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鲜血染成的霸业,楚庄王的称霸之路

楚庄王自从浪子回头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自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楚国先后发兵讨伐庸、宋、陈、郑等国,并取得了全胜的优异成绩。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一路高歌,直接将军队开到洛水边上,而此时楚国最大的对手晋国由于晋灵公被杀,国内正动乱不堪,无暇顾及,所以楚国更加的肆无忌惮,声称要在洛水边搞军事演习。这一举动让周天子无比惊恐,立刻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庄王此时正意气风发,志得意满,便向王孙满问起了九鼎的大小轻重。九鼎传说是夏禹所铸,使用的材料来自华夏九州,所以九鼎也象征着九州,夏、商、周皆奉之为国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楚庄王此时问起九鼎的情况,其中意思不言而喻。

王孙满自然知道楚庄王问鼎的含义,但一直侍奉周天子左右,又饱受周礼的熏陶,王孙满在此时也下定决心必须要捍卫周王室的尊严,即便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于是王孙满义正言辞的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天子定鼎中原,权力天赐,天命未改,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听后一言未发,收兵回国。

楚庄王心里自然知道“在德不在鼎”就是废话,现在自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等到兵强马壮之时,霸业必成。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兵讨伐投靠晋国的郑国,攻下郑都,郑襄公光着膀子,牵着羊,递交了投降书。而后楚军后退三十里,就是为了等待来救援的晋军。
晋军这边行军至黄河北岸时听闻郑国已经投降并和楚国结盟的消息时,晋军内部意见出现分歧,一方认为郑围已解,应当领兵回国,另一方认为大敌当前不应怯战,说完便率其部属擅自渡过黄河,其他人见反对无效只得率军渡河与其会合。
楚庄王见晋军渡河南下,气势磅礴,再加上之前几次与晋军交手从未尝到甜头,心里有点打鼓;手下的伍参便向楚庄王进言道:“晋国此次统帅上任不久,肯定难以集权,而且他的副手刚愎自负,此次晋军的军队调动一定会出乱子。况且晋军的统帅只是臣子,而我们的统帅确实国君,大敌当前,国君逃避臣子,实乃奇耻大辱。”楚庄王的小心思被一语戳破,也下定决心与之一战。于是楚军主力倾巢而出,战车驰骋,军士狂奔,突袭晋军;此时的晋军毫无防备,除上军将士在敖山设伏应敌,营地里的晋军立刻溃不成军,被迫强渡黄河逃生。楚庄王下令停止追击,楚军进驻于邲,邲之战的结果也以楚国大胜而告终。楚庄王没有乘胜追击,带领将士饮马黄河;在黄河边上祭祀了河伯,修建了先君的宗庙,报告了战争的胜利,然后便班师回朝。
邲之战晋国的惨败,宣告着晋国失去了长达数十年的霸主地位,而经过邲之战,郑楚结盟。在公元前595年,楚庄王又出师围宋,宋国坚守城池,拒不出战,而楚国便在宋国的郊野修盖房屋,开垦荒地,跟宋国杠上了,你不投降,我们就不走。最终,宋都在被围困九个月后,向楚国投降。至此,鲁、宋、郑、陈等国皆依附楚国,楚国霸业已成。

END

点击蓝字关注我哦

关注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