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羽|我读齐白石

我读齐白石

(文选)

韩羽

––

稻束小鸡

齐白石无年款133x33.5cm轴 纸本设色北京画院

“半”字,大有文章

你看,“一城山色半城湖”,“半”字在这儿忽然大了起来;“半亩方塘一鉴开”,“半”字在这儿又忽然小了起来。你再看,“云髻半偏新睡觉”,云髻仅只“半”偏,竟将那娇柔慵懒、睡眼惺忪的样儿活现了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遮住了这儿,露出了那儿,依违之间,羞涩之状,逗人想象,足够咀嚼半天的了。元代散曲家,一眼瞅中了这个“半”字,作为曲牌,名“一半儿”。关汉卿对“一半儿”就颇感兴趣,且读其曲:“多情多绪小冤家,迤逗得人来憔悴煞,说来的话先瞒过咱。怎知他,一半儿真实一半儿假。”一个“半”字,竟将那痴情人的痴劲儿忽敛忽纵摇曳生姿起来。王维诗“山色有无中”,字里行间不见“半”字,实是仍在“半”上做文章。又“有”又“无”,不亦各占一半乎!于是山色空蒙也,天地浩渺也,兴人感慨也。白石老人也曾就“半”字作画,《稻束小鸡》(见附图)一画中就有个半拉身子的小鸡。且莫小瞧这小鸡,虽然画上已有了八九只小鸡,唯它才是这画的“画眼”(诗有“诗眼”,画也当有“画眼”)。因为恰是它的那半拉身子(另半拉身子被稻束遮住了)给了人们暗示——稻束后面可能还有小鸡。不仅使人们看到了稻束的前面,又使人们想到了稻束的后面,使画面的有限空间扩展成了画面的无限空间。

柳牛图

齐白石摘自《齐白石画选》,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0年5月第一版

“背”上着笔

《随园诗话》有诗云:“倚床爱就肱边枕,揽镜贪看背后山。”背后有何新奇处?卞之琳有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位《随园诗话》里的诗人则是:“我正在看山景,同时也看正在看山景的我。”《随园诗话》又有《题背美人图》:“美人背倚玉阑干,惆怅花容一见难。几度唤她她不转,痴心欲掉画图看。”画家趣人也,不画美人面孔,只画后背,果然吊人胃口,逗得诗人“痴心欲掉画图看”。戏曲《活捉三郎》,阎婆惜也来了同样的一手。一出场,脸冲后,背向前,倒退了出来。可这个美人的后背却黑白转色,大异其趣,鬼气森森,瘆煞人也。为文也有赖于兹,朱自清写父亲,就是着笔于后背:“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已是经典名篇,连标题都直书之为“背影”。洋人也看出了“背”的丰富内涵的包孕性。德国女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中的被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绕膝牵扯的母亲,就只是一个后背。这颤抖着的背影令人感同身受,同声一哭。区区一后背,使人笑,使人哀,使人痴,使人惧,使人血脉偾张,不能自已。齐白石也曾偶尔于背上着笔,不是人的背,是牛背。更确切地说,不是牛背,是牛屁股(反正是牛的后面)。之所以画牛屁股,实则是为的画牛尾巴。且细看这牛尾巴,呈S 状,似乎是轻轻地愉快地在拂动着。正是这拂动,可想见出牛的悠闲。如牛会作诗,当曰:“伫立柳荫下,悠然对春风。”“夫风,起于青萍之末”,画中的田园诗意,其起于牛尾巴之梢乎。

白菜

齐白石无年款137x33.5cm轴 纸本设色北京画院

非临摹所能到也

一块石头,两棵白菜,几株庄稼秆儿,经画笔一摆弄,竟有“颊上添毫”之妙。比如我,瞅着瞅着,直想一步跨入画中坐到那石头上,作《红楼梦》中贾政之状,笑曰:“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所以有此魅力,是由于画中疏朗恬淡的意境,而且是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再说直白些,就是诗意。白菜、庄稼秆儿也有了诗意,不亦趣乎。趣从何来,只能问齐翁了。齐翁另一画中曾有一跋:“借山吟馆主者齐白石,居百梅祠屋时,墙角种粟,当作花看。”既能将粟当作花,又何尝不可拿白菜玩其趣,甚而借“春雨梨花”流其泪。“春雨梨花”见《白石诗草自叙》:“己未,吾年将六十矣,乘清乡军之隙,仍遁京华。临行时之愁苦,家人外,为予垂泪者,尚有春雨梨花。”中情所激,脱口而出,白傅也当必为之击节。这画上也有一跋:“老萍近年画法,胸中去尽前人科臼,余于家山虽私淑有人,非临摹不(似应为'所’)能到也。”看来他对这画颇为得意,谓为“非临摹所能到也”。可是“非临摹所能到也”的得意之笔指的是什么,他没说。我试揣测其意,八成是指庄稼气、菜根气、书卷气三者浑融一体,大俗而又大雅的境界。此境界,“非临摹所能到也”。

