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到地方,为什么都纷纷加注步行生活圈?

早在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出现之前,莫雷诺就一直在研究一种新城市规划模式 —— 15分钟城市:创造一个让居民需要的一切都能在15分钟内步行或骑自行车可达的城市,在上下班高峰期,居民可以在家办公或步行到附近的办公室,而不是将时间耗在交通工具上;可以步行去杂货店、看医生、送孩子上学,或处理其他日常事务。

△ 巴黎“15分钟城市”概念图。图据Paris en Commun

莫雷诺是巴黎第一大学的科学主任,专攻复杂系统和创新,同时也是巴黎市政厅的智慧城市特使。在过去, “ 15分钟城市 ” 曾被视为对气候危机和空气污染的回应,通过在社区层面支持绿色出行和减少碳排放。但是新冠疫情将其提上了世界各地大都市的议程。

今年5月31日,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2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 “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以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 ” ,并从科学优化布局、补齐设施短板、丰富商业业态、壮大市场主体、创新服务能力、引导规范经营等六方面进行部署。

这份 “ 意见 ” 第一次在国家层面正式提出了 “ 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 概念某种意义上说,它可谓是 “ 15分钟城市 ” 的中国版。

紧随其后,7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编制的《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全国推广实施。“指南”进一步将社区生活圈细分为城乡两部分,其中城镇社区生活圈包括 “ 15分钟、5-10分钟 ” 两个层级,乡村社区生活圈包括“乡集镇-村/组”两个层级;并明确提出了打造 “ 五宜社区 ” (宜业、宜居、宜游、宜养、宜学)目标,从技术层面将上述 “ 意见 ” 具体做实。

△ 城镇社区生活圈要素圈层布局图

据《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

在 “ 意见 ” 和 “ 指南 ” 出台之前,北京、上海、成都、济南等地在构建15分钟步行生活圈方面已有大量探索, “ 意见 ” 和 “ 指南 ” 在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从顶层设计到实施细则都给出了统一、明确指引。这是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一次重要更新,正如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李枫在 “ 指南 ” 的新闻发布会上所言:在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建设强调先生产后生活;在工业化为引擎的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主;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则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A 上海等地率先探索

“ 指南 ” 的发布会在上海举行,这不仅因为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是 “ 指南 ” 的牵头编制机构,更因为上海早在2016年就发布了全国首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在该领域拥有丰富经验。

按照上海市2035年总体规划: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作为上海社区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实现以家为中心的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配备较为完善的养老、医疗、教育、商业、交通、文体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社会基本生活平台。2019年起,上海选取15个试点街道全面推动 “ 社区生活圈行动 ” ,截止目前全市已完成180余个项目落地。

△ 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模标准

为什么上海早在五年前就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目标?这与市民当时的迫切需求密切相关。根据2017年城市数据团的相关调查,以上海的1万个样本小区为例,仅12%的社区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可达到养老、卫生、教育、商业、交通、文体六项设施,越偏离市中心的小区步行可达率越低;覆盖情况最差的是文体和医疗设施,在15分钟以内的小区不足30%;基本上两个小区中就有一个在养老服务设施上存在缺失。

五年持续推进,上海 “ 15分钟社区生活圈 ” 建设已从满足基本需求进化到整体品质提升,今年9月即将开幕的2021年上海空间艺术季,主题即是 “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 ” ,以社区为展场举办,提升到了 “ 城市艺术化、艺术生活化 ” 的更高层面。

△ “2021年上海空间艺术季”海报。图据官微

山东济南也是起步较早的城市之一。2017年,济南发布《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专项规划》,明确构建 “ 街道-邻里 ” 两级社区生活圈层级体系,其中“街道级生活圈”控制在10至15分钟步行范围内, “ 邻里级生活圈 ” 控制在5至10分钟步行范围内;并从日常生活、长者照料、人文培养、文体娱乐、医疗护理、社区就业、公共空间、慢行环境八个方面完善生活圈服务内容体系。目前济南已建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104个,其中6个被命名为全国示范项目。

