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西医结合与中医现代化的必要性——《科学中医脏腑学》绪论
第一节引子
一、从一则段子谈起
1、一则段子
学生: 老师,传统中医和现代中医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老师:我小时候,家里有个座钟,很旧,时间基本走的准,我很想把它修修,让它少慢几秒,于是便动手把它拆了。拆的时候挺兴奋,可拆完我就傻了,因为根本不知道该怎么装回去。于是,它变成了一堆零件,再后来零件又丢了很多,现在,基本成了废物。
学生:这就是传统中医吗?
老师:不,这个就是中医的现代化。
2、问题与思考:这老古董座钟该不该修?
大家都是明眼人,这则段子,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在讽刺中医现代化。而乍一看,感觉挺有道理的,但细想就有些非常明显的逻辑漏洞。
第一点:试想,这么珍贵的祖传老古董,小毛孩最多只能在大人监护下在旁瞻仰瞻仰而已,绝对连摸都不敢摸、不能摸;何况是乱拆,拆了就摊上大事了!
所以,小毛孩乱拆老古董座钟的事,这是不该在现实发生的事,如果真的发生了,这个家族也太乱了,应该离树倒猢狲散不远了吧!
第二点:这台座钟,如果由一个既懂古代工艺又精通现代钟表机械的钟表师傅来维修,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个老旧又出频频出故障的钟一定会重新焕然一新。
我相信,如果把这古董老座钟比喻为传统中医,献身于中西医结合或中医的现代化事业的人士,多是通古博今的有远见卓识的先知先觉者,他们并不是“小毛孩”,而是“身怀绝技的钟表师傅”,或迟或早、这个老旧又出频频出故障的座钟一定会重新焕然一新。
第三点:中医这座古钟,在3000多年前的地球上,肯定是最高、精、尖的机械工艺,但在3000多年后的、科学日新月异的现代世界中,它已老旧不堪了。
这已经走了3000年多年的钟,到了一定要维修和定期保养的时候了,如果你们不让修,又让这钟一直走,是存心要让它早日报废吗?
综上所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抵制中医现代化的人怎么看怎么可笑,螳臂挡车而已。
二、关于中医的传承和发展的问题
有人说,中医一直都在传承,或者说很多人传承都没做好,还奢谈什么更深层次的突破和发展?谈何中医的现代化?
对这种观点,我的回答如下:
其一、过度地强调传承,其实已陷入宗教迷信的泥潭。古人并非所有的理论都是对的,你难道连错的也要全部继承?
其二、时势异也!我们生活的时空与古人已完全不一样,思维模式也已不可能完全一样。你还相信天圆地方,或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吗?任何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就象任何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一样。比如父母再完美,也应该是你超越的对象,而不是你简单模仿的对象;你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变成你的父亲或母亲。这就是完全传承之根本不可能的最主要原因。
其三、三干多年的中医理论,并没经过整体系统的梳理,整个就是一盘大杂烩。就象中国武林中有少林、武当、崆峒、华山、泰山、恒山等等数不清的流派,每个流派还都有自己的刀、枪、剑、戟等十八班武艺;其中有很多功法还是互相抵触的!有的要求先打通任督两脉、有的要求要先引刀自宫!你想把所有流派的所有武艺都传承了?疯子才会这样想!就算你这样想的时候还不是疯子的话,练到一半后必定经脉错乱,也就差不多成为《射雕》中欧阳锋一样的疯子了。
综上所述,中医,只有在发展中传承、在批判中传承,才是真正的中医传承!
三、从中、西医学史看中医的现代化
中医有超过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就在400年前,中医还远远领先西医。
但,在最近400年中,科学日新月异,西医总是在第一时间把最新的科学成就消化吸收到自己的血液中去,从而不断发展、壮大,直至今天成为全世界当之无愧的主流医学(请参阅总论第二章“ 西方医学简史”)。
让我们转头瞧瞧,中医的不肖子孙都做了什么?
