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林石谱》略考 2024-08-04 23:39:29 天地间最精华的灵气凝结形成了神态各异的奇石。这些石头从土里产出,形状千奇百怪,有的孔洞相互连通,有的如同层峦叠嶂的山峰。无论是传说中女娲补天剩余的,或是秦始皇鞭石后遗留的,都是形态种类不一的。以至于有了《鹊飞而得印》《鳖化而衔题》的传说。 黄初平叱羊为石、李广夜射石虎等遗迹留存至今。覆笥山上的石雁,浑源水中的石鱼,类似形状的都可得到验证。奇怪的形状或者出自于《禹贡》,异样的石头与宋都陨落的很相似。这些奇石都形象逼真,宛然如生,即使仅有拳头大小,也能蕴涵千山万壑的灵秀之气。 大型的石头可以置于园林庭院中,小的则可以陈列案头。面对他们的时候,如同坐览微缩的嵩山,登上蒙山主峰龟蒙顶,感到心旷神怡。所以平原的奇石被唐代宰相李德裕珍藏在平原别墅,大余地区的奇石进贡给唐武宗作为宫廷赏玩。这都是因为石头的奇异瑰丽让人喜爱。 然而人们的喜好千差万别,例如,叶公好龙、之遁喜马、卫懿公爱鹤、王羲之好鹅、齐王好听芋、嵇康好锻炼。但是这些爱好大多传为趣闻逸事,真实性有待考证,所以无法效仿。 孔子曾说:“仁者乐山”,喜欢石头就是“乐山”的意思。也就是“静而寿”的原因。我私下里曾经与别人谈到陆羽精于茶、杜康善酿酒、戴凯之爱竹、苏太古喜文房四宝、欧阳修喜牡丹、蔡君谟喜荔枝,并且都写了专门的著作。唯独没有人为奇石编谱,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于是云林居士杜季阳亲自搜集瑰丽奇异的石头,研究它们,按其品位分门别类,记载它们的产地,区别它们或润或燥的特性,辨别它们或巧或拙的形态,汇集编写成册,这部关于石的书谱亦足以传世。当然,天下之大,幅员辽阔,而一个人的见闻毕竟有限,书中的遗漏之处也在所难免。即使是《山海经》《禹贡》这样的这样的奇书也有未记载全面的地方,所以《云林石谱》也有其局限性,需要不断补充。 云林居士实际上是杜甫的后代,大丞相祁国公的孙子。我曾经听说过,诗史上有“水落鱼龙夜“”的佳句。因为杜甫曾经游览过湖南一带的山,听说过龙鱼蛰伏到泥土中化而为石的传说,便写在了自己的诗中。我读了这部《云林石谱》了解到云林居士好古博雅、家学深厚,并且在石谱里继承并发扬了传统的习俗与风范,不忘将之注入于册。 宋代杜绾所撰《云林石谱》 是一部带有总结性质的赏石专著, 宋代文人孔传在上面为这部专著作序道:“窃尝谓陆羽之于茶, 杜康之于酒, 戴凯之于竹, 苏太古之于文房四宝, 欧阳永叔之于牡丹, 蔡君谟之于荔枝, 亦皆有谱, 唯石独无,为可恨也。云林居士杜季阳, 盖尝采其瑰异, 第其流品, 载都邑之所出, 而润燥者有别, 秀质者有辩, 书于简编, 其谱宜可传也。” 在作序的宋代文人孔传看来,杜绾编著的《云林石谱》 是能够和陆羽所著的《茶经》、 杜康发明酿酒、 戴凯之所撰《竹谱》、 苏太古的《文房四谱》、 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 蔡君谟的《荔枝谱》等相提并论的古代文人风雅论著, 具有总结、 开创性质的重大作用。 杜绾,字季扬,号云林居士。北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名门官宦之家。生卒年不详。祖父是大丞相祁国公杜衍, 姑父是著名的文学家苏舜钦, 其父亲也在京城中当官。 虽然杜绾的生平无从考证, 但是我们从杜绾的家族谱系可以看出, 杜绾身处于优越的家庭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 使他有条件接触全国各地的奇珍异石, 同时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亦成就了他极高的文学造诣, 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长期的赏石实践为杜绾《云林石谱》 的成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宋代作为中国在文化艺术方面的鼎盛时期,在赏石文化上也达至高峰,不仅对于石本身外在形象的深入了解,还以石入画,以石作诗,以石写文,将石渲染人物性格、主观色彩,从艺术和人生哲理方面领略奇石的神韵和内涵, 达到了赏石、 玩石的至高境界。 