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欲就是惜福!《道德经》里的大智慧,发人深省,让人受益匪浅

生命和生命的连接组成一个故事,一个灵魂会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人类社会,人和人的关系是复杂而深刻的,我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基本都是源于自己同别人的关系。

而在人和人的所有关系中,古人和当代人的关系则非常单纯,所谓以文会友,两个灵魂隔着时空同频,是一种美好的感觉。

通过古人留下来的文字,我们得以与古人达成某种意义上的连接,感悟人生和这个世界,获得智慧的传承。

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其中就蕴含无穷的智慧,数千年以来,无论人们在什么时候阅读它,都能够发人深省,让人受益匪浅。

最近我对《道德经》里的一段话颇有感悟: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人在做事的时候,如果像慈母对待孩子一样,思虑周详,计之长远,明确无疑,那就能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而无论天地万物还是人身,都有一个资源的限度,草木丰饶之地,若是一味索取,则很快干枯贫瘠。人也是一样的,如果精力不加保养,生命就很快枯萎了。

至于“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顺应事物和人性的规律,让其“顺势而为”。这点对领导者特别重要,比如任正非带队伍就是如此,“也许是我无能、傻、才如此放权,使各路诸侯的聪明才智大发挥,成就了华为……”老板往后退一点,下属才有发挥的余地和空间。

一叶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道德经》的智慧无穷,由此可见一斑。所谓真理,就是不以时间的长短和社会的变迁而改变。

从这点来说,《道德经》确实是一座宝山,有好书而不读,就像是入宝山而空手回,太可惜了。

老子上面这段话,我最近印证较多的是一个“俭”字。

我对俭的理解就是“节欲”,《淮南子》里说,“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反性之本,在于去载;去载则虚,虚则平。平者,道之素也;虚者,道之舍也”。

欲望太多,精神负担就越重,事务纷繁,心思杂乱,难免会导致身心的损害,招引是非和祸患。

嗜欲深者天机浅。

古代贤人都深明俭朴的重要性,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林则徐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曾国藩说“立身之道,勤俭自持;不忮不求,克勤克俭”。都是强调对私欲的控制。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老子在《道德经》里关于“俭”的理念,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对欲望的节制不仅仅是关乎身心的健康,更在于我们作为人本身,对自我的掌控。以及“役物而不役于物”的尊严所在。

西方的有识之士就提出,“过度丰富的商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或许是一种恩赐,或许是一种诅咒。”这是值得我们警醒的地方。

由俭入奢易,欲令智昏,欲望的放纵必然会带来智慧的丧失,让人不知进退,不明得失,心智为外物所迷惑。

人性都是贪婪的,欲求也是没有止境的,这种欲望如果没有引导和控制,就像野马脱缰,洪水决堤,从而造成自我的毁灭。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

对普通人而言,不管是口腹之欲,还是名利之求,都应该自省自制自强自尊自爱,不能自大自狂自傲自夸自弃。

平常要有个惜福的念头,吃饭不要浪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欲望不能放纵,为自己和家庭留些后福。

吃穿用度太好,享受过度,往往是不可持续的。少欲觉身轻,只有超脱欲望之上,我们才能进入大自在、大自由的境界。

读书要读经典,《道德经》则是经典中的经典,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