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理学:何云昌取下肋骨给女友戴,是艺术还是疯魔?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何云昌行为艺术的“牵引力”
行为艺术家何云昌,取下自己的肋骨做成项圈,分别给母亲、女同事、女友戴在身上。这样的行为艺术被大众质疑:到底是艺术?还是疯魔?
当我们把此事的实际内容扩充后,就会对何云昌的行为有更多方面更多维度的了解。
人们发现:何云昌本次行为艺术,与其过往的行为艺术并无二致,都是凭借“创造力”本身,来表达人与世界,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且取下肋骨过程本身,严格遵循了医学要求,并未对其本人造成直接伤害。
但众多网络标题,却倾向于将这一合乎行为艺术创作规则的事件,表达为情绪倾泻,如:疯魔、无下限的疯子行径。
其实,这是人们对此行为的质疑和质问:“你这样的行为到底有什么艺术价值?有什么意义和启发性?这几乎就是疯子才会做的事情!无下限!”
而至此,何云昌本次行为艺术的目的,圆满达到了。因为观众围观之后,产生了极度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批评等诸多反应。
而这些反应,充分体现出了人们各自的价值观、身份和认知能力。正是艺术的这种牵引力,在不知不觉之间,使人脱离了原有的存在状态,凭空撞向一种陌生。这种陌生化体验又使人瞬间察觉到:原来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群体的我们,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着巨大的差别。

身份限定之下的认知表达

众多网友对这件事情的表达,是这样的:“艺术界狠人!割下自己肋骨给女朋友戴,被专家痛批:无下限的疯子。”
不同场域空间的人群,思维认知也完全不同。
我们不能说普通人的理解和感受是错的,也无意对何云昌取下自己的肋骨做成项链送给女人佩戴“这件事”本身做任何评价。因为一旦评价,就要站在第三方甚至是第四方的角度去公平、公正地观察这件事情。

而一旦站在客观角度来围观公众对何云昌行为艺术的态度和反应,我们就会发现一些奇妙的现象,以及被快餐文化忽略掉的很多细节:
1.人所在的空间场域不同 思维意识认知就完全迥异
2.快餐式信息= 截取不完整信息 = 无法探寻到事实 = 浪费自身时间和精力
3.一个人的注意力在哪里 = 辨别能力和成就就在哪里
4.行为心理学揭示人的行为,充分反应个体特质
5.身份和环境决定或影响人的认知能力
画家、艺术家、诗人、评价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明星、冠军、网红、作家、导演、教授、教师、警察、医生、消防员、服务员、工程师、飞行员、程序员、商人、司机、科学家、宇航员、罪犯、狱卒……
以上种种,皆为职业和身份,每种身份的背后都意味着行业规则和相关信息。正是这些规则让人们拥有自己的身份,同时也限制住了人们的认知能力。
而所有人的身份,最终皆可被归纳为一种称谓,即:“普通人”、“公民”或“社会成员”。
显然,背负着身份的普通人,去看其他领域行业内的现象,由于缺乏前后连贯的认知,理所当然需要跨越一些障碍。
身为普通人的狭隘与必然
汉语中的普通人,意指一般的人,既无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富裕生活,也没有统治阶级的权势,只有单一的职业身份如工人,农民,普通市民,一般技术人员,普通教师,医护人员,普通军人,媒体从业者等。
我们被不同的社会形态所容纳,我们理所当然的出生和生活在这种形态之中。
无人会质问与怀疑,我们天生如此?还是根本就只是处于某个社会历史阶段和进程之下?现在的社会身份与人生际遇是理所当然的命运?还是仅仅凑巧是一种时间上的巧合?抑或短短一生其实只是在执行一连串代码指令?
如果偶尔闪现过这些问题,尽管没有答案,也可能是个体对生存现状的一丝反省。
很多事情本身其实并不复杂,但人们碍于眼前种种,总是做出过于狭隘的理解。其实,只要从更为宽广、辽远、更多层级维度来看待问题,人们将更容易窥见事件本质,以及围绕在事件周围的人的种种反应,究竟处于何种层面。

身份与环境刺激 行为即个体本性

如前所说,当前社会对于个体身份的界定,是不清晰而含混的。
那么,被这些身份以及框架包括进来的人,其本身丰富多变的人性能够得到彰显和体现吗?显然不能和没有。伟大、光荣、正确,这些高达辉煌的局面,跟普通人、三教九流、市井引车卖浆之流、4%以外人群基本毫无关联。终其一生,普通人都可能无法抵达“伟光正”。
能在现有框架之下把自己的日常生活整理清楚,过得富足安稳,就已是此人此世极大的成功和成就了。而要做到伟大、光荣、正确,是何等困难!