《云林石谱》所载石品目录分隶卷上、 卷中、 卷下, 以名称为目, 命名多取自石头所产之地, 少数以形状、 文络命之, “所载石头产地范围甚广, 达到二十八个州、 府、 军、 县和地区, 以省来区分, 其中江西奇石十七种, 浙江十六种, 湖南十种, 河南九种, 山东和湖北各八种, 江苏七种, 四川六种。” 共汇载石品一百一十六种, 约一万四千余字, 将石品的产地、采掘方法、 物理性状诸如:颜色、 质地、 声音、 坚硬度、 纹理、 光泽、 晶形、 透明度、 吸湿性以及用途详略不等地描述出来, 可谓是一部经过“野外调查”带有总结性质的石品百科全书。 同时它也是两宋时期记载最完整、 最丰富的一部石谱, 成书之后流传颇广, 即为当时人所重视, 《四库全书》 在编撰时删略其他, 独留《云林石谱》, 并阐明其文化文献意义时说:“是书汇载石品凡一百一十有六, 各具出产之地, 采取之法, 详其形状色泽, 而第其高下。然如端溪之类兼及砚材, 浮光之类兼及器用之材, 不但谱假山清玩也。” 说明《云林石谱》 不仅记录了文人日常清玩的观赏石和园林假山所用的点缀装饰之石, 同时还涉及到文房所用的砚石以及适用于制造器物的石头, 可见其录石之广, 这也正是《云林石谱》 录入《四库全书》 的原因之一。 开卷便录入灵璧石、 太湖石、 昆石、 英石,四大名石,当然也有奇石、怪石的搜寻和探讨,最难得杜绾在下卷着意于对文房之石:砚石的记录, 这与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不无关系。两宋时期崇尚文治的国策, 使得文房器具大为兴盛, 用于研磨的名砚成为文人风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 米芾《砚史》 开篇言:“器以用为功……石理发墨为上, 色次之, 形制工拙又其次。文藻缘饰虽天然,失砚之用。” 质量上乘的砚首先需要优质的砚石, 好的砚石具备良好的研磨性能和保水性能, 同时还能充分保证研磨墨粒大小符合“发墨如油” 的要求, 具备良好的下墨速度。 宋代对砚石的追求颇为兴盛, 杜绾在《云林石谱》 下卷记载的可用于制作砚石的石种有巩石、 端石、 小湘石、 黎源石、 红丝石等十五种之多, 对砚石的开采地、 开采方式、 石材质地、 发墨程度等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 且文字颇为详实, 应是杜绾亲自考察而后撰写的, 论砚丰富, 蔚为大观。 对石头的记载在宋代以前的典籍中早已有之,《山海经》中便可以看到很多关于玉石以及其他石种的描述。比如《西山经》中载:“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騩山,是錞于西海,无草木,多玉。淒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黄金,多丹粟。”古时自天子至士大夫皆有佩玉的礼俗,祭祀也对玉石多有需求,像《山海经》中这样对于石料的记载与石料本身的社会功用有着莫大的联系,几乎不涉及私人感情。直至唐以前,即使是在抒情言志的诗歌之中,对石头的描写也往往只是客观的摹画,或者仅仅把石作为一种早已存在的象征性的意象出现,很难看到作者把自己对石的赏玩和喜爱之情吐露在作品中。 赏石玩石在唐以前文字记载中的不常见,一方面由于文献流传不足,现在看不到更多那个时期人们生活的资料;另一方面便是缘于士大夫们对《尚书》经文中早已告诫的“玩物丧志”所持的谨慎态度。南北朝时期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曾记载了祖约好财和阮孚好屐的轶事,虽然入在《雅量》题下,对于这种近乎痴迷的个人爱好,书作者刘义庆在行文时还要用“同是一累”来形容它。 