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徽州】梅川:曾经家家户户遍植梅花的梅树坞
【行走徽州】梅川:曾经家家户户遍植梅花的梅树坞
司马狂/文
梅川在歙南武阳乡境内,这些年因为摄影师们的光临,逐渐为外人所知晓。很多人盛赞它的土楼不比阳产土楼逊色,加之梅川地处新安江畔的缘故,时不时的会有云海出现,于是愈来愈多的外地客居然也寻摸着来到此间,流连忘返。
(视频没有用快镜头,慢慢看云海的变幻,它在动的!)
清明节的时候,趁着假期,约着梅川的同学余文杰,一共前往梅川,只是拖延症使然,一直到如今才撰文。梅川其实是雅化过后的名字,但这个雅化名有些词不达意。大多数的徽州村落名雅化成川,是取川平坦陆地的含义,而梅川实则不然,整个村子都是傍山而建,家家户户都是在山坞之间,并没有大片的平坦地。
在我的记忆中,梅川叫“梅溪坞”,入得山来,便四处找寻这条溪流,却发觉村内并无横贯而过的溪流。在余文杰家吃午饭的时候,就困惑询问他的父亲。老人家笑着跟我说,其实梅川是叫梅树坞,盖因梅川先人们几乎家家户户屋前门后都会种植梅树,而村子又在山坞之间,所以名曰梅树坞。搞半天,是我发音不标准造成的困惑。只是如今的梅树坞,却鲜有梅树的影子,怪道外人难晓村名之意。
如今自武阳上梅川有盘山公路,那路是依山而修,好些地方的转角几乎就是九十度,颇为考验驾驶者的技术。车子驶入梅川村前,有一处绝交的位置,既可以俯瞰大川,又能远眺梅川土楼群,君若有意前往梅川,切记此处需要逗留一番,不然会留下极大的遗憾。
同学余文杰家右下方有一株柏树,他告诉我,这树是梅川余姓先祖初到此间时候亲手所植。因为被边上的房舍遮挡住的缘故,远远的只能看到柏树的树梢,我还纳闷,这么小一株树木,那也没有多少年。直至余文杰带我进前观瞧,才惊觉这柏树确实有几百年的树龄。柏树边上的那户人家,庭院、屋后都是盆栽,这倒颇有些先人植梅的遗风。再往下走几步,就是梅川村的水垒,这水垒修葺得颇为精致,如今长久不用,长满苔藓,反倒更有趣味。
梅川村主要是余、汪两姓,其中又以余姓为村子的大姓,通过和余文杰父亲的聊天,大致可以推断,这支余姓是山东泗水余,同之前在自媒体上火过一阵的“南乡子”余海岁同属一脉,都是米滩敦叙堂后裔。梅川的先祖从米滩迁滩头,后又自滩头往山里来,定居梅树坞。至于缘何要入山定居,我就不得而知,在水南有“米滩大余,滩头小余”的民谚。文杰父亲说自己是滩头余35世,他还能记得行辈字“达邦仁德”。据他说,梅树坞的余姓族人解放前几乎每个人从小就习武,周遭的乡人,提及梅树坞都以“小梁山”称呼。
因为村子坐落在深山的缘故,村民建房大抵是夯土筑墙,以木为架,加之祖屋不在,难有古迹可寻。我在村子里找寻好位置拍照的时候,不经意间在村民的篱笆间发现一块木板,应该是当时某样工具的盖子,上面留有“光绪弍拾叁年”的字样。反倒是农业学大寨时候的标语,虽然褪去当初猩红的色泽,却依旧赫然在目,远远的就能看见。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班主任鲍红英老师曾带着我们春游知川,目的地就是知川小学。如今随着文杰穿过山路,再临知川小学,儿时残存的些许记忆居然还能指引我找回那些往事。只是人去楼空的知川小学,大喇叭再也不会响起,上课铃也再也没有人去敲响,那些四散奔跑的顽童,又都去哪里了?自知川小学的位置,回望梅川村,恰好油菜花还开得旺盛,黄色花海间,这个小村落别有一番风味。
有本书叫做《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其实广袤的徽州大地上,哪个村子不都见证着中国数百年的风云变幻呢?如今的梅树坞,即使在清明这样的农忙季节,村落间也没有多少人,我在村子里进进出出,似乎感觉到空气静谧着,宛若隔世。不知道,伴随着黄千高速的开通,梅川能否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让这里恢复些许生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