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天之石”为什么对应“十二钗”?
上次我们读到了石头“高经十二丈”总应十二钗,方经二十四丈,照应副十二钗,寓意《红楼梦》中各册的十二钗均补天济世的英雄人物。今天我们接着说,作书人为什么偏偏钟情于“十二”这个数字呢?
先接着往下看一句:
“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甲戌侧批:合周天之数。】”
脂批中批了一句“周天之数”,我们就从周天之数来入手。周天之数是什么?怎么又跟周天之数牵扯上了?
在古代“周天”分为小周天和大周天。小周天指得一天一夜,即十二个时辰,大周天指得是一年,即三百六十五天。所以小周天之数是十二,大周天之数是三百六十五。女娲补天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是100个大周天之数,这里的“百”不是个确数,而个概数,它代表数量很大,无数的意思,如:木兰辞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里说到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每块石头又是高经十二丈,是把大周天之数与小周天之数合在一起了,它寓指普天之下所有补天济世之人。人们都在女娲精神的锻炼和感召下,前来补天救亡。
红楼梦中的正册、副册、又副册,每册的人数都是十二,并非只是代表十二个人,每一钗代表的是一类人或势力,每册的十二钗是一个小周天之数,代指这一册类中的所有之人。
所以在读红楼梦的时候,不要简单地把书中人物一一对应到某位真实人物身上,比如:有人说贾宝玉是曹霑,贾母是李煦的妹妹。先不说对应的原型是否正确,单单是这种一一对应的读法就已经把书给读死了。红楼梦作为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作书人基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进行创作的,所以我们就不能拿这种现代的西方的思维去理解红楼梦。
西方思维是特点精准具体,喜欢对事物解构与分析。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微言大义,喜欢抽象与模糊。就像厨师炒菜中的油适量,盐少许,小火炒至微黄等等,这些话必须用中国思维理解才能明白,你用西方的精确思维来理解的话,将绝对弄得一头雾水。
红楼梦的创作思维就像是国画,讲求的是写意,而不是写实。红楼梦虽然隐写了历史,但它又是用写意的方式来构建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如果硬把书中的角色对应到某位真实人物身上,这本身就不符合古人写意的创作思维。
如果我们的思维与作者都不能保持一致,又怎么敢妄谈解读红楼梦呢?这也是传统红学用西方的考证学来解读红楼梦人物与情节,最终走入歧途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