唐代以后,随着士人审美意识的自觉化和日常化,这种情况有了很大改变。尤其是到了“与士大夫治天下”、“以文为贵”的宋代,尚雅的情趣与日趋精致的生活使得文人士大夫更加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斗茶、赏花、造园、玩石、博古都在此时为盛,相关的记载和专书便逐渐增多,各类谱录的撰写也开始流行,石谱类著作便在赏石玩石风气地熏沐下应运而生。从石谱中,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石料的种类、用途、形状、颜色以及品评标准,还可以从文中记载的人物故事里品味那个时期人与奇石间的趣事与纠葛。 宋代士大夫雅尚清玩,赏石之风日兴,石谱的撰写也应时而起。《云林石谱》成书于绍兴三年(1133)前后,其中列及诸石名称110余种,又备言所列石品产地、采法、材质,并形状色泽等;所记石材兼及假山、器用、砚材等,是极为重要的论石专著。作者杜绾是北宋大臣杜衍之孙,生活于两宋间,生卒年不详。《云林石谱》宋人书目中未见著录,元陆友仁《研北杂志》中称绾“博识多闻,作《云林石谱》三篇,流品皆牛奇章以来论石者所未及。其手书本今在吾家”。明祁承㸁《澹生堂藏书目》题为一卷,未见传本。今本《云林石谱》三卷,有涵芬楼《说郛》本、宛委山堂《说郛》本、《知不足斋从书》本、《学津讨原》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此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并参校以其他各本。卷三末“浮光石”一条,据涵芬楼《说郛》本补入。 《云林石谱(外七种)》共含《云林石谱》、《宣和石谱》、《太湖石志》、《渔阳公石谱》、《桂海器志》、《琴笺图式》、《燕几图》、《茶具图赞》等八种宋元谱录著作。四库馆臣曾指出(石谱)“所品诸石,既非器用又非珍宝,且自然而成,亦并非技艺,岂但四库中无可系属,即谱录一门亦无类可从,亦以器物之材附之器物之末焉”。故此次整理,将石谱与文房以外器物谱合汇成一册。云林石谱 (宋)杜绾宣和石谱 (宋)祖秀太湖石志 (宋)范成大渔阳公石谱 (元)渔阳公桂海器志 (宋)范成大琴笺图式 (宋)赵勰燕几图 (宋)佚名茶具图赞 (宋)审安老人 流传于后世的宋代石谱有《云林石谱》、《宣和石谱》、《太湖石志》三种,其中以《云林石谱》所载诸石最为全备,它也是中国第一部石谱类专著,关于创作者的初衷,孔传在为其所作的序中写道:“圣人尝曰仁者乐山,好石乃乐山之意。盖所谓静而寿者,有得于此。窃尝谓:陆羽之于茶,杜康之于酒,戴凯之于竹,苏太古之于文房四宝,欧阳永叔之于牡丹,蔡君谟之于荔枝,亦皆有谱,惟石独无,为可恨也。云林居士杜季阳,盖尝采其瑰异,第其流品,载都邑之所出,而润燥者有别,秀质者有辨,书于简编,其谱宜可传也。且曰:'幅员之至远,闻见或遗,山经地志,未能淹该编覧,尚俟访求,当附益之。’” 《云林石谱》大约成书于宋室南渡不久的1133年(南宋绍兴三年)前后,全书列及石头名称110余种,并对其产地、采取方法、形状、颜色、质地、声音、硬度、纹理、光泽、用途等方面作了详细的描述,种类涉及钟乳石、化石、玉石、玛瑙石、翡翠、金属矿石等等,产地范围遍及宋室南渡前的南北各州县。可以想见,其中的很多材料在宋南渡前便已经搜集,而这样完备的论石专著产生正是经历了宋代艺术和赏石文化的巅峰时期——北宋徽宗朝。 被后世评为“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的宋徽宗赵佶(1100年—1126年在位)精于书法、绘画,于声律、词赋无不通晓。他在位时广收古物和书画,扩充翰林图画院,使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极大的鼓励和促进了当时艺术和文化的发展。政和七年(1117年),宋徽宗开始在汴京兴建著名皇家园林艮岳,又称华阳宫。以国家之力广搜全国奇花异石,置之其中,并为此设立了苏杭应奉局,专事在东南江浙一带搜罗花石,用大船运向汴京,负责运输的船队被称为“花石纲”。