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张果老倒骑毛驴。至今还跪在古人的坟头膜拜,一头钻在3000年前的《内经》和2000年前的《伤寒论》里,却一辈子钻不出来。视现在的科学发展为空气。宛如一群中国版的堂吉科德,唉叹世风日下,唉叹全世界与中医为敌。
令人痛心啊!消灭中医的,正是你们这些一心想把中医隔绝在科学的大门之外、一心维护中医的血统的纯粹性的一批老顽固啊!
你们以为,没有了最新科学知识的阳光雨露的滋润,中医这棵3000多年树龄的老树,一边苟延残喘,一边养着你们这些靠树叶存活的毛毛虫,还能再存活多久?
可笑,可怜,可悲,可叹。
纵观中、西医学史(请参阅总论第二章“西方医学简史”):
400年前,西医还是狗屎;但400年后,这堆狗屎上已长出了一棵参天大树。不为别的,就因为西医懂得从日新月异的科学进步中吸取养份,就因为西医人敢于否定权威、勇于纠正错误,就因为西医人在这400年中英才辈出。眼高于顶的中医人真应该好好读一下中、西医学史!
3000年前,中医就已经是一颗恒星;400年前,这颗恒星还如日中天;但如今,虽然它还在发光发热,但只是一根稍微巨大些的蜡烛。如果再没有后来人给它添油加柴,“蜡烛成灰泪始干”应该是早晚的事了。
谁说没有适合中医生存的土壤和空气?土壤、空气,它们一直在那里,只不过它是2016年的土壤和空气;你想要400年甚至3000年前的土壤、空气,时光又不能逆转,你这不是强人所难吗?“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每个中医人,仅仅单纯地表现爱中医的盲目狂热,是于事无补的;而都应扪心自问,除了用中医谋生外,我还为中医这棵老树浇水施肥了吗?
把中医当作一个在新时代的婴孩来喂养,中医就能茁壮成长;把中医当作祖先的骨灰灵位来膜拜,中医岂有不灭亡?
认为中医不必科学的人的借口是,西方人早已没有把“科学”这个词等同于“正确”,为什么中医还要用自己的热脸去贴“科学”的冷屁股?诸不知,西方认为“科学”不一定完全正确,是因为认为科学是一个无限接近真理的过程。而迷信,永远奔走在朝向谬误的道路上。
中医的古人确实很伟大,但当今的中医人让祖先蒙羞。身为啃老一族而不自知,每天靠刨祖坟维持生计。不思进取,美其名曰“继承”;不敢正视和改正古人的错误,却强词夺理说“这是先人早已证明了、而科学却至今未发现的真理”;不愿壮士断腕、删除掉迷信愚昧的部分,而把其美化夸耀为中医的神奇之处(正是所谓的“红肿之处,艳若桃花;腐烂之处,美如乳酪”)。
没有了质疑权威的科学精神,没有了正视和改正错误的巨大勇气,没有了兼收并绪、海纳百川的伟大气度,中医何以为凭?
只有中医的现代化,才是现代中医人自我救赎人唯一出路。当然,中医的现代化的路有千千万万条,其中有对有错;这,才是我们需要讨论和争议的。而,中医的现代化本身,应该是无可置疑的。
中医脏腑理论,是中医理论的精华和核心。因此,中医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医脏腑实质的现代化开始。
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的缘起。
让我们先吹起中医的现代化的号角,让一代又一代为中医的再次崛起而奋斗的后辈,沿着我们开拓的道路、踩着我们的脚印前仆后继地前进吧!
第二节关于中西医结合
一、中医衰落凋敝的现状是由中西医结合造成的吗
中医内部有些人非常痛恨和反对中西医结合。他们认为,中医衰落凋敝的现状是由中西医结合造成的。
这是个很可笑的逻辑。就象一个小孩变坏了、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家长不去反思自己教育的过错、也不想去纠正自己孩子的错误,而是把一味地把一切都归罪于与孩子一起的同学和玩伴身上。什么时候,中医也变得这么蛮不讲理了呢?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俗话也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中医有句话叫“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西医或中西医结合,怎么就让中医衰落凋敝了呢?中医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弱不禁风了呢?中医如果真的这么弱不禁风,是不是更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体质问题呢?