群雏图

齐白石无年款137x33.5cm托片 纸本墨笔北京画院

似与不似”絮语

读《齐白石研究》,见有一段文字,抄录如下:“'似与不似之间’者,本来是董其昌的话头,所谓'太似不得,不似亦不得’,要处于'似与不似之间’是也。而后,恽寿平接过这个话茬,所谓'其似则近俗,不似则离形’是也。但集大成的,还是王文治。王文治在观赏了董其昌的临古帖后题道:'其似与不似之间,乃是一大入处。似者,践其形也;不似者,副其神也。形与神在若接若不接之间,而真消息出焉。’”我听到“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句话,是在20世纪50年代。有的说是齐白石说的,有的说齐白石之前也有人说过类似的话,秋风过耳,未深推求。董其昌除了“似与不似之间”的话头,还有“生与熟”。所谓“画与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不熟。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画须熟外熟”像绕口令,难得其要领。郑板桥将“生与熟”讲得就辩证了些,“画到生时是熟时”,谓为生和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往相反方向转化。较之董其昌,后来居上。俄国的施克洛夫斯基也看到了“生”是个好字眼,说“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只是“陌生”行吗?人们看得懂吗?不如再加个“熟”字,“又生又熟”,既新奇而又亲切。朱光潜将“似与不似”改换成了“不离不即”,谓诗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保持“不离”,是为了有真实感;保持“不即”,是为了有新奇感。以上摘引,应说是“语录”。既为“语录”,要言不烦,然而只言片语,难免词意含混。“似与不似”可作“像与不像”解,可作“形与神”解,可作“意象”解,可作“熟与生”解,也可作“不离不即”解,量身裁衣,视其语境而定。要之,是“之间”的“间”。这个“间”是恰到好处,“过犹不及”,既不“过”,也不“不及”,做到这一步,真真要看艺术修养功夫了。“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就字面上看,似是绘画之法,远非如此,实是已关联到作品与欣赏、作者与读者两相互动的更深层面,由“技”而“道”了。已是老生常谈,一件艺术作品的完成,是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合作。作者的作品,只是完成了创造的一半,另一半则依赖于读者的再创造。打个比喻,作者的作品只是个“场地”,给读者的想象力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而读者则以自己生活经验的联想与作品的暗示相互动,两相默契,如珠之旋转于盘而不出于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既是欣赏活动过程,也是艺术作品的完成过程。明乎此,也就明白了“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间”,也就是读者的想象力驰骋的活动空间。是、似同音,但“是”不如“似”对人们更有吸引力。“是雨亦无奇,如雨乃可乐”,真物儿引不起人们关注,不是那物儿又似那物儿的物儿才能引起人们的好奇。更有意思的是,清人张潮的话:“情必近于痴而始真。”“近于”也就是“似”,不能真痴,也不能不痴,而是似痴,情乃见真。你看这“似”字来劲不来劲?《艺概》:“东坡《水龙吟》起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不离不即,疑似之际,而真消息出焉。齐白石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就是“似”,而不是“是”,这话虽不是他首创,但自古迄今明此理的画家多矣,而能以天才的多样的绘画典范验证之发扬之者,首推齐白石。

雏鸡小鱼

齐白石 1926年 142x41.5cm轴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

“误读”之趣

白石老人笔下的小生物往往像孩子,比如《小鸡小鱼》里的小鱼儿,欢快得活蹦乱跳,甚至有点儿做作了。道是为何?原来是为了向河岸上的小鸡表示“其奈鱼何”,用孩子话说:“我不怕你!”小鸡不会浮水,可望而不可即。小鱼怕从何来?且看这些小鸡,毛茸茸,瞪着小眼的惊诧样儿,像极了啥都不懂啥都好奇的小孩儿,似乎听到了它们的叽叽声。“这是什么?”“这是虫虫。”“虫虫不是在草里的么,为什么在水里?”“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其实小鸡是好奇,是小鱼误会了。可又正是由于这误会才有了戏剧性,逗得我看了小鸡看小鱼,看了小鱼看小鸡,看了笑,笑了看。