△ 济南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愿景

图据官网

得益于上海、济南等城市的率先探索, “ 15分钟步行生活圈 ” 的理念在中国城市已经深入人心,不少地方近年来都开始了相应实践。

B 成都的大胆创新

成都的起步同样很早,在2017年9月就正式启动了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 “ 三年攻坚 ” 行动,总体目标是三年内新建8类18项公共服务设施2818处,让市民享受到15分钟搞定生活的便利。而且相比于上海、济南等城市主要满足市民日常生活所需,成都将 “ 15分钟步行生活圈 ” 的服务内容延伸到了更广范围,并且有很多创新。
其一,以建设改造社区综合体为依托打造 “ 15分钟步行生活圈 ” 

所谓社区综合体,指的是集合了多种公共服务设施和便民商业服务设施的综合建筑物(群),方便市民 “ 进一扇门,办多件事 ” ,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优质、优惠、便捷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去年,《成都市社区综合体功能设置导则》出炉,提出便民服务、教育、医养、体育、文化5大特色主题场景的社区综合体配置模式。截止去年底,成都市社区综合体已开工261个,建成134个。

△成都兴蓉社区综合体,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体休闲活动中心、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心等功能板块为一体。图据@成都高新

其二, “ 15分钟步行生活圈 ” 所提供的服务链条更加完善。

武侯区锦城社区是一个成立于2014年的 “ 年轻社区 ” ,社区居民大多是因创业或子女就学而从外地来蓉定居的。起初,居民的归属感不强,邻里之间相对陌生。社区率先启动 “ 儿童友好示范社区建设项目 ” ,依托社区综合体及其它公共服务资源,不仅定期开展儿童托管、科普教育和暑期青教 “ 三大主题 ” 活动,还建立3岁以下婴幼儿公共托育服务中心,聘请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对残疾儿童、行为偏差儿童和困境家庭儿童提供家庭教育普惠、家庭治疗等补充性服务。不仅迅速打破了邻里之间的隔阂,而且有效凝聚了社区居民的向心力。锦城社区 “ 儿童友好示范社区建设项目 ” 也入选首批 “ 中国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试点 ” 。

△ 锦城社区在社区综合体/党群服务中心楼顶

设置的儿童科普菜园

其三,发动企业积极共建 “ 15分钟步行生活圈 ” 。
青羊区清源社区地处老城区,有较好的社区商业基础。但总体存在传统业态多、现代业态少,购物类多、服务类少,集约经营多、现代流通少的短板。社区创造“商服互嵌”新模式,一方面将社区“金角银边”闲置服务资源,改造为社区商业服务设施,植入养老托幼、生活购物、兴趣教育、康养休闲、文创艺术等业态,引导社会主体参与运营;一方面引导市场主体将传统的购物空间改造为 “ 生活+体验+社群 ” 空间格局,除了提供 “ 一站式 ” 商业购物,还植入了社区食堂、共享办公、社区书房、长者食堂、兴趣课堂、儿童乐园等新业态。清源社区由此获评 “ 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工程 ” 。

“ 商服互嵌 ” 模式的关键是引导传统社区商业企业转型为叠加社会效益、提供便民服务的社会企业,青羊区为此大力构建构建社会企业培育发展生态链,逐步了形成 “ 政府+企业 ” 共建、 “ 社区+企业 ” 共治、 “ 企业+企业 ” 共享的互动发展格局。

△ 清源社区“思源堂”15分钟便民生活圈示意图

其四,以TOD模式不断丰富 “ 15分钟步行生活圈 ” 内涵。

成都市于今年启动的 “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 中,多处均涉及到15分钟步行生活圈,其中最值得关注的表述是 “ 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 ” 中的 “ 通勤生活深度融合 ” —— 支持在轨道交通枢纽站点和社区绿道布局建设公共图书馆、大众体育健身馆、专业展览馆,让市民可在 “ 回家的路 ” 上解决80%的日常生活和社交需求。

△ 陆肖TOD生态圈示意图。图据官网

成都市首批打造的14个TOD示范项目中,每一个站点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 “ 商业中心、生活中心、产业中心和文化地标 ” ,以此实现 “ 通勤圈 ” 、 “ 商业圈 ” 、 “ 生活圈 ” 三圈融合。最先亮相的陆肖TOD项目提出更高目标:将15分钟缩短为10分钟,打造 “ 吃住娱 ” 通勤生活圈