二、什么是中西医结合
什么是中西医结合?现在中国有真正的“中西医结合”么?现代中国的医生怎么“中西医结合”地给病人看病开药?
正如一个省级医院的有二十多年中西医结合临床经验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内科主任医师所说,“我觉得我没有(中西医)结合,应该叫配合,或者叫互补!我本人不知道怎样去结合,很惭愧。所以我看病的时候是两个脑子。”这位主任的中、西医的理论功底可以说都很精湛扎实了,所以才能做到中、西医纹丝不乱,分别各用“两个脑子”来独立思考,分别得出中医、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然后取长补短、互相配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最佳疗效这个目的。可以这样说,这,“中西医配合”,已代表如今中国所谓的“中西医结合”的较高水平了。
而绝大多数中医医生做不到这一层次,只能是再次一等的“中西医凑合”、或“中西医混合”,即把中西、医的理论混为一谈,把中医“五脏六腑”之脏与解剖学同名器官混淆等同起来,导致了中医辨证论治、处方遣药的原则性错误(详见本部分第三章“中医脏腑学史评述”)。
所以,在现在的中国,整个中医、西医之间根本就不存在真正的中西结合!有的只是“中西医配合”和“中西医凑合”、“中西医混合”!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其实就是中医现代化,也就是现代化了的中医。没有中医、西医两套理论体系之间亲密无间、水乳交融的融汇和贯通,何来真正的“中西医结合”?
所以,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步履蹒跚,甚至可以说是还远未起步啊!
三、中西医结合与中医现代化有区别吗
中医现代化,首先是中医必须对自身庞杂、甚至互相矛盾的占主流的古今各家学说进行统合甄别,剔除掉错误迷信的部分,对剩下的精华部分的中医理论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形成一套条理分明、各个部分互相兼容的、完善自恰的科学理论体系。其次,寻找中医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和尤其是现代医学的最佳融合点,并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逐步扩展战果,最终实现把现代的科学成果完成纳入中医,成为中医的最新成长的养料,实现中医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华丽进化、化蛹成蝶。
真正的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西医两套理论体系之间亲密无间、水乳交融的融汇和贯通。只有现代化了的中医,明了了古老中医理论里所包含着的真正现代科学原理,中西医才能真正实现二者理论的水乳交融。因此,中西医结合以中医现代化为基础。
四、中、西医真的可以结合吗
有人主张,中、西医是完全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不可互通,也不应该互通。为避免因五脏六腑的概念与现代医学解剖学相抵触、从而让人认为中医不科学,中医应该利用“阴阳五行四时和症状表象”,并根据现代的“黑箱和巨系统理论”来构建一套“纯粹功能、完全脱离人体解剖实质”的现代中医脏腑理论。这种想法,目前在中医界还很有市场。
我们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西医都经历了临床实践的长时期的检验(中医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当然二者应该都是真理,而真理具有唯一正确性。所以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真理只可能有一个,所以中西医理论一定有其共同的真理内核,这个共同的真理内核就是二者一定可以融汇贯通的关键。
中医着眼于宏观,西医着眼于微观。现代科学中不就有宏观科学与微观科学结合的最佳范例——最微观的粒子物理学与最宏观的宇宙天体学相结合,产生了粒子天体学,从而揭开了宇宙万物的神秘面纱,发现了宇宙规律吗?
