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古庙清源寺
青灯古庙清源寺
“先有青兰若,后有五台山”,这是2017年回家乡拍照时,从一座寺庙主持口中听到的,“青”指”清源寺”,“兰若”指“兰若寺”。当时,一种好奇感油然而生,不由得想去挖掘探讨。几经打听,几经周折,用了一下午的时间我终于找到了大山深处的“清源寺”。
从庙宇中简介看到的清源寺,位于古北台北侧山腰,南距古北台8公里,东距冬凌沟2公里,北距兰若寺3公里。元建,属北台外九寺之一。这里“群山环抱,山气日佳,禅者栖也”(《清凉山志》)。院中原有一股清泉,故名清源寺,1955年重建寺院时,泉周加高,泉变成井,井深6米,水深2米,被老百姓称作“神泉”。现在寺院的建筑并非古建,首先看到院内那口井,旁边有几个工人正在修建奶奶庙。寺院的师父看到我们的到来赶紧迎接,热情接待。由于清源寺地处偏僻山区,交通不便,香客很少,屡次荒废。
师父说最早的寺庙被日本人放火全部烧毁,好好的一座寺庙片瓦不留,可见当年战争的残酷,日本人毁了我们多少财产,师父说当时清源寺可以说是繁峙的第一座寺庙。现在的师父守护寺院12年,为了建寺庙,欠下工人工资,60多岁的人出去打了两年工回来还债,想慢慢把寺院重新建起来,就得一点一点积攒资金。现在路通了,交通稍微方便些,材料和剩余资金万安寺会帮一些,师父真是不容易。师父一边给我们介绍,一边带我们看了原来寺院遗址。
临别时天已模糊,进师父屋里讨口神泉水喝。屋里一片漆黑,传统的灶火里烧着柴火,锅里的土豆片冒着热气。师父说去找下手电,我问为何不开灯啊,师父说这里一直就没电。我不由得愣住了,这么多年,山上居然没电。也是,交通不便,香客稀少,外边人们可以说都不晓得山里这座寺庙,条件哪能不简陋啊。返回途中,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和心酸油然而生。古庙青灯,默默无闻,真正的修行人。我一定会再次踏进这片净土,相信清源寺的香客会越来越多,相信清源寺的香火会越来越旺。
同年八月十五前夕,我和父母说起,母亲执意想去看看,由弟弟开车拉我们去。车刚上一个弯道,由于下雨砂石滑到路上,车子一直打滑上不去,加上母亲腿脚不方便,没办法只能返回。母亲带着遗憾说,要是腿不疼,咱走上去多好。我回答她说,明年路好走时一定带你去。可眼见到了冬天,车还是根本上不了山。
第二年端午节,回去看望父母,提到清源寺,母亲说还想去看看。我出去买了些菜,母亲带了刚出锅的粽子,我便带她前往。上山的路好走了很多,山上多了一群羊,一群牛,远远看见师父和两个人在院里闲谈,在师父住的房间门前多了一块太阳板。师父看见有人来,起身迎接,我开玩笑问师父可否还认识我,师父看着我说有点眼熟,我说明情况后,师父想起了去年我来照过相。推开去年在建的大殿,已彩绘完好。询问师父现在有人来吗?师父说今年断断续续一直有人来,给送吃的,给打扫卫生,现在晚上有了太阳能灯,还有放羊的和我做伴。师父执意留我们吃饭,说你们也吃吃斋饭,喝喝神泉的水,我做的不干净,你们自己来做。呵呵,师父的好意不好意思推托,我一口承应说我来做。放羊师父帮忙从井里打水,由于没有电,师父抱一堆柴回来,我开始和面压面,把带来的菜洗干净,给大伙做了一顿“隔锅面”。师父把凳子让给我们坐,自己却端碗饭一屁股坐在院子里去吃,此刻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母亲说这顿饭还真的是特别好吃。饭后,告别师父下山,并告诉师父我还会再来。师父说清源寺随时欢迎你们。
2019年,父亲生日,午饭后忽然又想去清源寺看看,随即带了些菜和水果准备上山。这次把父亲、母亲和姑姑全带上了。山路好走了许多,一路秋色迷人,寺院显得格外寂静。由于临近国庆节,山上天气已开始转凉,但风景不错。下车后大家都连忙穿褂子,这次多了门口一道木头栅栏,院内有一位居士在帮忙打扫卫生。师父迎出来和父母交谈,说你们以后上午来,吃顿饭。师父说今年来的人不少,我进去看看,还真有吃的喝的。师父说天气冷了,放羊的都下山了。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也该离开了。父亲说是个好地方,应该常来看看。是啊,三年了,我经常惦记着这座“美丽的大山”。
今年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时间去。冬天我一定会再去看看这座大山里的”青灯古庙”。
作者简介
文字编辑:杨荣 图文编辑:侯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