成都市规自局今天正式公布的《成都市中优 “ 十四五 ” 规划》中,15分钟步行生活圈同样是重要内容之一,相关表述也升级为 “ 15分钟社区宜居生活圈 ” 

从社区综合体到TOD,从 “ 15分钟 ” 到 “ 10分钟 ” ,成都版本不仅立足于市民 “ 衣食住行、文教体卫 ” 的日常需求,更是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以TOD重塑城市空间形态的大胆探索。

A 城市规划设计思路“变道”

就像成都探索所揭示的,15分钟步行生活圈绝不仅是公共和生活服务的补短板,而是体现了城市规划设计思路的重要转变。传统的城市管理者习惯于以人口规模来安排公共服务设施,带有浓郁的计划经济分配色彩。而社区生活圈既是体现物质空间的设施圈、环境圈,也是体现感知空间的邻里圈和社交圈,是从计划导向向需求导向的 “ 变道 ” 。在新的社区规划模式下,居民生活的现实需求被不断放大,社区层面的场所组织也更趋于人性化。

△ 柯布西耶于1930年代提出的“光辉城市”——巴黎中心区改造设想,虽然未被采纳,但在当今很多城市都能看到这种模式的影子

现代大城市基本是围绕着汽车构建的,柯布西耶简直与汽车时代不谋而合。密集的摩天大楼,明确的功能分区,超级的立体交通体系,宏大的公共社区,一体化的管理系统……他的“集中主义功能城市”规划思想持续几十年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学界对柯布西耶的批评也从来就没有中断过,长时间通勤让人筋疲力尽,交通也对能源消耗、空气污染、健康等带来极大挑战。

莫雷诺担任智慧城市特使的巴黎,早在2014年就全面启动 “ 15分钟城市 ” 计划,禁止高污染机动车,限制塞纳河码头数量来让更多的行人和自行车通行,并且在城市创造迷你绿色空间 …… 在巴黎引领下,世界各地的其他城市纷纷跟进,马德里、米兰、渥太华和西雅图等城市已经宣布计划效仿巴黎的做法,墨尔本则通过了一项 “ 20分钟社区 ” 的长期战略计划。

B 新冠疫情加速转变进程

新冠疫情加速了世界城市规划设计的转变进程。 “ 15分钟城市 ” 成为规划领域的热门概念,更激进者如瑞典,甚至开始在全国推行 “ 1分钟城市 ” 计划,它允许当地居民共同规划街道布局。通过工作坊和社区协商,居民可以控制多少街道空间用于停车或其他公共用途,督促人们更关注自家门口和近邻的社区空间,以便实现 “ 到2030年,瑞典的每一条街道都是健康、可持续和充满活力的。 ”

△ 15分钟步行生活圈,连接起了一个庞大的产业生态圈

回到中国,新冠疫情同样让社区的功能更加复杂,作用更加凸显。而且对于正在加快构建 “ 双循环 ” 格局的中国来说,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旨在解决消费升级的痛点与难点,更能有效扩大消费、拉升内需,具有更大现实意义。从中央到地方纷纷押注15分钟便民生活圈,正是基于如此考量。

正如专家所说,人类与新冠病毒共存将是未来世界常态。打造 “ 宜业、宜居、宜游、宜养、宜学 ” 多元功能的社区空间单元,不断激活 “ 城市细胞 ” ,才能让我们的城市更有魅力、更具活力,让美好城市生活由愿景变为现实。

▼▼▼

UP君大概总结了一下,15分钟生活圈的设施网点主要分两大类——

基本保障类 品质提升类
便利店 美容美发店 新式书店 托育站
综合超市 照相文印店 运动健身 保健养生
菜市场 药店 特色餐饮店 休闲娱乐
生鲜超市/菜店 家政服务点 养老站 教育培训
早餐店 邮政快递综合服务点(快件箱组) 其他
维修店 再生资源回收点
洗染店 其他

你认为 “ 15分钟步行生活圈 ” 内,哪些服务是必须的、使用频率最高的?还应该补齐哪些短板?欢迎留言评论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