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巧用乌梅七法,配伍得当,效若桴鼓,屡用屡验

乌梅,味酸,性平无毒,归肝、脾胃、肺、大肠经。功能敛肺、涩肠、生津、安蛔。临床应用范围较广,它不仅用于久咳、消渴诸病,还可用于外科疮疡、胬肉外突等疾患。只要配伍得当,则效若桴鼓,现将临床妙用简介如下。

一、治久咳

乌梅能敛肺止咳,如《本草纲目》云:“乌梅能敛肺涩肠,止久咳泻痢”。余在临床常以乌梅10~15g配六君子汤或四物汤,治疗肺虚久咳之证,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治疗虚喘,余常选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法半夏、陈皮配伍乌梅治气虚咳喘;或四物汤去川芎伍乌梅治血虚咳喘,每每奏效。虑其咳久必气虚或血虚,余在扶正之药中佐以乌梅敛之,即散者收之义也。

典型病例:陈某,男,65岁,干部。于1995年4月12日初诊。自述有久咳病史十余年,近年逐渐加重,此次因受凉所致。在家自服咳特灵、蜜炼川贝枇杷膏、咳必清及先锋霉素IV胶囊等抗炎止咳药,无明显疗效。就诊时症见:咳声重浊,咳白泡沫痰,量少,咳甚头痛气憋,目胀面红,胸闷,无汗,无恶寒发热,不思饮食,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舌淡红,苔薄白水滑,脉沉细无力。体温37.1℃,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6/85mmHg,神情,两下肺可闻及少许湿性罗音。胸片提示:双肺纹理增粗。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先用三子养亲汤加减不应,继予贝母栝楼散出入亦无功,后改六君子汤补养脾肺,化痰止咳,再加用乌梅15g以解痉缓急,疏利气道,结果竟3剂而咳止。

二、疗胁痛

乌梅味酸,能敛肝补肝,故可疗胁肋胀痛。胁痛病位在肝经,多由肝气郁结或肝阴不足,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胁痛。肝藏血,主筋,故凡瘛疭拘急、抽搐掉眩等血不养筋之证,皆用乌梅配八珍汤加减治疗,疗效满意。考上方,并无疏肝止痛之药,而是补血敛肝之品。《金匮翼·胁痛统论·肝虚胁痛》曰:“肝虚者,肝阴虚也。阴虚则脉绌急,肝之脉贯膈布胁肋,阴血燥则经脉失养而痛。”故肝血充,肝阴敛,则胁痛自愈。

典型病例:郭某,女,40岁,教师,1997年8月13日初诊。自述近半年来肝区时有隐痛感,时轻时重,胃脘胀满,剧时上引右胸膈,下连右少腹,恶心,食欲欠佳,形体消瘦,精神疲倦,双手有时不自主的抖动,可自行缓解。舌淡红,苔薄黄微腻,脉沉细弱。B超未发现异常。前医皆投以疏肝健脾、行气止痛之品,不效。余以八珍汤并重用乌梅至30g,5剂则胁痛痊愈。临床疗胁痛,乌梅用量宜加大,取其敛肝补肝之功效。

三、止胃痛

乌梅入脾胃经,长于健脾调胃,善治各种胃痛。肝与胃是木土乘克关系,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如《沈氏尊生书·胃痛》所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乌梅止胃痛原因仍在于敛肝,因肝气敛而不横逆,则胃和降而痛止。笔者常用乌梅配半夏、陈皮、砂仁、神曲等治疗胃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寒邪客胃致胃痛,加吴茱萸、生姜等;如血瘀胃痛,则加生蒲黄、五灵脂、丹参等。

典型病例:田某,男,32岁,工人。于1996年4月21日初诊。胃脘痞胀疼痛已五年余,食后尤甚,如嗳气,长出气则舒,脘腹漉漉有声,时泛清涎。其人素嗜烈酒,脾气急躁,每遇情绪烦燥则胃脘疼痛加剧。在市中医院经X线片、胃镜及钡餐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舌淡红而暗,苔白腻,脉细弦有力。察其所用中药处方,温化健脾、利湿和胃、行气止痛之药赅备,辨证无误,用药亦当,为何不效?于是,在前方中加用乌梅15g。自述服第2剂后呕涎已除,痞胀渐止,胃痛已减。继服4剂,诸症消失而病愈。