《宋史》载艮岳:“山周十余里,其最高一峰九十步,上有亭曰介,分东、西二岭,直接南山。山之东有萼绿华堂,有书馆、八仙馆、紫石岩、栖真嶝、览秀轩、龙吟堂。山之南则寿山两峰并峙,有雁池、噰噰亭,北直绛霄楼。山之西有药寮,有西庄,有巢云亭,有白龙沜、濯龙峡,蟠秀、练光、跨云亭,罗汉岩。又西有万松岭,半岭有楼曰倚翠,上下设两关,关下有平地,凿大方沼,中作两洲:东为芦渚,亭曰浮阳。西为梅渚,亭曰雪浪。西流为凤池,东出为雁池,中分二馆,东曰流碧,西曰环山,有阁曰巢凤,堂曰三秀,东池后有挥雪厅。复由嶝道上至介亭,亭左复有亭曰极目、萧森,右复有亭曰丽云、半山。北俯景龙江,引江之上流注山间。西行为漱琼轩,又行石间为炼丹、凝观、圜山亭,下视江际,见高阳酒肆及清澌阁。北岸有胜筠庵、蹑云台、萧闲馆、飞岑亭。支流别为山庄,为回溪。又于南山之外为小山,横亘二里,曰芙蓉城,穷极巧妙。而景龙江外,则诸馆舍尤精。其北又因瑶华宫火,取其地作大池,名曰曲江,池中有堂曰蓬壶,东尽封丘门而止。其西则自天波门桥引水直西,殆半里,江乃折南,又折北。折南者过阊阖门,为复道,通茂德帝姬宅。折北者四五里,属之龙德宫。” 其规模宏大、穷极巧妙之处可见一斑。又载为了营建艮岳,“自政和讫靖康,积累十余年,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斯,楼台亭馆,虽略如前所记,而月增日益,殆不可以数计”。而长时期的横征暴敛使得民怨渐起,天下萧然。随后金兵入汴,艮岳盛景也随着北宋的倾亡成为废墟。元代诗人郝经在路过河南开封的故宋宫苑时曾咏道:“万岁山来穷九州,汴堤犹有万人愁。中原自古多亡国,亡宋谁知是石头?”(《龙德故宫怀古》其七)诗中所说的致使亡国的万岁山便是艮岳。《说郛》中有题爲蜀僧祖秀作的《宣和石谱》,便记录了艮岳各个奇峰的名称。与《云林石谱》和《宣和石谱》不同,范成大《太湖石志》专述太湖一带的石产和石峰。此书的全貌现在已经不能看到,也只能从《说郛》中辑录出来。 入元以后,士人对于奇石的喜好并没有消退。现在能看到的元代石谱也是从《说郛》中辑录而出,名为《渔阳公石谱》,也称《渔阳石谱》。篇幅不大,记载了撰写者所见过的奇石以及由唐至宋名石与名人的故事。 宋元石谱中记录的名石从用途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也是最主要的一类,为园林观赏石。可单独摆放,也可叠做假山,主要置于园林中,其小者则置于几案。其特点最重婉转通透,又重自然成峰峦或成物象,从历史渊源看,这类园林观赏石以太湖石最为著名。《渔阳公石谱》言米元章“相石之法有四语焉:曰秀,曰瘦,曰皱,曰透。四者虽不尽石之美,亦庶几云”,太湖石便常常兼有此四美。 对太湖石的重视和喜爱早在唐代便已经形成风气。白居易《太湖石》诗谓: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嵚崟。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嵌空华阳洞,重叠匡山岑。邈矣仙掌迥,呀然剑门深。形质冠今古,气色通晴阴。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沈沈。天姿信为异,时用非所任。磨刀不如砺,捣帛不如砧。何乃主人意,重之如万金。岂伊造物者,独能知我心。白居易《太湖石记》原文:古之达人,皆有所嗜。玄晏先生嗜书,嵇中散嗜琴,靖节先生嗜酒,今丞相奇章公嗜石。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与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众皆怪之,我独知之。昔故友李生约有云:“苟适吾志,其用则多。”诚哉是言,适意而已。公之所嗜,可知之矣。 公以司徒保厘河洛治家无珍产奉身无长物惟东城置一第南郭营一墅精葺宫宇慎择宾客,性不苟合,居常寡徒,游息之时,与石为伍。