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大妈被假靳东诈骗背后:智能手机普及了,那些农村的老人也走进了“信息茧房”

▲这是阿呆爸的第234篇原创
文 | 阿呆爸

1

六旬大妈被假靳东诈骗的事上了热搜。
大致就是:一个六旬的大妈,在抖音上刷到明星靳东。
两人又是加关注、语音聊天、据说靳东还公开示爱,向全中国宣布喜欢她,并要给她五六十万买了一套房子。
这个靳东当然是假的。
稍具常识即会明白,一个娱乐圈的大明星每天那么忙,凭什么喜欢你一个没财没色的六旬大妈?
但这个大妈不相信这是假的。面对记者、家人的反复劝说,她始终坚信那个骗子就是真靳东。
2
我看到这个事,第一反应是荒诞。
不敢相信,这么假的事,也会有人相信。
再一想,实在有点笑不出来了。
已经有人说了,这个大妈之所以上当受骗,还是因为情感匮乏。
“追星疯狂只是表象,背后反映的是平台监管不利,以及中老年人感情生活的匮乏。”
生活里很常见一种情况:
一个人在现实里得不到爱,在虚拟的空间里一旦有人示好,很容易就沦陷了。
一个人越是钱包空空,越是爱关注那些教你发大财高投资的P2P。
在喜剧的外壳下,往往藏着悲剧的内核。
这个事不但不好笑,想起来还要哭。
本质上,这个六旬大妈和我们年轻人被理财骗,被PUA,被保健品骗,并没有什么根本区别。
3
上面的这种观点,我都很同意。
对于“六旬大妈被假靳东诈骗”,我还有另一个感触:信息茧房
这个词这两年流行很广,今年还成了江苏高考作文的主题。
对它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你喜欢什么,手机上的那些APP就会向你推送什么。
一边,你喜欢足球视频,手机就会不停的向你推荐足球视频。
另一边,你看到的推送的足球视频越多,你就更加喜欢。
你以为你在自由的操控手机,其实只不过是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蚕茧里。
如此循环反复,接受到的信息都是同质的,你和手机都在互相强化对方。你的思维也在走向越来越狭隘、片面之路。
最难过的是,你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茧房”中,你可能还以为自己学了很多知识、信息,在一天天进步呢。
4
回到“六旬大妈被假靳东诈骗”,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呢?
很可能是这样:
有一天,大妈刚刚学会了上抖音,系统根据她的年龄、性别,推送了几个明星视频。
大妈看到了靳东,观看时长多了一两秒,点了小红心,表示喜欢。
在算法的指引下,抖音系统判断大妈喜欢靳东,于是又继续推送了两三条靳东视频。
然后大妈继续观看,系统继续推荐。大妈越看越喜欢,系统推荐也越来越多。
就在这个推荐过程中的一次,那些假冒靳东的骗子出现了。
他们用话术,死死地吃准了这个六旬大妈。想你所想,爱你所爱。
天长日久,大妈沉迷其中,根本不知道,也不相信,也不愿意走出这个“茧”。
5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便捷了生活,也祸害了很多人。
青少年和老人就是重灾区。
这两大群体,一个是因为年龄小,心智还在成长,对世界充满好奇、信任,容易上当受骗,狂热追星。
老人群体呢?
则是往往因为时代的原因,文化程度偏低,青壮年年里又忙碌于生活奔波,对新生事物接触很少,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主要是报纸、电视这类受到高度管控的渠道。
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了,智能手机上数不清的新闻资讯APP、社交平台、短视频、游戏,洪水猛兽一样袭来。
别说是老年人了,就是我们二三十岁的青壮年,有几个能经受得住?生活在农村的老人,是重灾区里的重灾区。
你的兴趣、偏好,那些骚动的隐秘欲望,手机统统能满足你。
夸张一点说,你的手机可能比同床共枕了三十年的老婆还要懂你。

有一个经典实验。在笼子里关一只小白鼠,然后在它的面前放一个机关,只要小白鼠点了一下,它的大脑就会产生愉悦、高潮的感觉。
最后会怎样呢?这个小白鼠会一直点,点到爽死为止。
某种意义上,我们中的许多人也是那种小白鼠。
现在大行其道的抖音、快手,以及所有以算法为主导的新闻资讯APP,就是那个让你感到高潮的机关。
6
“六旬大妈被假靳东诈骗”是极端案例,但绝对不是罕见案例。
今年国庆节,回农村老家时我就发现了:
在没有手机之前,老人们最喜欢聚在一起吹牛皮、搓麻将。现在则几乎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都改成躺着沙发上刷小视频,看赘婿爆文了。
这些老年人,都特别相信手机视频、爆文里说的话,推销的商品。有一天我在小区的广场里,问过七八个老头,其中至少有四五个人都网购过。
他们网购的产品都是什么呢?
599块钱一双的健步鞋,据说功用是穿了走路不生病。
先说免费,但最后打来电话,填完表,交了两千块领的“苹果牌”手机。
只卖199块一箱,品质和飞天茅台一模一样,专门回馈老大爷这样忠诚老客户的酒。
放肆一点说,如果有一天我得知老家有老人因为玩手机,而搞起了黄昏恋,卖房私奔了,我一点也不会吃惊。
7
我不是在反对给父母用智能手机。
事实上,恰恰相反,我一直提倡给父母买个好点的智能手机用。
因为说实话,农村里的娱乐生活实在太匮乏了,买个智能手机,玩玩消消乐,刷刷小视频,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但现实是,和智能手机一道而来的,就是手机上有大量针对老年人的骗局。
每一次出现一些老年人投资上当受骗之类的案例,谴责骗子,呼吁平台加强监管,加大打击力度,都是题中之义。
对我们子女来说,防范的最好办法,还是多用点心,多和父母交流。
父母感情不空虚了,觉得子女懂了他的心,向外人找情感寄托也就少了。
8
当然,我个人建议最好是能够定下一条硬杠杠:
玩手机可以,但手机上的红包绝对不要领。如果要在手机上买东西,接到任何中奖的电话了,都必须和子女打招呼。
今年回家,我父亲要求我给他开通支付宝,我就明确拒绝了。
因为我发现他的手机里装了至少五六个“XX清理大师”“XX金融”之类的垃圾软件,很可能就是刷一些小视频时,被诱惑点了一些所谓领红包、免费治疗的广告。
务实一点的建议是:每一次回家了,非常有必要拿出爸妈的手机翻一翻,看看他有没有安装一些莫名其妙的APP,绑定了银行卡。
如果有,那千万要小心了,很有必要和父母耐心的聊一聊,其中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否则,等到上了当,被套路了感情,那经济损失是小事,一家闹的鸡飞狗跳就是大事了。
今日互动
你有亲人上过手机里推销的那些保健品、酒水、理财的骗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