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一个“走街串巷”的建筑师!
01
楔子
近几年,“城市更新”的概念不断出现。中央也不止一次地提到了”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的精细“,全面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对于做“增量"的企业(个人)来说,改造类项目困难是无法想象的。可以归纳为”吃力不讨好,算不过来账“。良子曾经就是一个做开发项目的设计师,误打误撞进入了”存量“改造的领域。从一个”坐办公室“的工程师变成了”走街串巷“的社会实践者!
经过了近3年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想和大家分享下,请同行斧正!
02
生活都是”细碎“的
做房地产开发的同行们都了解,”一张白纸可以画任何最美的画“,因为我们的设计面对的一块空地。
而城市更新(或者微更新),我们面对的是:房子它已经伫立在那里,空间也已经形成了。只是因为时代发展了,原来预设的功能不适应”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所以需要我们去改造升级它。也许你要改造的是一条老街,或者是一个楼道,还有可能是一个天井,这些都是日常有人在使用的,是你熟悉或者不熟悉的生活场景。
我拿众多项目里的一个案例来展开下。最近“店招太统一,黑底白字的风格”被舆论颇多批评。主要原因是缺乏”精细化“设计,也没有以人为本的设计情怀。我们也做了统一店招的项目,效果如下,发光字另有深化。
第一步:当时考虑街道首先要干净,就必须把空调外机要藏在店招里。而空调要散热就最好要有”穿孔率“,所以选择了格栅式样的。(如上图)
第二步:格栅式样在下雨天必然会有雨水飘进店招内部,造成钢架锈蚀的隐患。所以我们又考虑了排水措施,在正面设置了一排泄水孔。(如上图)
第三步:店招内除了空调,还有泛光照明的电线,都是需要定期检修的,如何方便检修又是个问题。所以我们为每个店铺设置了一块可以翻起的店招板。(如上图)
从一个小小的店招设计,就能感受到”生活都是由细节组成的“。而城市更新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都是这么”婆婆妈妈“,如果没有一颗”人本“之心,当然是做不好的!
03
”美不美“也很重要
功能得到了满足,人民群众自然会高兴。但作为城市管理者,除了管理城市功能,还要管理城市形象。
市面上有”面子工程“的说法,我觉得换个角度想,可能更好理解。如果满足了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又有美化形象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试想下,你为什么希望去一些国内外著名的城市看看,因为这些地方有独特的风貌,有不一样的风情。而这些”风情风貌“都是由一栋栋楼、一个个场景组成的。如果这些”情“和”貌“都是千篇一律的,你还有兴趣吗?
作为城市管理者,要有鉴别”美不美"的审美力;而作为设计师,除了要有鉴赏能力,更要有传播美,教育美的能力。现在各地施行的”社区规划师“,”美好场景营造师“都是基于此的考量。
04
公共关系
设计师在城市更新项目中要面对的主体非常多。有来自官方的委办局、街道、居委的领导(业主);有来自民间的居民和商户(终端使用者);还有来自市容、交警、城管等相关职能部门(协管者);更有施工、监理等产业链上下游(共生者)。
如何处理好这方方面面的关系,使项目顺利的落地,各方都能满意,是要考验建筑师智慧的。所以,我引用了”公共关系“这个概念。
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是社会组织、集体或个人必须与其周围的各种内部、外部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
它是一种状态,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都处于某种公共关系状态之中。
它又是一种活动,当一个工商企业或个人有意识地、自觉地采取措施去改善和维持自己的公共关系状态时,就是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
所以,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既是一种工作状态,又同时是在进行”一种建立和维护关系“的活动。
当场景中的居民和商户都认识你,主动和你打招呼,才是你把城市更新工作落到实处了。你也就成了一个彻底的”走街串巷“的建筑师了 ;当城市管理者通过”设计这个工具“使城市更加美好时,才是设计师真正发挥了价值。
