我们与他人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结
一个人在遭受痛苦时,所流露的悲伤会引发他人的共情和悲悯,并促进深层联系的缔结。比如说,你可以在脑海中,回想自己最要好的一位朋友。我猜,这个人不一定跟你朝夕相处,甚至可能很久没有碰面,但ta一定在你困顿时,陪伴你一起度过困境。
点击加载图片
3.痛苦提醒我们重构认知
比如你可能认为,找到喜欢的工作,之后就可以一直做喜欢的事情;而现实证明,其实并非如此。这无疑会让你感到痛苦:不仅因为理想破灭,更因为你发现,现实情况和你的预想并不一样。这种痛苦是正常的,也是有价值的。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在成长过程中,会依据经验建构起对世界的理解框架。如果遇到的新事物不符合原认知,我们就会感到认知冲突的痛苦。但同时,这种痛苦会启发我们再次认识世界,重新建立对世界的理解。
点击加载图片
痛苦对我们的影响和思维方式有关
我们许多人都会想:幸福的生活应该是快乐越多越好,痛苦越少越好。古希腊的哲人认为这是一种Hedonia(快乐幸福),并将这种取向称作“快乐取向”。但其实还有一部分人,他们认为痛苦也是幸福的一部分,这种幸福叫做Eudaimonia(心盛幸福),对应“意义取向”。
这种取向认为,幸福应该通过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发挥自我价值、过着有意义的生活来实现。它并不排斥痛苦,而是认为痛苦是追求意义必要的过程。这两种取向的关键区别在于: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如果经历焦虑、烦恼和压力等负面体验,他们是否能从积极的角度接纳和理解,并将其视作实现幸福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你现在正在经历这种痛苦,它未必是坏事,关键看你如何把这段痛苦看成另一种价值。
点击加载图片
面对痛苦我们应该怎么做
通过前文,相信你对痛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除了看到痛苦的价值、转变幸福取向之外,还有哪些方法能帮助我们面对痛苦呢?
1.书写痛苦
心理学家发现:用文字书写下来痛苦,是找回幸福的关键所在。
美国心理学家JamesPennebaker找来50位健康的大学生,随机分成两组,每天花30分钟左右写作文,坚持4天。其中一组学生需要写“与痛苦经历相关”的文字,另一组则随便写一些浮于表面的内容,比如吃了什么、做了什么、去了哪里。过了六个月,Pennebaker发现,那组书写痛苦经历的学生,有着更强的细胞免疫功能、更好的身心状态。
点击加载图片
跳出大学环境,我们再来看看职场。心理学家曾跟踪调查63位失业的技术职工,请他们加入一项写作实验。这些人被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需要书写“失业是如何影响生活的,越深越好”以及“你这段时间每天是如何找工作的,请罗列你找工作的方法”,连续5天,每天书写30分钟。最终研究者发现,第一组书写任务中的人,重新找到新工作的比率,比另一组高出许多。现在你看到了:书写痛苦能帮我们照顾好自己的心情,收获更多生活的美好。如果感到痛苦,不妨试着去写一写。
2.“身临其境”感受痛苦
我们都知道,未知会带来恐惧。很多时候,痛苦之所以显得可怕,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痛苦何时会过去,也不知道如何解决。就像你走进了一个山洞迷了路,不仅害怕黑,更害怕自己找不到出去的路。因此,我们可以观看电影、阅读书籍,去“身临其境”地了解其他人相似的痛苦遭遇。
在这过程中,你能看到这种痛苦的状态,也能了解度过痛苦的方法。如此一来,你就能够更坦然地面对和接受自己的痛苦。就像找到了山洞的地图,虽然你仍深陷黑暗之中,但你至少知道“痛苦是正常的”以及“我可以走出去”。
点击加载图片
看到这里,可能你觉得,我们并没有给出具体解决痛苦的方法。
但我想说的是,任何人都无法完全避免痛苦的出现,也许接纳痛苦本身,更能帮助我们冷静审视,进而走出困境。
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