中医重整体功能、轻实体解剖,故而能够超越于解剖学的器官实体对研究者思考的局限和干扰之上,通过观察人体的动态的整体功能,从而在两千年前就发现了西医至今未发现和重视的人体在细胞层次的横向联系(请参阅本书的第三部分“中医五脏的细胞学实质”和第四部分“中医脏腑的物质基础”)。
中医思维重形象、直觉,轻逻辑,导致中医的一些理论推理有明显的逻辑漏洞,而西医的逻辑思维则可以弥补中医之不足;但形象思惟并非一无是处,它也是人类理解世界万物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至少它可以避免过于强调逻辑思维所导致的错误,学过逻辑学的人都知道,逻辑推理常常可产生许多用逻辑学本身无法解决的悖论,可见逻辑思维也有它的局限性。相反,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在有伟大的发现之前都是先有对真理的“形象的直觉的洞见”,然后再通过逻辑的推理和实验去证明。
五、中、西医如何结合
脏腑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正因为有了脏腑理论,才有内联五脏六腑、外络五窍四肢百骸的中医整体理论。所以,中西医结合,或中医现代化,必须从脏腑理论开始,从脏腑理论发端,并以脏腑理论为中心。
多年来我国对中医脏腑实质展开深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与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的最新进展,为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真正有机结合提供了一个最佳契合点----中医脏腑的现代医学实质,这就是本书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但,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是一个长期的、浩大的、系统的工程,我们不指望仅仅靠我们一本书,就能解决中西医结合的所有问题。我们在此抛砖引玉,欢迎我辈同道和专家学者共同完善、联手研究,也欢迎不同意见者批评指正。
只要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中医必将实现与现代医学理论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到那时,中医将再一次在现代生命科学之林中闪耀出它那耀眼的光芒。
到那时,后知后觉者才恍然大悟:“哦,原来这才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原来中西医结合可以这么好!这么棒!这么强!”
第三节科学中医脏腑学
一、何为科学中医脏腑学
脏腑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正因为有了脏腑理论,才有内联五脏六腑、外络五窍四肢百骸的中医整体理论。所以,中西医结合,或中医现代化,必须从脏腑理论开始,从脏腑理论发端,并以脏腑理论为中心。
但是,传统的中医脏腑学(我们称之为“古典中医脏腑学”)有很多缺陷,使其无法承担以上的重任。而经过浴火重生的科学中医脏腑学能很好地承担起这个重任,完美地完成这个历史使命。
那,什么是“科学中医脏腑学”?所谓“科学中医脏腑学”,是指改正了“古典中医脏腑学”的缺陷和错误,真正找到了实现中医脏腑功能的解剖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形态学结构的全新的现代中医脏腑学,它是中医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和尤其是现代医学的沟通之桥梁和最佳融合点,是现代化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核心和基石。
“科学中医脏腑学”这个之所以称之为“科学”,首先是相对于“古典中医脏腑学”的“古典”来说的,以便与延续使用了2000多年的传统的充满错误和缺陷的中医脏腑学划清时代的不同界线;其次是为了与反科学、复古守旧的中医保守派划清不同立场的界线;再次是为了与提倡中医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而是社会学和文学的异想天开派划清不同观点的界线。
二、科学中医脏腑学的研究方法
脏腑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只有中医脏腑理论,才能承担起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的重任。而古典中医脏腑理论要实现这一重任,必须自身先浴火重生,转化为形态与功能真正相统一的科学中医脏腑学。
但是,古典中医脏腑理论如何才能转化为科学中医脏腑学?或者说,如何找到古典中医脏腑理论功能所对应的形态结构?我们知道,古典中医脏腑理论虽然既有对功能也有对实体结构的论述,但由于当时解剖学和生理学都很原始且充满错误,而中西医汇通派也已证明了古书中所描述的结构不足为凭;但古典中医脏腑理论中五个脏腑的子系统的功能却是真真切切、明明白白的,其中的绝大多数都经过中医千年的临床实践检验。故我们可以以古典中医脏腑理论中五个脏腑的子系统的功能为研究的切入点,寻找在现代医学中与其功能相同或相类似的形态学结构,这个寻找到的形态学结构,可能就是脏腑的子系统的形态学基础。我们将在后面具体的相关章节中予以演示和阐述。这,就是本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