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脚下--- 仇犹古韵(万岁寺)
【与大树为伴的小草】
--- 再游万岁寺未果 ---
阳泉市郊区的林里村有北宋的关王庙,是国内已知最早的关帝庙,稍与之匹敌的是定襄关王庙。但定襄关王庙年代是宋还是金略有争议,因此看来,林里关王庙确实是中国木结构的一棵大树。由于晋国木结构古建筑保存数量极巨,密集度较高,因此,很多的“大树”下难免有“小草”,事实上,这种情况数不胜数。万岁寺就是其中的一株被大树掩盖的小草,没多少人知道它,即便是去过关王庙的人。最近有些发烧友得知了这株小草的存在,不少人都去看了。起初,我也不知道,2011年一月底,去关王庙时偶尔看见了,就顺道进去一游。被这株漂亮的小花朵吸引,后来一直惦记着重游。今年十月底有合适的机会奔了阳泉一趟,想再睹一眼,却未果。
万岁寺,一个四合院小庙,位于林里村北的高坡上,从关王庙“大树”下就能远远看见它,但是你要不留心,可能也就错过了。它也没什么名气,大家都不知道它,资料上也不说。进村问老乡,百分百把你指挥到“大树”去。
寺院座北向南,外观十分古朴庄严,直觉就能告诉你它是个不错的古迹。山门却很普通,和林里村的民居街门一模一样,但山门左右两侧的卷棚顶钟鼓楼会告诉你,这里不是人家,是庙。进入小院里,迎面是一座砖砌小照壁;院中种植花草,很幽静。但是在月台上的小牌坊门后面,一座笨拙无比的大殿,突然让你吃一惊。
晋东这边的习惯是,在山门或正殿前,建一个玲珑小巧的牌坊门,这几次在晋东方向的见闻中,多是这样的实例,比如平定坡头泰山庙、冠山资福寺,藏山祠等等,晋国别的地方不多见这样搞的(偶尔也有一两例)。
这株小草的全部价值就在于这座突兀的,与幽静小院并不相配的大殿。其实这殿并不大,三开间,五椽进深。但是它形制奇特,至少我所见是唯一的--- 左右两侧各一间的殿挟屋和三间正殿搞在了一起,再加上粗硕无比的大石柱,视觉上很冲击。
正殿前檐下插廊,六根巨大的石柱为砂石质,讹角方形,虽然柱身没有任何花哨的装饰,但看上去却不乏精致;柱身侧脚不明显,但角柱生起可观;柱底装同质地的大型宝装莲花石础;柱头以插栱承月梁型阑额;普柏枋细薄。
普柏枋上设11朵四铺作单假枊枓栱,尖锐的长尖状琴面枊,柱头补间各一朵,与石柱同样壮硕;柱头铺作形制相同,补间不同:明间补斜栱一朵,两次间的补间是令栱刻作枊型,枊嘴也尖锐,绝不是明清的“猪嘴”,这种“令栱刻作假枊”的形制我也是第一次见到。
枊这构件,在中国木结构后期所突出的装饰价值,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地理上的晋中区域内,这种假枊和它装配起来的铺作,有着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在晋南和晋东南也是这样的,但不如在晋中这么普遍而突出。
万岁寺大殿原设计为单檐悬山顶,一看就是清代改的硬山顶;其进深五椽,导致屋顶前坡长后坡短而不对称,这种元代以后,被明清殿宇较广泛采用的形制,可以追溯到宋金,比如平遥慈相寺就是现存最早的实例。这种形制其实是为了操作上的便宜,不用高超的技术手段减柱,也能使屋里无柱。实际上就是四椽栿对前剳牵,在前槽内柱的位置装门窗,多出的一椽置成前廊而已。
正殿内的梁架是很普通,因而也很典型的形制:四椽栿上以精致的驼峰和捧节令栱托平梁;平梁上以蜀柱和叉手承脊槫,蜀柱上施丁华抹颏栱和单材襻间。梁栿均为未加斫造的原木,这也是虽不算绝对,却被多数实例证明,多数人公认的元代特征之一。
稍有疑问的是,前槽柱也是与檐柱相同的巨大石柱,但短了一大截。石柱头够不着四椽栿,不得不另加一截讹角方形木柱。是当初就未找到这么长的石柱呢,还是某种原因使得石柱折了,抑或是元代建庙时旧物再用?不得而知。
另外,殿内两山墙上尚残存佛传壁画,但过于蹩脚,几无价值。这样的作品大概只有清末民初画的出来。
其实上次从辽国回程在阳泉转车,我就想着再看看这个小庙,因为它的外檐铺作给我很深的印象。加之七年前用的是小卡片机,照片拍的不好。但是那次犹豫间,最终还是“刷保”心理占了上风--- 我优先选择了平定双塔。因此这次我耽误点时间,也得再去看看它。结果在关王庙门口遇到一做工的大叔,一句无意的闲问,正好是他。尽管他很客气,却脱不开身去给我开门。大家都在埋头干活,他要陪我回村看庙,工头就在旁边盯着,指定不乐意,我也不能为难他。这也算是个有趣的寻访故事吧,但只能将就着看七年前的渣图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