这应说是“误读”,其实白石老人作画的原意并非如此。且看跋语:“草野之狸,云天之鹅,水边雏鸡,其奈鱼何。”是替小鱼出一口气的。同时又似乎还有一声叹息,是白石老人的:乱兵、土匪,抢粮绑票,老百姓东藏西躲、颠沛流离,乱世人不如太平犬,更不如这河中小鱼也。很明显,是借小鱼这“酒杯”,以浇自己心中之块垒,哀人复自哀之。而我又看又笑,当乐子了。阴错阳差,不吊诡乎,写以志之。

砖纹若鸟稿

齐白石无年款29x21cm托片北京画院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提到齐白石,就会想到“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人人云云我亦云,数十年,仍无异于终身面墙。

“似”容易明白,就是说画得和实物一模一样。“不似”也容易明白,就是说画得和实物不一模一样。可是又说了,画得太像了不行,画得太不像了也不行。画得太不像了也不行,容易明白;画得太像了也不行,就令人一头雾水,不容易明白了。白石老人说完这话,似乎再也没有阐述过,到底什么意思,仍似雾里看花。恰好有他一幅画稿,试窥蛛丝马迹。

这画稿上是个鸟儿,是从砖地上的白浆痕迹仿照着描摹下来的。有跋语:“己未六月十八日,与门人张伯任在北京法源寺羯摩寮闲话,忽见地上砖纹有磨石印之石浆,其色白,正似此鸟,余以此纸就地上画存其草,真有天然之趣。”以此鸟和“似与不似”对对号,若说“似”,的确是鸟。若问是什么鸟?是鸡、是鸭、是鹰、是鹊,不大好分辨,又什么都“不似”了。这就是“似与不似”。恰是这似鸟又不知是何鸟的鸟,最易于令人联想起“人”的某种身姿神态,或者说“人”的有趣的神态。白石老人在这鸟身上写了“真有天然之趣”,然而“趣”亦多矣:雅趣、野趣、拙趣、妙趣、乐趣、恶趣、童稚趣、质朴趣……只不知白石老人所说的“天然之趣”是何趣,有一点可以肯定,是他所熟悉所喜爱的“趣”。

或谓,画画儿,看画儿,何得如此啰嗦。答曰,人之与人与物与事总有好、恶之分,亲、疏之别,人的眼睛也就成为本能,总希望从对象中看到自己之所喜好所熟悉所向往的东西,或者说就是“发现自己”。观人观物如是,艺术欣赏活动尤如是,艺术欣赏者最惬意于从欣赏对象中发现自己所熟悉所喜爱所向往的东西,不如此不足以愉悦。而艺术创造者也竭尽所能将自己所熟悉所喜爱所向往的东西融入艺术作品之中,唯如此方得尽情尽兴。这是出之人的本能,饥则必食,渴则必饮,不得不然也。如谓这“似与不似”的鸟儿是白石老人就砖地上“画存其草”,不如说这只鸟的影儿早就储存于他胸中了。偶尔相遇,撞出火花,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初见林黛玉,“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送学图(人物册页之一)

齐白石约1930年33x27cm册页 纸本水墨设色北京荣宝斋

无趣之趣

瞧这《送学图》,一个是哄着逼着,一个是哭鼻抹泪。

上学好不好,看法大不同,刘备的把兄弟——红的红,黑的黑。

白石老人冷眼相觑,可这事儿一到了画上,就令人忍俊不禁了。比如我看这画儿,画上明明是两个人,看着看着成了一个人了。试想,谁没有打从孩子过过,谁又不是孩子的爹。画上孩子的爹当年不也和这孩子一样哭鼻抹泪,画上的孩子再过多年不也和画上的爹一样哄着逼着孩子上学。这哪是画儿,是镜子,让人们从中照见了自己,自己笑自己。

尤其好笑的是那孩子的两只手,一只手搂着稀罕物儿——书本,一只手擦眼抹泪,八成是他还没弄明白正是那书本是他的灾星哩。

白石老人的画笔总是既直白又含蓄,其实直白必须杂以含蓄,含蓄也必须杂以直白。因为没有直白的含蓄,令人费解;没有含蓄的直白,枯燥无味。换句话说,既一目了然,又玩味不尽。白石老人作画取材,多是生活琐事,最是普通平常,可他总能于平常中见出不平常,有如白居易的诗,“用常得奇”。