石有族聚,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族次焉。今公之所嗜者甲也。先是,公之僚吏,多镇守江湖,知公之心,惟石是好,乃钩深致远,献瑰纳奇,四五年间,累累而至。公于此物,独不谦让,东第南墅,列而置之,富哉石乎。 厥状非一:有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又有如虬如凤,若跧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者。风烈雨晦之夕,洞穴开颏,若欱云歕\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烟霁景丽之旦,岩堮霮,若拂岚扑黛,霭霭然有可狎而玩之者。昏旦之交,名状不可。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此其所以为公适意之用也。 尝与公迫视熟察,相顾而言,岂造物者有意于其间乎?将胚浑凝结,偶然成功乎?然而自一成不变以来,不知几千万年,或委海隅,或沦湖底,高者仅数仞,重者殆千钧,一旦不鞭而来,无胫而至,争奇骋怪,为公眼中之物,公又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不知精意有所召耶?将尤物有所归耶?孰不为而来耶?必有以也。石有大小,其数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於石阴。曰“牛氏石甲之上”、“丙之中”、“乙之下”。噫!是石也,千百载后散在天壤之内,转徙隐见,谁复知之?欲使将来与我同好者,睹斯石,览斯文,知公嗜石之自。会昌三年〔37〕五月丁丑记。 《太湖石记》译文:古时候通达事理、豁达豪放的人,都有自己的嗜好。皇甫谧嗜好读书,嵇康嗜好鼓琴,陶渊明嗜好喝酒,当今的宰相牛僧孺嗜好玩石头。石头没有文字也没有声音,没有气味也没有味道,跟书、琴、酒三种东西都不相同,而牛公却那么嗜好,是什么原因呢?很多人都觉得奇怪,只有我知道这其中的原因。过去我的朋友李生约说过:“东西如果能够适合我的志趣,它的用处就多了。”这话说得非常正确,就是说,称心合意的就好。因而,牛公之所以嗜好石头,就可以知道了。 牛公在河洛地区做司徒时,治家没有珍贵的财产,十分清贫,只有在城东购置一所邸宅,城南经营一处别墅,像宫宇一样精心修葺,谨慎地选择宾客,不搞无原则的附和,遵守传统道德,不拉帮结派,游玩休憩的时候,跟石头在一起。可供玩赏的石头有各种类别,太湖石是甲等,罗浮石、天竺石之类的石头都次于太湖石。现在牛公所喜爱的是甲等的。在此之前,牛公的手下官员,很多镇守在各地,知道牛公的心中,只有奇石才是他的喜好,因而广为搜寻,把奇珍瑰宝一样的石头向他缴纳、进献,在四五年的时间里,接连不断有人送来。牛公对于奇石这东西,独独不予谦让,都收下了,在他的城东宅邸、城南别墅,有序地陈列着,于是他的奇石多么丰富啊! 这些石头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盘曲转折,美好特出,像仙山,像轻云;有的端正庄重,巍然挺立,像神仙,像高士;有的细密润泽,像人工做成的带有玉柄的酒器;有的有棱有角、尖锐有刃口,像剑像戟。又有像龙的有像凤的,有像蹲伏有像欲动的,有像要飞翔有像要跳跃的,有像鬼怪的有像兽类的,有像在行走的有像在奔跑的,有像攖取的有像争斗的。当风雨晦暗的晚上,洞穴张开了大口,像吞纳乌云喷射雷电,卓异挺立,有令人望而生畏的。当雨晴景丽的早晨,岩石山崖结满露珠,像云雾轻轻擦过,黛色直冲而来,有和善可亲堪可赏玩的。黄昏与早晨,石头呈现的形态千变万化,无法描述。概要地说,就是三山五岳、百洞千壑,弯弯曲曲,丛聚集缩,尽在其中。自然界的百仞高山,一块小石就可以代表;千里景色,一瞬之间就可以看过来,这些都坐在家里就能享受得到。这就是所以使牛公称心合意的地方。 我曾经跟牛公近距离地仔细观赏这些太湖石,面对面地谈论:这是造物主有意所为的吗?是混沌凝结之后偶然而成为这样的?