四、治泄泻

乌梅具有涩肠止泻之功,为历代医家所共识,如《别录》:“上下痢,好唾口干”。《本草拾遗》:“止渴……,止吐涎,除冷热痢”。泄泻日久或反复发作,耗伤正气,多属虚证,治用温补固涩。笔者常用乌梅配伍六君子汤,应手取效。如用药后泄泻次数虽然减少,而腹胀或痛,纳减,有血瘀之证者,则加丹参、川芎、当归、赤芍等养血活血;如见里急后重,便血者,则用乌梅配木香、香连、赤白芍等;若下血较重则乌梅炒炭用效果尤佳。

典型病例:张某,女,68岁,退休工人。于1998年10月15日初诊。长期慢性腹泻五年余,经肠镜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服用多种中西药物不效,一月前因家事纠纷后致腹泻加重,日十余次,大例溏薄带有黏液泡沫,伴有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烦燥、失眠等症。舌淡红,苔薄腻,脉弦细。余予六君子汤治之,效不著。后加入乌梅20g,3日后复诊,腹泻次数减少为日3次,续原方2剂,大便已转正常。

五、除消渴

乌梅味酸,酸能生津,故有生津止渴之效。临床应用治疗消渴,其效颇佳。《丹溪心法·消渴》篇曰:“炎火上薰,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若津生渴止,燥热已消,则消渴自愈也。如上消加知母、花粉、黄连、生地等;中消加黄连、栀子、石膏、牛膝等;如下消加麦冬、山萸肉、五味子等。随证加减,常获捷效。

典型病例:高某,男,62岁,农民。于1994年4月18日初诊。自述近2月来,口渴异常。虽大量饮水而渴不得解,尿多而频,有甜味,全身乏力,日渐消瘦,原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自患消渴症后,气喘益甚。检查空腹血糖为19.86mmol/l,尿糖(++++),诊为糖尿病。就诊时见形体消瘦,精神萎靡,面色枯黄,舌质暗淡,苔白而平,脉弦数无力。予玉液汤加减治之,服10剂后,口渴、尿多减轻,尿糖(+++),血糖19.54mmol/l,疗效不令人满意。后思乌梅能生津止渴、除燥热,遂予上方加入乌梅50g,续服10剂后,诸症减轻,尿糖(+),空腹血糖10.88mmol/l,患者大喜,按原方服15剂后,复查尿糖(—),空腹血糖为6.46mmol/l,症状消失,原咳嗽、气喘亦减大半。乌梅治消渴时,用量亦大至50g以上,如20g以下则疗效欠佳。

六、缩外痔

乌梅酸收、涩肠,笔者偶然试用于外痔,效果佳。如外痔痔核嵌顿不收,水肿糜烂,患者则痛苦难堪。如一男性病人,素有痔疮,某日大便不爽,突发痔核嵌顿,在皮肤科用药三天不效而求治于余。就诊时见痔核外翻呈环状,直径约8~9cm,黏膜充血,水肿,小面积糜烂。令患者将乌梅炒炭研末外敷,内服清热解毒中药,2天后痔核萎缩还纳,疼痛全无。后曾试用二人,皆收到很好的效果。

七、消胬肉

乌梅捣烂外敷治疗疮毒、胬肉外突,效佳。笔者曾治一中年男性,因行走被摩托车撞伤右小腿的后内侧,患处剧痛,不能行走,自在家敷红花油半天未效,求治于余。就诊见患处红肿明显,皮肤瘀紫,剧烈疼痛,面积大约10×12cm。中间有胬肉凸出。嘱用生理盐水将患处洗净,用适量乌梅捣烂,其汁外敷患处,外盖纱布并包扎,每天换药1次,3天后换药时,见胬肉已消平至皮肤,瘀肿已全消,无疼痛之感。又敷药2天痊愈。笔者应用上方治疗各种类型的肿物高出皮肤表面,屡用屡验,疗效确切。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11月17日第2048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