在面对各种“疑难杂症”时,我们要遵循以下原则
1.当面对”零和“选择时,我们设计师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自于”换位思考“。
举个例子来说明下:
在我们经历的一个项目中,业主希望商家拆除所有的防盗卷帘,同时通过城市技防手段来保证商家的安全。
但是总有些夜间需要营业的商家会有担忧,药店就是其中的特殊者。它需要24小时营业,晚上要有人值班,买药必须得进门,这样确实有些风险。
所以,一开始药店对拆防盗卷帘是有抗性的,而且总能找到各种规章制度来佐证。
看似矛盾不可调和,其实不尽然。我们只要保证夜间人员的人身安全,又不影响传递药物即可。所以我们后来就想出了类似食堂买菜窗口的做法。结果药店的负责人欣然应允。
2.当设计师面对红线问题(比如违章建筑怎么办,消防安全不满足怎么办),我们是要守住底线的。
再举个案例
我们在老旧小区里碰到的问题。原有的非机动车库没有产证,也没有相关的手续,而且还住着看车人。但是居民确实需要它,如果当成违章一拆了事是最容易的事情,但是矛盾就会激化。
面对着这种历史遗留问题,我们通过将封闭空间打开,将停车功能与景观相结合,以小品的方式来化解矛盾,受到了各方的欢迎。
在居民区做设计工作,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共情”,将心比心,甚至是“儿女之心”。也有很多时候要“绝情”,面对安全问题,绝对不能心慈手软。
其实共情和绝情并不矛盾,都是出于“人本"的需要,让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05
流程再造
旧改项目虽然体量都不大,但因为涉及的主体众多,面对的建筑物情况也比较复杂,所以在做设计工作时,设计师会受到颇多的制约。
新建项目可能只要去几次现场,整个项目就做完了。而改造项目即使跑了几十次现场,问题还是层出不穷。这是城市更新项目的特点决定的。究其原因:
一是因为这些项目没有留档建造时的设计图等基础资料。再加上这么多年来的翻修,搭建,可能和原始建筑已经面目全非了 。
碰到这种情况,勘场就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准确的测绘和检测,保证安全性和可实施性就变得迫在眉睫了 。
目前我们碰到的项目,大多建筑测绘都是物探和测量的同行在做。所以,这块其实还有市场和潜力可以挖掘的。
二是因为建筑物上目前有使用功能的附属设施(灯箱,店招、吊顶等)遮挡了建筑的原始结构。
在设计伊始,无法采集到这些信息。所以设计和施工的一些工作会在很长时间内有所交叉。而招标有赖于设计图纸,当前期图纸有”硬伤"的时候,如何准确的进行工程量招标,也是需要考量的。
“设计、招标、施工、结算”在很大程度上有交叉和依赖。所以从我的经验来说,不可预见的费用在项目立项时就要充分考虑。而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一个项目没有变更,才是不正常的。而控制变更的数量,就需要设计师因地制宜的去设计,让政府投资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是旧改项目大多会有限额设计,工程结算的审计也越来越严格。
对于项目的经济性,多数设计师是无感的。但是作为一个走街串巷的建筑师,一定要学会算账。在有限的财力可以支撑的情况下,让社区变得更好,居民更有获得感。
设计师其实可以通过对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学习、应用,达到“加靓不加价”的目标。
06
”设计“创造价值
在以往的设计中,独立建筑师在项目中的话语权(权重)非常有限,而到了城市更新项目中,设计能发挥的作用被突然提升。很多项目都会打上设计师的“个人烙印”。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如何发挥好设计的作用,创造价值,是每个在这领域“耕耘”的建筑师,集体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要坚持”整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秉承“成片区、整街区、大社区”的设计理念,从而激发城市活力。
我们可以通过“场景营造”的手法树立街区形象,对店铺门头、立面广告位、室外区域统一规划,从而达到挖掘价值,激活整个街区的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对“材质”、“色彩” 、“视线”等的规划,合理运用,达到“场所精神” 的营造目标。
我们可以。。。
我们穿街走巷,
我们深入城市的毛细血管,
也许
建筑师本应该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