搔背图

齐白石1926年89x47cm纸本设色北京画院

读《搔背图》

捉鬼者与小鬼,本势如水火,忽而亲密无间了。究其缘由,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说不大,小事一桩,背上瘙痒了。说不小,是苏东坡的话,忍痛易,忍痒难。

于是“哥俩好”了,看那钟馗陶陶然之状,想是搔到了痒处。却又未必尽然,絮絮叨叨,哼哼唧唧:“不在下偏搔下,不在上偏搔上。”

《搔背图》痒在钟馗的背上,搔在世人的心上,弄得世人始而笑,继而思,复而慨。真真个“张三吃了李四饱,撑得王五沿街跑”,钟馗小鬼,何其神哉!儿童之趣,老人之智,岂止《搔背图》,诸如《不倒翁》《发财图》《他日相呼》以及叼着空壳螃蟹腿的小老鼠的《灯趣图》……如谓齐白石的绘画为中国写意画之顶峰,上述画作当为顶峰之峰尖儿。

有理之事,未必有趣,有趣之事,定当有理。且再将《搔背图》对照《庄子》: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没再问下去,如若再问,当可代庄子答:“在脊背。”何以“道”在脊背?且看陈老莲的老友周亮工的一段话:“有为爬痒廋语者:上些上些,下些下些,不是不是,正是正是。予闻之捧腹,因谓人曰,此言虽戏,实可喻道。”(周亮工《书影》)不闻《搔背图》中钟馗话语:“不在下偏搔下,不在上偏搔上,汝在皮毛外,焉能知我痛痒。”不自证怎得自悟,喻道之言也。

节选自韩羽著《我读齐白石》

(0)

相关推荐

  • 齐白石的中秋吉祥画!

    齐白石 富贵双寿 齐白石 丹桂双兔 齐白石 桂兔 齐白石 桂花多寿 齐白石<秋中图> 秋中,即农历八月十五,言秋之中.北京城里过中秋节,道道很多.藕.茶.糕.饼.是常见的应时之物. 白石老 ...

  • 韩羽:我读齐白石

     韩羽 (1931-) 中国著名画家.评论家.漫画家 山东聊城人 当代老一辈艺术家 现任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 我读齐白石 文/韩羽 "半"字,大有文章 你看,"一 ...

  • 我读韩羽《我读齐白石》 | 续小强

    齐白石<牡丹>北京画院藏 <白石老人自述>是一本极薄的小书.虽薄虽小,我却以为,这是走近齐白石最重要的一本书.罗家伦的话讲得好,"这是一篇很好的自传,很好的理由是朴实 ...

  • 韩羽 | 读齐白石诗

    本文刊登于<随笔>2020年第1期 原题为<一挥便了忘工粗--读齐白石诗> 放下齐翁画,再读齐翁诗. 村书捲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 灯草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 无才虚 ...

  • 齐鸣:读齐白石绘画及题跋有感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等,别号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 本集从中国 ...

  • 绘画题跋丨读齐白石绘画及题跋有感

    读齐白石绘画及题跋有感 齐 鸣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等,别号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 ...

  • 安静而有温度 韩羽彤工笔画

    金色的梦 98cmx91cm 绢本重彩 2017年 入选第6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 韩羽彤 1988年出生于辽宁锦州 2012年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 2015年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 ...

  • 想哪儿说哪儿---韩羽这么评朱新建

    今天读闲书,在韩羽<杨贵妃撒娇>中,读到几句评朱新建的话,觉得简约而到位,说到我心里去了. 韩羽读朱新建,读出朱新建画画的多种理由:算计着要卖钱的:要参加什么大展准备吓唬人的:应酬.奉命的 ...

  • 韩语诗集 | 读诗的夜晚:诗夜 - 67

    시 읽는 밤:시 밤  读诗的夜晚:诗夜 내가 진짜 미쳤지 미쳤어 너한테 我真的疯了疯了 对你 我现在努力做的这件事. 只因你说:小爱是最棒的! 안녕하세요.여러분.사랑해입니다. 大家好,我是小 ...

  • 韩语诗集 | 读诗的夜晚:诗夜 - 66

    시 읽는 밤:시 밤  读诗的夜晚:诗夜 좋아한다는 고백을 하기까지 얼마나많은 독백을 했었는지 说喜欢你的告白之前 不知道练了多少次独白呢 我现在努力做的这件事. 只因你说:小爱是最棒的! 안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