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繁为简搞定公务员面试
最近周末之余,帮当年面试班培训机构救场,带了两天面试课,不是公务员面试,而是事业单位面试,二者虽不相同,但也有相似之处。
主要想通过这两天代课的感受,给大家探讨一下公考类面试到底应该掌握哪些技巧。
之前,也有一些文章给大家交流了一些具体方法和个人总结,但是最近愈来愈发现,所有的技巧都有其共性特征,例如综合分析题、组织策划题、寓言哲理题等题型的共同特征。这里首先要给大家澄清一点,技巧是针对大多数人来说的,是可以理解的方式方法,但是不一定适合所有人,甚至说很多人可以理解技巧的存在,但是在运用过程中就大脑空白了。
那到底要不要掌握技巧呢?
笔者认为,公务员面试目前已经进入到程序化和模式化的新阶段了,很多问题和题型都有其固定的答题逻辑和解题框架,在这个前提下,真的不太容易剑走偏锋,特立独行,用新颖的角度去解读题目的内涵。相反,在实战过程中,紧张的形势也不允许考官对我们的回答有过多时间深入思考和把握。
因此,进入到面试环节,笔者认为,一切围绕一个字,那就是“稳”字当先。
当然不否认有些人天生就是逻辑怪才,一眼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内涵本质,而且是鞭辟入里、醍醐灌顶似的解读,这样的答案当然会博得满堂彩,但是大部分同学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这就需要我们拼最基础的功底。
这里就跟大家聊一聊综合分析题的通用解题技巧,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笔者认为,这类题型是面试中的重中之重,也是难点所在,很多进面试的同学不是答非所问,就是大脑空白,失去了睿智和判断力,从而影响了心态和后面的发挥。
首先,大家不能对面试怀着一种恐惧感,综合分析题往往还是面试中的第一题,开篇就要进入头脑风暴模式,当然会紧张。但是你要会辩证地换位思考,假如这不是面试,而是你在跟客户或者竞争对手高谈阔论呢,是不是这个场景瞬间就能激起你的话匣子,当然不是说立刻就口吐莲花,这里要解决的是你的心态问题,不管这个题型多么的难或者偏,你都要从容面对,处变不惊。切记,一切的前提是你的心态要静如止水。
其次,解题框架一定要掌握。很多人说,怕自己的答题套路化,到那时只能说出一些冠冕堂皇、假大空、似人非人之语言。笔者也参加过很多面试,我也是一个普通人,智力、基础、理论功底也一般,但笔者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我要做到80%,剩下20%的功力不是我能够左右和掌握的。因此,小编也会参加培训班,但是只对着80%使劲。
框架能占到答题得分比重的多少呢?零到八成。如果你只记住了框架,或者像机器一样对着考官说一些天马流星语,那就是个零;如果你能在框架中加入丰满的内容和自己的思考,那就八成到手。朋友们会问,那么到底框架应该怎么记呢?
很多培训机构把解题逻辑框架总结出个花来了,除了听课时候觉得老师太牛逼了,其他只会加重你理解和运用的难度,不是说不用记,能记住更好,关键在于运用。
所以,大家不要纠结于是否严丝合缝记住那些花里胡哨的框架,如果你对此有执念,那会在心底对这场培训有一种恐惧的依赖感,届时你只会绞尽脑汁回忆之前的痕迹,而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这个世界最牛逼的能力是什么?那就是化繁为简,因此,综合分析题的逻辑框架,大家只记住三个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是不是觉得我在胡扯?对,很多人此时可能已经开始喷我了,说了这么多,就丫的说这么三个词。对,就是这三个词,关键在于你能否将它们添枝加叶,让树干枝繁叶茂。
“是什么”。同学们不要纠结于这个题讲的是什么,从字面意思去表达,甚至有的同学大脑一片空白,把题干又念了一遍,自认为好像完成任务一样,是什么这一步就算过关了。大家都知道,什么事情都讲究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么很简单,“是什么”就是这个题目所说内容的现象。
大家注意,如果是一道负面的问题题型,这个现象就可以是问题有什么危害,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等等,这样是不是就觉得有话说了呢。
如果是正面内容的题型,这个“是什么”就可以阐述一下这个事情能够给社会、群体、个体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或者说这个事情出现的背景等等。
这里要给大家提个醒,笔者认为,负面的问题类要比正面的意义类题型更容易有抓手,虽然正面类的题型比重不多,但是他可以不考,你不能不会!
