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万历瓷器的特征
一、造型特征
万历时器型最为多样,几乎所有日常实用器和陈设器都可以在同期的瓷器中见到,最常见的是各式瓷盒与文具类(如五龙笔山、砚、镇纸、印盒、笔搁、笔管等)以及五彩和青花的各种折沿品与器座。新出现的造型有壁瓶、筒瓶、攒盘、蟋蟀罐、棋子罐及外销的各种大盘、餐具等。
二、图案纹饰特征
万历时期,瓷器上最为突出的装饰是镂空与雕塑,这是以前不常用的工艺手法。镂雕器中较常见瓶、盒之类,镂雕手法大多粗率,无细腻感。雕塑工艺则多用于人物形象,与嘉靖时同样带有道教色彩和吉祥内容,如八仙、寿星、真武大帝、观音、布袋僧等。
工艺装饰中,除用刻、划、镂孔、雕塑外,还喜用前时已有的开光图案。这种突出主题的装饰手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时,瓷器的绘画风格,表现为布局繁密,主题不明,有的器物甚至里外均饰图案。笔法上,早期近似嘉靖,线条颇细,有深浅阴阳之分;晚期则简单草率得如同儿童画一样幼稚。此外,万历晚期,还开创了青花淡描、铁线描及勾筋淡水点染的绘画技法。
这一时期,常见的图案为龙凤、蟠螭、折枝灵芝及钱纹与长脚“卍”字边饰。其中龙纹呆滞无力,气魄不足;人物和兽类的体型都比例不当,常常失真;人物画多富于道教色彩,如张天师斩五毒等;那些用各种锦文为地的图饰,画面往往过于繁密,纷纭杂沓。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纹饰寓有较嘉靖更多的福禄寿内容,如树本“福”字、“寿”字、寿山福海、百鹿、百鹤、云里百蝠等。以后清代各朝普遍饰用的这类图案,盖源于此。以青花渲染白筋的白菜、淡水点染的葡萄及铁线勾描的人物画等,也是此时流行的新创画面。此外,民窑器物中,继嘉靖之后,也有一些放牧、捕鱼、秋收之类描绘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场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胎釉特征
(一)胎体
万历时,由于瓷土淘炼不精,制作粗糙,器物胎体大多厚重,屡见夹扁、翘棱、窑裂等现象。大件器物修胎不规整,底足为砂底。盘、碗底足除有显著刮削、跳刀痕外,底心多下塌,甚至有的底塌到圈足不能着地。但万历器物并非全部粗糙,多数官窑圆器类仍以精细见称,其修胎规整,胎体厚薄适度。至晚期,官、民窑中仍有薄胎之作。
(二)釉面
早期器物釉面厚润,有玻璃质感;中期精致的器物,釉面仍很细润,呈乳白色或青白色;晚期器物,釉面多为淡青色,釉质稀薄,常有漏釉现象。
四、鉴定要点
(一)万历瓷器一般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有变形,欠规整。
(二)其青花色调,早、中期呈蓝中泛紫色,晚期灰暗晕散。
(三)装饰工艺技法,有镂雕、镂孔、开光、暗刻等;青花纹饰开始采用淡描、铁线描及涂抹手法。此时,绘画风格繁缛麻密,幼稚稚拙,具有粗犷的民间艺术色彩。晚期画面更不考究,布局繁乱,人物形象比例失当。
(四)常见大器多粗砂底,也有个别为平底或浅宽圈足,底部中心落款处常略微凹陷,并于中心施釉如脐;盘、碗之类足径较阔,底部多施釉,而无釉的砂底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与火石红色;官窑圈足处理多滚圆,民窑则多斜削,并出现了通常认为是清代康熙时才有的那种斜削式细砂拱璧底。
(五)堂名款自嘉靖始,渐次增多。万历时,民窑器的绘图标记已有仙鹤、灵芝、兰草、如意云头之类;以后清代康熙瓷中采用的图记,盖源于此。
(六)国内外传世的万历瓷器中,有许多其实是历代仿品和后加彩的伪作,鉴定时要仔细审辨。清代仿品多带有本时代特征;对日本伪作,应从胎体、色彩及画风上区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