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与普通艾灸有何不同?

一、热敏灸疗法的概念

热敏灸疗法是指选择热敏的腧穴,施以消敏的灸量进行悬灸以提高疗效的一种灸疗新技术。换言之,热敏灸,灸在体表,热在体内!热敏灸疗法实现了针刺疗法所要求的“气至病所”“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的神奇现象与疗效!

传统的悬灸疗法是以固定经穴为灸位,局部与表面的温热为灸感,每穴艾灸时间没有个体化的明确灸量指征,其结果是临床灸疗疗效的潜力未能发挥。热敏灸疗法与传统温和灸疗法一样,都是对准穴位“悬空”而灸的悬灸疗法,但有以下本质的不同。

1.灸感不同  灸感即施灸时患者的自我感觉。对于悬灸疗法,艾热作用于体表,自然产生热感。针刺疗法的精髓与灵魂是“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即激发经气,气至病所。热敏灸强调要求施灸过程中产生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6种热敏灸感和经气感传,气至病所,而传统悬灸仅有局部和表面的热感。
2.灸位不同  灸位即施灸部位,热敏灸是在热敏穴位上施灸,热敏穴位对艾热异常敏感,最易激发经气感传,产生小刺激大反应;而传统悬灸由于未认识到穴位有敏化态与静息态之别,因此不要求辨别与选择热敏穴位施灸,因此激发经气感传的效率较低。
3.灸量不同  灸量即艾灸的每次有效作用剂量。艾灸剂量由艾灸强度、艾灸面积、艾灸时间三个因素组成,在前两个因素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艾灸剂量主要由艾灸时间所决定。在施行热敏灸疗法时,每穴的施灸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人因病因穴而不同,是以个体化的热敏灸感消失为度的施灸时间,这是患病机体自身表达出来的需求灸量,所以是最适的个体化充足灸量即饱和消敏灸量。而传统悬灸的灸量每次每穴一般从10分钟到15分钟,或者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往往达不到治疗个体化的最佳灸量。
4.灸效不同  20年的研究表明,由于热敏灸激发经气,气至病所,实现古人“气至而有效”的要求,因此热敏灸的疗效较传统悬灸疗法有大幅度提高。

二、穴位热敏的概念

穴位热敏是一种新发现的疾病体表反应现象,是热敏灸疗法的理论基础。我们在长达20年的灸疗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人体在疾病或亚健康状态下,相关穴位会发生热敏。对热敏穴位艾灸时会表现出一些奇异的灸感现象。

1.透热  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

2.扩热  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

3.传热  灸热从施灸点开始沿某一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到达病所。

4.局部不(微)热远部热  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的部位感觉甚热。

5.表面不(微)热深部热  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

6.其他非热感觉  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

上述灸感传导之处,病症随之而缓解。如悬灸风门穴,热胀感向肩部传导,多年肩痛立即缓解;悬灸阳陵泉穴,热胀感向腰部传导,多年腰部困重紧痛感立即缓解;悬灸三阴交穴,热流传至下腹部,几次治疗后盆腔积液明显改善;悬灸天枢穴,热流直透腹腔,几次治疗后,多年紊乱的肠功能明显改善。
以上现象的发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相关穴位对艾热异常敏感,产生一个“小刺激大反应”(其他非相关穴位对艾热仅产生局部和表面的热感)。我们称这种现象为穴位热敏现象,这些穴位称为热敏穴位

三、穴位热敏的探查

1

热敏穴位的粗定位

热敏穴位的粗定位是指疾病状态下,相关穴位发生热敏化的高概率大致区域。穴位发生热敏化是有规律的,即有其高发部位。如感冒,过敏性鼻炎的热敏穴位高发部位在上印堂区域;支气管哮喘的热敏穴位高发部位在肺俞区域;面瘫的热敏穴位高发部位在翳风区域等。首先了解这一点,使我们能有针对性地在某一个或几个狭小区域对热敏穴位进行准确定位或细定位。
2

热敏穴位的细定位

热敏穴位在艾热的刺激下,会产生以下6种灸感: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其他非热感觉即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只要出现一种或一种以上灸感就表明该穴位已发生热敏化,即为热敏穴位。产生这种灸感的部位即为热敏穴位的准确定位。