然而自从石头形状形成以来,不知道经过几千几万年,或者委身在海的一隅,或者沉在湖底,高者仅有数仞,重量近千钧,一旦不用鞭赶自己来了,没有腿也到了,争奇呈怪,成为牛公眼中之物;对它们牛公又像对待宾客朋友一样对待,像看待贤哲一样看待,像对宝玉一样重视,像对儿孙一样疼爱,不知道是牛公专心专意召唤来的吗?是让这些稀罕的东西有所归宿吗?谁不为此而来呢?一定是有原因的。 这些太湖石有大有小,牛公将它们分作四等,分别以甲、乙、丙、丁表示,每一等又分上、中、下三级,分别刻在石头的背面,例如“牛氏石甲之上、丙之中、乙之下”等等。啊呀呀,这些石头,如果不刻上记号,千百年以后散失在天地之内,转来移去,或隐或现,谁还能知道是谁的石头呢?写作这篇文章是要让将来跟我一样爱好石头的人,看到这些石头,读到这篇文章,知道牛公嗜好石头的原因。 足见白居易对于太湖石的称赏。他所作《太湖石记》上文中记载了当时的丞相牛僧孺对于太湖石的嗜好,“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太湖石被士人热爱与当时私人园林的兴盛不无关系。《云林石谱》称太湖石“最高有三五丈,低不踰十数尺,间有尺余。惟宜植立轩槛,装治假山,或罗列园林广树中,颇多伟观,鲜有小巧可置几案间者”。 北宋时期,产于宿州的灵璧石渐与太湖石齐名,被列入贡石,其为时人所重甚至有时超越了太湖石。《云林石谱》中所列第一种便是灵璧石。作为四大名石之首的灵璧石——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负土而出,鬼斧神工,美妙天成(形成约9亿年前)。历代为朝廷皇家国事庆典及郊庙祭祀之乐专用,为天子独享专宠,辉煌荣尊数千年,以悠久的历史,绚丽的色彩,斑驳的纹理,委婉的孔洞和奇特的造型,集皱、瘦、漏、透、丑、清、奇为一体,一石一景,一石一物,一石一天地,一石一世界,而名传中外,誉满四海,位列中国四大名石之首,被乾隆皇帝誉为'天下第一石'。《渔阳公石谱》又说:“大概北人贵湖石,南人重灵璧,为远物也。今车书混一,宜以湖石为第一,山石次之”。上海豫园玉华堂前端立着一块太湖石,高约3米,宽约1.5米,孔多如蜂巢,具有皱、漏、瘦、透之美,名为“玉玲珑”。与苏州“瑞云峰”同为宋代花石纲遗石。 第二类是用作器物的石料,它们被开采出来以制作砚台、镇纸、棋子、香炉等等器具,置之文房或者几案间。《云林石谱》中对斫砚的石材记载很详细,有邢石、端石、婺源石、青州红丝石、建州石、南剑石、唐州方城石、信州玉山石、归州大沱石、青州石、潭州龙牙石、袁州分宜石等十余种,其佳者以发墨宜笔为要。从这些记载看,当时生产端砚的地方,最为世人贵重的“岩石”已经被开采殆尽,可见宋人对于端砚的喜爱。而歙砚由唐入宋,方兴未艾:“徽州婺源石,产水中者,皆为砚材,品色颇多。一种石理有星点,谓之龙尾,盖出于龙尾溪,其质坚劲,大抵多发墨,前世多用之。以金星为贵,石理微粗,以手擘之,索索有锋铓者尤妙。以深溪为上,或如刷丝罗纹,或如枣心瓜子,或如眉子两两相对。又一种色青而无纹,大抵石质贵清润发墨为最。” 第三类是由于天然的形式、色泽被人把玩欣赏的小型石头,比如黄州石、登州石、玛瑙石、翡翠石等等,种类最为繁多,不一而足。其被世人知晓喜爱与当时的名士大夫的喜好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奇石的故事被载入谱录,与背后收藏和推崇它们的名士大夫有着莫大的联系。如《云林石谱》所载的“涵碧石”,即因罗隐昔避地婺州著书时,尝以天然凹面的大石为砚,故此成为游览胜迹。又如原属唐代李德裕平泉庄的平泉石,《云林石谱》和《渔阳公石谱》中都有记载,后者对平泉醒酒石由唐入宋的经历和归属记载尤为详细。而宋代士大夫赏石玩石的故事,则以苏轼和米芾二人最具有代表性。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今属四川省眉山市)。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其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齐名,合称“宋四家”,并善画竹木怪石。