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徽州73】在歙县蕃村,有条2里长的古道,名叫“云路”
【行走徽州73】在歙县蕃村,有条2里长的古道,名叫“云路”
司马狂/文
我大歙县虽然被群山所阻隔,但因了徽商的富庶,前人总是会修建各式道路,让自己那被深山围绕着的家乡,有通往外乡的路径。这些道路,留存至今,便成了蔚为壮观的徽州古道。徽州一隅,六邑各有完整的古道遗存,每条古道也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我们今天要说的这条古道,不以长度取胜,不以山路险峻取胜,胜在景致和古迹并重,它就是位于歙县北乡蕃村的“云路”。
古人修桥铺路,那是大工程,非财力不凡者,不敢挑头。蕃村的这条古道,挑头者乃是鲍世通。鲍世通其人,主要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在苏州经营茶叶生意,创建的店铺字号名为“鲍德润”,是苏州六大茶行之一。当年鲍世通由苏州返乡省亲,营造了蕃村的祠堂,这个故事下次写蕃村我们再说。今天单表鲍世通组织人员在蕃村进行测量规划,为这条历经几百年风雨的古道做好了准备。后来,同为蕃村人的鲍兆泰接过前辈留下的担子,于嘉庆年间将这条路修砌完成。目前有限的蛛丝马迹里,可以得知的是鲍兆泰是个盐商,在浙江的江山清湖就有鲍兆泰的盐仓。
这条古道名为“云路”,寓意着从此间走出去的蕃村子弟都能“云程万里、事业有成”。云路入口,便是一座古老的石桥,民间传说此间本名“草鞋桥”,是源自一位老人编草鞋建桥。而后,鲍兆泰在原桥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层石板,所以后来又叫“鲍老桥”。越桥而过,便是“慈孝里亭”,慈孝里源自鲍氏发源地棠樾。亭内有壁画,所绘者乃是鲍氏所信奉的各式神祗,当中的横批“積稷寂季”倒是颇为有趣。
修路需要因地制宜,尤其是铺在地面上的石头,并不是非要用何处出产的石材,才是财力的彰显。蕃村的云路用的是白麻花岗岩,就是自周边山里开采而来。数百年的风雨,侵蚀着石板,没能将石板冲垮,反倒让石板历久弥新,焕发着顽强的生命力,尤其是石板缝隙间,那一丛丛的绿草。路边就是村民的田地,日出而作,金乌西沉方才荷锄而归的农人,或许并不关心这条古道何时修建,他们只是一辈辈的行走在此间,享受着前人留下的便利,也一辈辈保护和修缮着这条云路。
路途中段,有高大的石磅隐逸在不远处,石磅上有枝繁叶密的果树,果树后面,藏着一座废弃的房舍。行到前来,才发现,竟然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宁丰大社”,那个社字还刻意多了一点。匾额上有白石灰残留,可见当年为了留得这个社屋,也是涂抹石灰,另写标语的。后面的匾额,就是前文提及的鲍世通写的“克配彼天”,这句话典出《思文》,是祭祀后稷以配天的乐歌。从如今残存的地基和残垣中,足以想象当年这里是何其壮观。
别看云路总共也就二里地,也没有湍急而宽阔的河流,却有数座古桥。概因溪水变向,逼着云路也需要随之而变。这倒为这条古道,平添了一些小桥流水的文化气息。小溪中的水,泊泊而出,清澈见底,滋生出许多菖蒲来。路旁的田地,本就肥沃,加上溪水充沛,随时随处都能汲水,端得是风水宝地啊。溪旁翠竹成林,鸟儿安家在其中,时不时的还有胆大的小鸟,兀自霸占着云路,你不到得跟前,绝对不会给你让路,而你当你蹑手蹑脚想要捕获它们的时候,它们又会扑棱着翅膀,一下子飞得远远的。
再往前走的时候,河道又转向,需跨过一座小型的石桥,桥名我倒没有仔细去找寻。桥边上,又有个亭子,这个亭子叫做“高阳亭”。不消说,高阳亭必然是同许姓有关联,加上我所掌握的史料,蕃村除了鲍姓,还有与之姻亲的许姓,更能断定这里当是许家人所修。果不其然,出高阳亭,边上便有一条小径,几步踏上去,就看到了“许家社屋”。这许家与鲍家南宋年间,前后脚迁居蕃村,而修建社屋,亦是前后紧随,这许家社屋建于乾隆末年。
我和宗亲武民,在云路走了一个来回,路虽不长,却能令人心旷神怡,这是云路很神奇的一种魅力。通常我只对我从未到达过的地方有兴致,走过一遍,第二遍走的时候,是真的提不起来精神的,但这云路若不是时间所限,我真的想多走上几遍,多感受感受。近几年,去姬公尖的摄影者和游客挺多的,但大多数的人,都不曾在山下的这条云路走上一遭,真的挺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