“为什么”。这个就进入到考官真正给你排位置的阶段了,主要看的就是你逻辑分析和深入思考的能力。其实也很简单,负面问题类题型,主要从问题出现的原因入手。
比如中国式过马路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普遍具有焦虑心态,一切都在马不停蹄运转,生怕落于人后,不愿意耐心等红绿灯。
这里完全可以举一个生动的例子,笔者跟大家分享一个工作的小经验,就可以充当完美论据。笔者曾经在乡镇工作,距离住处20千米,因为懒惰就是临近时间才磨蹭起床,于是把油门踩到油箱里,红绿灯、摄像头象征性地踩刹车,其他路段全速狂飙,大概到单位是25分钟,一次领导说你可以试试60千米稳稳地匀速前进,果然时间差在3-5分钟以内。这说明什么,你的焦虑和着急并不能帮你省下多少时间,反而会增加其他的安全风险。
还有就是路人遵守交规的素质和意识欠缺,你要学会联想实际,并不是路口所有人都闯红灯越线,而是一部分人确实安全意识淡薄,怀有侥幸心里,认为我这样过了20多年马路了也没出问题,这次也一样。但是你也要看到,大部分人是能够遵守交规,守住底线,坚持在路边等候指示灯通行。
另外,从众心理作祟也是原因之一。很多人站在路口前,心态处于摇摆不定状态,这时有一两个人越线而过,对他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看他们都走了我也走,他们没事,我也没事,所以大家会发现,路口越线的总是一小撮一小撮人。
上面这三个原因都是从人的角度去分析原因。这样只是完成了“为什么”的一半,这里就要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你想,但凡出现问题,一棍子打死犯错误的群体,这是以偏概全、掩耳盗铃。
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客观因素。这里就要放大视角,找一找社会和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为什么中国式过马路屡禁不止,这里关键来了,既然禁止,为什么还有人视而不见呢?对了,违法成本太低。目前对于越线闯红灯的行人处罚实在轻的可怜,远没有机动车那样严厉,基本还是以批评教育为主,个别地方出现了罚款等处罚,但也是50元以内的简易程序,即使被罚了,无关痛痒,甚至路人还会引以为豪,作为公共场合自我调侃和吹嘘的资本。
还有什么原因呢?很多同学可能想到了,但是不知道该不该说,那就是多次出现越线闯红灯现象的路口指示灯设计不合理。大家可能会有疑问,这不是给这违规的人找理由吗?大家注意,面试讲求的是客观分析问题,你要客观、不带任何主观色彩去评判问题,所以要把体现问题本质的原因尽量找全,比如这个原因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为政府部门也会适时调整指示灯分布和时间长短,因此这个原因也是采分点之一。
“怎么办”。这里进入到整个题目的收尾阶段,很多人可能前两个部分答的很不错,也许出于紧张,也许是习惯,总是虎头蛇尾,寥寥两句话,匆匆结束了答题,这是典型的行百里者半九十。
其实,“怎么办”这部分是最容易把握的,因为你完全没必要再跟“是什么”“为什么”两部分一样头脑风暴了,原因你都一一列出了,那么剩下的就是对照原因,提出解决对策即可。我们接着上面的例子来看,既然造成负面问题的原因是这些,那我们就着手找出优化和完善这些问题的对策。
针对焦虑心态,我们能做什么去解决呢?其实解决倒有些绝对化了,因为这不是一个个例,而是社会的普遍现象,而对于社会现象,最常用的对策就是宣传教育。这里大家注意,很多人说到宣传教育就进入下一个对策了,这样不行,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模式化答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