东坡对赏玩石的嗜爱并不局限于它们是否名石美石,而是在于其天然可爱或者天然险怪,要皆天然。以雪浪石为例,《云林石谱》载:“中山府土中出石,色灰黑,燥而无声,混然成质。其纹多白脉笼络,如披麻旋绕委曲之势。东坡顷帅中山,置一石置于燕处,目之为'雪浪石’。” 王渔阳《带经堂诗话》中录《秦蜀驿程后记》言“雪浪石实无他,徒以见赏坡公,侈美千载,物亦有天幸焉”,又言:“坡平生爱奇石,尝取文登弹子涡石,以诗遗垂慈堂老人。得齐安江石,作《怪石供》,以遗佛印。又从程德孺得仇池石,以高丽大铜盆盛之。湖口李正臣蓄异石,九峰玲珑,坡欲以百金置之,名之曰'壶中九华’,赋诗云:'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小玲珑。’集中别有醉道士石、怪石、石斛诗。要皆以坡传尔,以雪浪例之,未必奇也。” 王士祯认为石以人传的推论颇有道理,然而对于苏轼来说,他对天然“怪”石特质的推崇正是其文人自我气质的彰显,也是他自身精神的体现。他欣赏雪浪石并非由于此石在质地外观上胜于它石,而是它“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雪浪石》)的天然形态。 东坡贬谪黄州时,以饼饵从当地少年手中交换了齐安江中所产石二百九十八枚,盛在注水的古铜盆中,把它们赠与佛印禅师。并作《怪石供》,言“凡物之丑好, 生于相形, 吾未知其果安在也。使世间石皆若此, 则今之凡石复为'怪’矣……故夫天机之动,忽焉而成,而人真以为巧也。虽然,自禹以来怪之矣。” 据《云林石谱》载,也正是因为东坡的喜爱,黄州石“后遂为士大夫所采玩”。 和苏轼相比,米芾对奇石、器物的收藏和喜爱更加痴迷,他的事迹也更具有玩世不恭和癫狂的气质。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举止癫狂,人们又叫他“米颠”。《云林石谱》“无为军石”载米芾为太守,“获异石,四面巉岩险怪,具袍笏拜之”。叶梦得《石林燕语》中记载稍详:米芾“知无为军,初入川廨,见立石颇奇,喜曰:'此足以当吾拜’。遂命左右取袍笏拜之,每呼曰:'石丈’。言事者闻而论之,朝廷亦传以为笑。”宜其被称为“米癫”也。 而对于用人工作山势,米芾又胜于东坡。《云林石谱》“苏氏排衙石”载他于崇宁间,取小石做成的研山,也被时人赞赏称奇,可惜现在已经不能看到了。不过,米芾曾经收藏的南唐后主研山,我们还可以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所载的 《宝晋斋研山图》看到大体的形制。 本书另收有宋代器物类谱录《桂海器志》、《燕几图》、《琴笺图式》、《茶具图赞》四种。 《桂海器志》原是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的《志器》篇,记述其在广西为官时所见南方器物用具,如黎弓、药箭、牛角杯、云南刀等。在明清时期,此篇单独刊行,称《桂海器志》。 《燕几图》,旧题宋黄伯思撰,是极具特色的组合家具设计图谱。书中以方形图代桌几家具,用大小不同的长条形桌案家具,组合摆放出不同的图形,每种图形又依状象形,取以雅趣的名称,如“屏山”、“双鱼”等,供人“燕衎之余,以之展经史,陈古玩”。这种图谱的拼图花饰,形制巧妙,变化丰富,可以作为儿童的益智游戏。因此有学者认为,如“七巧板”这样的平面拼图游戏,即是起源于《燕几图》。 《琴笺图式》,是专门记载古琴形制的图谱,卷首绘有琴面、槽腹、琴背制度三幅。全书共载有二十六种古琴图式,并作了简明的解说。 《茶具图赞》一书,取宋代十二种茶具,以拟人的手法,各授以官职,每器作一图一赞。这种手法,与稍早时期林洪所作《文房图赞》一致,可能是效仿林书的游戏之作。书中文辞生动有趣,又常暗含褒贬,特为后代文人墨客津津乐道。 四库馆臣曾指出(石谱)“所品诸石,既非器用又非珍宝,且自然而成,亦并非技艺,岂但四库中无可系属,即谱录一门亦无类可从,亦以器物之材附之器物之末焉”。故此次整理,将石谱与《燕几图》、《琴笺图式》等文房以外器物谱合汇成一册。