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台道观”的故事(一)
“读书台道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所辖的崇州市王场镇大雨村,在重庆路中段,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适宜种植水稻、小麦、油菜、蔬菜等多种农作物。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环境舒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在11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5.9℃。
“读书台道观”现任的住持是王山仁道长。
现任的监院是卜愈矩(卜岚)道长。
大师兄是李愈关道长。
还有冀愈康、陈愈盛、罗愈清、龙愈新、成愈承、韩愈良、白愈成、甘愈亮、张愈瑞等道长。
目前,在“读书台道观”修行的还有一些老居士。
“读书台道观”始建于唐朝唐穆宗年代,因段文昌而建。
段文昌曾经是唐穆宗时代的宰相。大约在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段文昌第二次出任西川节度使期间,常驻在成都,闲暇之余会四处游走。当时在崇州龙华山龙华寺住着一位法名为“广宣”的僧人,与段文昌同气相投,一见如故,为了便于与“广宣”交流,便在离龙华寺1.5公里外的龙华山顶修了一座别墅(就是现在“读书台道观”的位置),经常会抽空来别墅休息读书,主要是为了与“广宣”谈古论今,吟诗论经。为把儿子段成式培养成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他把儿子也一起带来,在这里读书学习。
段文昌作为大唐的节度使,也就是古代常说的封疆大臣,职位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掌握行政、财政、军事、司法等大权。因为在当地有着至高的权利,所以想做的事情总是能够做成。段文昌平时喜爱搜集各种名人的诗词、歌赋、字画等资料,所以在成都周边收集了很多的书籍字画,并且基本上都送到了龙华山的别墅里。他一边为儿子讲课,一边读书学习。附近村子的人听说段文昌在给儿子教书后,便纷纷把自家孩子送来,段文昌一视同仁,认真教学。
段文昌的别墅从远处看像一个高台,当地人便称之为“段文昌读书台”,还有人称呼为“段公读书台”。
“读书台道观”后来之所以名扬天下,成为名闻遐迩的道观,是因为段文昌在这里居住期间,深入百姓,体察民情,带头耕种土地,修筑河堰,即帮助解决了当地农民的种地问题,又解决了缺水灌溉的问题。河渠水源有限,不能满足百姓种地的需求,他便四处勘察,终于在道明镇龙泉山下的“两参窝”发现泉眼,于是挖水渠直通龙华山,也就是留存至今的“龙华堰”。
段文昌去世后,人们为了表示对段文昌的感激之情,尊重他的道教信仰,保留了读书台,后又聘请了道长,改名为“读书台道观”。
段文昌的儿子段成式刻苦学习,为“读书台道观”赠送了大量书籍,丰富了读书台的藏书。在这里学习的人在离开“读书台道观”的时候,都会留下一些书籍,龙华寺住持“广宣”离开龙华寺赴京时,也留下了很多书籍和字画,所以那时“读书台道观”的藏书量非常大。
大约在明朝的战乱时期,“读书台道观”被毁,但其自编、自印图书的传统一直保持到了民国年间。
民国《崇庆县志》对王场镇大雨村是这样描写的:
无根山脉自崇州怀远一路而来,经道明镇境内的刁赞坡、水池寺,南至龙华山,乃唐代段文昌读书之所也。山脉将尽,又孤峦卓起,曰玉皇顶,迎面为福田寺,中有层塔,士人称为小白塔,下至东关场,遂入大邑境。
本篇文章简明扼要地描述了“读书台道观”及周边的环境。
段文昌的儿子段成式在“读书台道观”刻苦读书,努力学习,懿宗时荫职为秘书省校书郎,官至燕山节度使。他编写的《酉阳杂俎》包罗万象,涵盖了天文、地理、机械、建筑、工程、矿物、生物和农业科学方面的内容,是中外学者公认的研究中国古代科学不可缺少的常备书,他的诗文有《段成式诗集》存世。
注:1、本文部分资料来自于百度搜索引擎。
2、本文图片由摄影师时建平及作者本人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