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高中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读书随笔:品红楼梦里的美食

编者按:

《红楼梦》是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著作,高中生“言必称红楼”的时代被迫到来。今年的寒假作业,我革除刷题训练,只管“寻访家乡文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和《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体验,分别要求写下长短不拘的社会实践文字和读书随笔,以我手写我心。开学了,学生开始纷纷上交作业,“书韵闲话”开始推出常德市一中520班寒假文字,或许文字有些稚嫩,思想有些浅薄,但也算赶鸭子上架,以适应新教材,以此献给战斗在新教材一线的教师、学生和家长们。

逛吃红楼

——品红楼梦里的美食
常德市一中520班  罗忻妍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千古奇书《红楼梦》中饮食的奥妙让我们深深沉浸其中。
《红楼梦》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意义,也具有很大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描绘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戏剧艺术,也描写了衣食住行,园林器玩。
而中国饮食,早自先民时期,以迄于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代代相传,创造了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烹饪文化。
《红楼梦》以其巨大的文学艺术魅力,极形象地记录了不少烹饪文化的资料。它的记载,是在人物故事的情节中出现的,又是用精彩的文学语言描绘的,因而较之单一食谱,诗词、游记中所载,更为生动,更加吸引人。
而于我而言,红楼美食有三个特别之处:其一为“精”,其二为“显”,这其三便为“喻”。
咱先说这其一“精”,这“精”自古以来也是中国烹饪的传统精髓,且说在第三十五回,写到宝玉挨打之后,在怡红院养伤,贾母、薛姨妈、王夫人等人来看他,问他想吃什么?宝玉笑道:“也倒不想什么吃——倒是那一回做的那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还好些。”凤姐在一旁笑道:“……味倒不算高贵,只是太磨牙了……”接着写汤模子,四副银模子,一尺多长,一寸见方,豆子大小的模子,菊花形的、梅花形的、莲蓬形的、菱角形的……三四十种,凤姐还向薛姨妈介绍道:“这是旧年备膳的时候儿,他们想的法儿,不知用什么面印出来,借点新荷叶的清香,全仗着好汤……”
曹先生写的这一段值得我们注意:备膳时想的法儿,即元妃省亲备御膳时的创造美食——“汤模子”,这是很特殊的名称,汤原本是稀的流体,而这里却用“模子”,可见其别出心裁。“不知用什么面”,这可是技术秘密,连凤姐都不知道,可以想见其复杂神秘程度。借点荷叶清香,这是特殊味道。(北京人过去善于利用鲜荷叶味道,最普通就是熬粥时用鲜荷叶作锅盖,精白米粥熟后略显淡绿色,香味隽永。)
全仗着好汤,这个“好汤”,更不简单,因为好的厨师,在做大宴席之前,先要吊两锅好汤,一锅清汤、一锅浓汤,做其他菜,全要加这种汤。这里面讲究可就大了。也最能显示其烹饪技艺。凤姐吩咐拿几只鸡,另外添了东西,做十碗汤。最后可见还是以鸡为主,但是这个鸡汤就不好“吊”。并不是把鸡煮在开水锅里,煮熟了就是“鸡汤”,还有“另外添了东西”呢。
凤姐说宝玉想吃小荷叶儿汤,口味不算高贵,只是太磨牙了。意思是不是什么燕窝、鱼翅等珍馐,只是用鸡、面,荷叶及其他等一般材料,但是做法复杂,很麻烦,所以说“太磨牙”。而这正体现了中国烹饪“食不厌精”的“精”字真谛。但曹雪芹在这味“汤”中,虽然说得很吸引人,但十分不具体,关键性说是“好汤”,但就这也不易调,何况还“不知是什么面”,因而这个“小荷叶汤”是无法仿制的。
曹雪芹把做法写得最详细的菜是“茄鲞”,读者对此都感兴趣。这味菜也在红楼梦中集中体现了中国烹饪制作之“精”。
且看第四十一回刘姥姥进大观园,当凤姐询问刘姥姥要吃些什么,要搛了喂她。刘姥姥道:“我知什么名儿,样样都是好的。”贾母笑道:“你把茄鲞搛些喂他。”凤姐儿听说,依言搛些茄鲞送入刘姥姥口中,因笑道:“你们天天吃茄子,也尝尝我们的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刘姥姥笑道:“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众人笑道:“真是茄子,我们再不哄你。"……刘姥姥细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象是茄子。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橇耍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去皮、切丁、鸡油炸,加配料鸡汤煨干,香油收、糟油拌,瓷罐封存,吃时取出,最后用炒的鸡瓜子一拌。稍加研究,实际封存一定时期取出即可吃。最后一拌,应该说是拌也可,不拌也可。用料、做法步骤,都很清楚,但不是现做现吃的菜,“盛在瓷罐子里,封严了,要吃的时候,拿出来”。“封住”,而且要“严”,是让它入味,但封多久,却未写明,如只封几个钟头或一两天,那这封严的作用也不大。恐怕起码要半月二十天。
刘姥姥逛大观园是八九月间,“茄鲞”是“把才下来的茄子”做成的。约在六七月间,到刘姥姥吃时,已经封存了两个来月了。如果有兴趣仿制“茄鲞”的那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行,记住一句俗话,“性急吃不着热豆腐”呀!至于一些“红楼宴”临时做,临时上席,那肯定是做不成“茄鲞”的。