所以,从以上角度而言,“劳动群众、人民群众”群体,不大会对超出自身凡俗生活之外的人、事,有恰当而又充满理性的理解和认知。
对于严重超出普通人日常生活范畴内的事件,譬如行为艺术这种事件,由于自身身份和环境限制,又由于对艺术创作规则的陌生,自然会导致公众对其人其事的不理解甚至抵触。
正所谓圈子不同,难以相容。好比“对牛弹琴”,例如“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又或者穆斯林严格遵循《古兰经》的教诲不食猪肉,认为“猪,吃不择食,卧不择埠,目不观天,行如病夫。其性淫,其肉寒,其形象至丑陋,一切动物莫劣于此,人若食之恐染其性”。
世界其他各族人却大快朵颐而无所谓,诸如此类的如天堑一般巨大的认知差距。
显然,普通人原本就应该在自己所能理解的范围内,去生活和理解这个世界。无奈随着互联网的发达,信息传播的方便与快捷,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都幻化成为眼前的信息图像不断呈现在人们面前,并不断改变着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信息化溶解了普通人的身份边界和眼界,也打开并拓宽了普通人原来的认知领域,近乎于见到更多幻象,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更为丰富和多样化。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信息促使人进化的一种表现。
因此,人的行为以及人见到行为之后的反应、所思、所感,无一不是自身存在状态和层级的一种反映。
而现代史上行为心理学之所以应运而生,就在于人们在研究中逐步发现:外部环境刺激,会对人本身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使人进化出自己原本以为不存在的,自己也并不了解的,崭新的样子。而更为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就代表了这个人的本质。
行为艺术与行为心理学
行为心理学认为,人类更大范围的行为类型,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过程而获得的。
所谓操作性条件作用,又被叫工具性条件作用。其关键是有机体(动物或人)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这一行为反应会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也就是说发生了一个由有机体引起的“事件”。这个事件对有机体可能是积极的有价值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无价值的。
通过这一动态刺激过程,有机体就“知道”了行为与后效的关系,就能根据行为后效来调节自身行为。而既然人的行为由行为的后效来塑造的,那么,如果有意识地设置特定环境条件,使特定的行为产生特定的后效,就完全可以人为地控制、塑造行为。
而行为艺术,则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个人或群体行为构成的一门艺术。行为艺术本身必须包含4项基本元素(除此之外不受任何其他限制):时间、地点、行为艺术者的身体,以及与观众的交流。

何云昌的行为艺术,在艺术界看来是完全符合创作标准和实践要求的。哪怕是去医院取下肋骨这一过程,都有随行记者跟拍记录。
而这正是这一行为艺术诞生的核心环节。
对于外行或不理解艺术范畴,不具备艺术思维框架的普通人来说,这些行为不能吃喝玩乐,对自己的生活似乎也没有任何实质性启发和收效,所以是完全无用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但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何云昌是可以理解的。
在行为艺术家们看来,“围观者”本身的反应、心态、意见等一系列反馈本身,也构成了艺术,是行为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个体受到刺激之后的反应,往往会诱发和彰显人的存在状态。即:当刺激发生时,你是谁,你就会作出符合自身水准的动态反应。
一如不在艺术范畴内的普通人,看不懂何云昌的行为艺术、不太懂朱耷画中的鱼为何总是翻白眼、不明白倪瓒文人画中为什么从来都没有人一样。
一如牛听不懂人弹奏的琴声,照旧吃自己的草一样。
这些差距差异并不代表普通人庸俗是下里巴人,也不表示艺术家就比普通人幽远高深,而只可能是精神意识不在同一时空范畴内,生活环境和细节体验不在同一领域内,所造成的不交互无共振而已。
也正因为如此,能够击穿所有人心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才显得格外可贵和值得尊敬。
因为他们以一己之力,洞穿和联通了人类共同的悲欢,使原本生活在不同时空中的人们产生了情感和意识上的共鸣共振。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汤靡达、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Wolf, J. R., & Arkes, H. R. (2016). The power of touch.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3(6), 476–48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