细定位的探查手法有4种。

(1)回旋灸:用点燃的艾条的一端与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cm左右,不固定地反复旋转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温热潮红为度。有利于温热施灸部位的气血。

(2)循经往返灸:用点燃的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沿经脉方向循行往返匀速移动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潮红为度。循经往返灸有利于疏通经络,激发经气

(3)雀啄灸:用点燃的艾条的一端与皮肤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的施灸。雀啄灸有利于施灸部位进一步加强敏化,从而为局部的经气激发,产生灸性感传奠定基础。

(4)温和灸:用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约距皮肤3cm左右施灸,使局部有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温和灸有利于施灸部位进一步激发经气,发动感传。

热敏穴位的探查手法通常是上述3种手法的密切配合。按上述顺序每种操作1分钟,反复重复上述手法,灸至皮肤潮红为度,一般2~3遍即可。然后再施行温和灸手法。在此过程中,患者要集中注意力,细心体会施灸部位的灸感变化,当出现上述六种热敏感觉中的任何一种时,应及时告知施灸者。这时热敏灸感的产生部位即为热敏穴位的准确部位。

有些患者慢性疾病处于疾病稳定期,穴位热敏化可能为迟发型,可采用以下强壮穴的温和灸激发方法来提高患者整体经气水平,然后采用上述手法再进行探查。常用的强壮穴位有神阙、关元、大椎、肾俞、足三里等,每次施灸时间为40分钟左右,每天1次,一般4~6次。

四、热敏灸的选穴原则

在所有探查出来的热敏穴位中,按照如下原则选取最佳的热敏穴进行热敏灸操作。

1

以出现热觉灸感经过,或直达病变部位的热敏穴位为首选热敏穴位。

2

以出现非热灸感的热敏穴位为首选热敏穴位,而痛感又优于酸胀感。

3

以出现较强的热敏灸感的热敏穴位为首选热敏穴位。

五、热敏灸的施灸方法

1.单点温和灸

将点燃的艾条对准已经施行上述3个步骤的热敏穴位部位,在距离皮肤75px左右施行温和灸法,以患者无灼痛感为度。此种灸法有利于激发施灸部位的经气活动,发动灸性感传,开通经络。施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见下述施灸剂量),不拘固定的时间。

2.双点温和灸

即同时对两个热敏穴位进行艾条悬灸操作,分单手双点温和灸和双手双点温和灸。操作手法包括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温和灸。双点灸有利于传导经气,开通经络。临床操作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不拘固定的施灸时间。

3.三点温和灸

包括三角灸和T形灸,即同时对三个热敏穴位进行艾条悬灸操作。操作手法包括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温和灸。三点灸的适用部位为颈项部、背腰部、胸腹部,如风池(双)与大椎、肾俞(双)与腰阳关、天枢(双)与关元等。三点灸有利于接通经气,开通经络。临床操作也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

4.接力温和灸

在上述灸法的基础上,若已经找到发生热敏的穴位,如果灸感传导并不理想,可以在感传路线上远离这个穴位的另一点施行艾灸,这样可以延长感传的距离。

5.循经往返灸

此法既可用于探查穴位,同时也是治疗常用的手法。是用点燃的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沿经脉循行往返匀速移动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为度。循经往返灸有利于疏导经络,激发经气。此法适用于正气不足,感传较弱的患者,如中风患者可在偏瘫一侧施行此法。

六、热敏灸的灸量及操作流程

艾灸剂量由艾灸强度、艾灸面积、艾灸时间三个因素组成,在前两个因素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艾灸剂量主要由艾灸时间所决定。在施行热敏灸疗法时,每穴的施灸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人因病因穴不同而不同,是以个体化的热敏灸感消失为度的施灸时间。不同热敏穴位施灸时从热敏灸感产生[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其他非热感觉]至热敏灸感消失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从10分钟至200分钟不等,这是热敏穴位的最佳个体化施灸剂量,达到这个剂量灸疗疗效明显提高,这时穴位的热敏态转化为消敏态(即非热敏态)。

注意: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自行施灸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END

来源:

来源:人卫中医,本文选自《热敏灸疗法》,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陈日新。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