我读过红楼梦的这些美食描写之后早已是深深折服于曹先生其笔法之精,更是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统的烹饪文化的源远流长,真是恨不得曹先生专门写一本“食谱”才好,能让我们在现实中一品“红楼宴”的风采。
咱再说这其二“显”这“显”啊就是凸显的意思,红楼美食啊极大地凸显了这个世族之家的富贵豪华。
且看妙玉奉茶一节,当贾母到访时,妙玉亲自捧茶奉于贾母。她给贾母喝茶用的成窑五彩小盖钟是用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装的。小茶盘上的装饰物“海棠”暗喻为玉堂,“填金”暗喻为富贵,“云龙”献寿暗喻为鲤鱼跳龙门,福禄寿无疆。而当她招待宝玉、黛玉、宝钗时,所奉的又是另外一番珍器。“只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锈着‘狐爬’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下,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妙玉斟了一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并且连泡茶的水也是旧年收在梅花上的雪水。适当的珍器古玩做茶杯,配以名贵的茶叶和轻浮纯洁的雪水,所制成的茶也就成了红楼饮食文化中雅趣的代表。这茶并不是一般解渴的“蠢物”,而是有钱有闲的贵族阶级所追求的雅趣的体现。
再看四十九回“玻璃世界白雪红梅,之分香娃割腥啖膻”,生动的展现了这群不食人间烟火的贵公子贵小姐的日常生活。他们烤鹿肉,吃鹿肉,是吃鹿肉更是在行他们的“是真名士自风流”的雅趣。湘云诗性大发,力战众人,全是这鹿肉的功劳。这大吃大喝的情景看似粗糙,实际上却是在那玻璃一般的白雪红梅世界中一群闺中儿女的雅趣。
所以这一“显”便也显出了这个世族之家的哀凉与聚散,或许这些美食之下的雅趣也成了贾府聚散盛衰的“加速剂”吧,真是哀之叹之啊。
咱最后再来谈一谈这“喻”之一字,“喻”即“比喻”比喻什么呢?比喻的便是小说中的核心——人物。不同于四大名著中的其他三种,《红楼梦》中的美食描写详尽丰富,细致精雅,不仅是传统社会饮食文化的代表与体现,并且对特定环境下人物性格的刻画也是卓有助益的。
第四十九回,贾母吃的菜里有一道“牛乳蒸羊羔”根据贾母的说法:“这是我们有年纪的人的药,没见天日的东西”,这没见天日的所指的大概就是还在胎胞里的羊羔。这一道膳食体现了贾母这个宝塔尖上的富贵双全的老人日常生活的细致、精养。且贾母更偏好吃些新鲜瓜蔬,对刘姥姥二进荣府所带来的“豇豆、扁豆、茄子”,贾母食指大动,说道“我正想个地里现撷的瓜儿菜儿吃。外头买的,不像你们田地里的好吃。”可见贾母作为一个老人家饮食之清单,也体现了她作为贵族大家长对于菜蔬的挑剔(田地里的好吃)。不光是新鲜菜蔬,贾母还喜欢吃些野味,比如“野鸡崽子汤”,贾母吃了两块,不仅心里很受用,还嘱咐再炸上两块,就着吃粥有味儿。而对于四十一回提到的螃蟹馅儿小饺,贾母却嫌弃它“油腻腻的”。这些都体现出贾母这个历尽了富贵生活的老人独特的品味,与一般人的不同。
再说与贾母地位处于两个天地的刘姥姥,细看第四十回“贾太君两宴大观园”中刘姥姥在宴会上的表现:先是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应是极其名贵、日常不用的)刘姥姥见了,说道:“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铁掀还沉,那里拿得动他?”后来凤姐儿给她端来一碗鸽子蛋,“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人的见识都是与其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相关联的,刘姥姥一介村妇女,家境贫困,与贾府天壤之别,从这个地方就可以见微知著,且刘姥姥开朗、热情、善机变的性格也在这次饮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红楼梦》中饮食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经典有名的小吃,像碧粳粥、豆腐皮包子、糖蒸酥落等常常都是长辈(贾母、王夫人、元春)赐予宝玉的,体现了其“凤凰般”的地位,从日常饮食展现出这位“富贵闲人”生活之精致。又如,书中提到黛玉“十顿饭倒有五六顿不吃的”众人也不再见怪,就从胃口方面展现出黛玉的柔弱。再如薛蟠,《红楼梦》中虽常常展现其“呆霸王”仗势欺人的一面,却也写道他在生辰之时将程日兴进给他的“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大的大西瓜,这么长一尾新鲜的鲟鱼,这么大的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薰的暹猪”孝敬给母亲及诸位长辈,展现了这个“呆霸王”也有的孝顺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就不再赘述。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其美食文化无论经过多少个时代的变迁,它依旧是中国人最关注的焦点,一本《红楼梦》便写出了中国美食的精妙之处,不仅如此,曹先生将美食“安排”的恰到好处,让读者食之入髓,提笔至此,不得不感叹一句“你红楼终究还是你红楼”。
张爱玲说过一句话一直让我记忆犹新,她说“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我想对于我来说红楼未完也是一种遗憾吧,细品红楼,其中的奥妙有太多太多,而今我只能从美食中品一品红楼的风采,真是见笑了。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谁”?解其中味……

关注书韵闲话

分享悠悠书韵

文史|教育|时事|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