其中《燕几图》由朱学博点校整理,《茶具图赞》由廖连婷点校整理,其余《云林石谱》等六种谱录及前言为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王云博士点校整理。 白居易咏太湖石又有诗云: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 石非石汇客厅(上海) 汇客厅上海市长宁区虹梅路3999号地址:上海市长宁区虹梅路3999号(近地铁10号线龙溪路站2号口) 赞 (0) 相关推荐 一个爱好让宰相和白居易如痴如醉,这个爱好却成为宋朝的梦魇 盛世唐朝转向衰弱,安史之乱是转折点.然而安史之乱后,唐朝并非没有咸鱼翻身的机会,不过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朝廷党争却消耗了它最后的元气.朝廷党争主要是贯穿了几十年的牛李党争,巧合的是,牛李党争的两位领袖 ... 秀美的宋代赏石:太湖石 从各种文献来看,太湖石的来源和开采到宋代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太湖石继续从江苏太湖和洞庭山开采:波浪冲激依然是太湖石形成嵌空通透的重要动因,而湖床.湖岸依然是太湖石主要的来源.苏颂<省中早出与同僚 ... 《水经·梓潼水注》略考 ○梓潼水 △梓潼水出其县北界,西南入于涪. 故广汉郡公孙述改为梓潼郡.刘备嘉霍峻守葭萌之功,又分广汉以北,别为梓潼郡,以峻为守.县有五女,蜀王遣五丁迎之,至此,见大蛇入山穴,五丁引之,山崩,压五丁及五 ... 《水经注》里的溱水之三(卷三十八溱水注略考) C △过浈阳县,出洭浦关,与桂水合. 溱水南迳浈阳县西,旧汉县也,王莽之綦武矣.县东有浈石山,广圆三十里,挺崿大江之北,盘址长川之际.其阳有石室,渔叟所憩.昔欲于山北开达郡之路,辄有大蛇断道,不果.是 ... 《水经注》里的溱水之二(卷三十八溱水注略考) B 又有藉水,上承沧海水,有岛屿焉.其水吐纳众流,西北注于泷水.泷水又南历灵鹫山,山本名虎群山,亦曰虎市山,以虎多暴故也.晋义熙中,沙门释僧律,葺宇岩阿,猛虎远迹,盖律仁感所致,因改曰灵鹫山.泷水又南 ... 《水经注》里的溱水(卷三十八溱水注略考) ○溱水 A △溱水出桂阳临武县南,绕城西北屈东流. 溱水导源县西南,北流迳县西,而北与武溪合.<山海经>曰:肆水出临武西南,而东南注于海.入番禺西.肆水盖溱水之别名也.武溪水出临武县西北桐 ... 水经.清漳水注略考 ○清漳水 △清漳水出上党沾县西北少山大要谷,南过县西,又从县南屈. <淮南子>曰:清漳出揭戾山.高诱云:山在沾县.今清漳出沾县故城东北,俗谓之沾山.后汉分沾县为乐平郡,治沾县.水出乐平郡沾 ... 《水经注》里的雷首山、王屋山、太行山等略考 △雷首山在河东蒲坂县东南. 雷首山,古山名.即今山西的中条山脉西南端,介于黄河和涑水间,主 峰在山西芮城西北.此山在古籍中有许多不同的名称:首阳山.历山.蒲山.襄 山.甘枣山.猪山.独头山.薄山.吴山 ... 《水经注》里的中岳嵩山等略考 禹贡山水泽地所在之一 △嵩高为中岳,在颍川阳城县西北. <春秋说题辞>曰:阴含阳,故石凝为山.<国语>曰:禹封九山,山,土之聚也.<尔雅>曰:山大而高曰嵩.合而言之 ... 《水经注》所涉“江已南至日南郡二十水”略考 "江已南至日南郡二十水" △容容.夜.纟卤.湛.乘.牛渚.须无.无濡.营进.皇无.地零.侵离. 侵离水出广州晋兴郡,郡以太康中分郁林置.东至临尘,入郁. ... 《水经注》所涉弱水流沙等略考 △流沙地在张掖居延县东北. 居延泽在其县故城东北.<尚书>所谓流沙者也.形如月生五日也.弱水入流沙,流沙,沙与水流行也.亦言出钟山,西行极崦嵫之山,在西海郡北.山有石赤.白色,以两石相打, ... 《水经.斤江水注》略考 △斤江水出交阯龙编县,东北至郁林领方县东,注于郁. <地理志>云:迳临尘县至领方县,注于郁. 王成组认为郦注最后五卷分散的支流,构成相当完整的鬱(今简称郁)水与溱水两系,也就是现在所称的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