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娘娘
豆 娘 娘
文/李书文
每逢端午节,总是会怀念小时候过端午的情形。
母亲提前把花线绳搓好(用五色线搓成),端午节那天早上给全家人系上。大人系在胳膊上,三岁以下的孩子系戴红色于脖子上。这个民俗流传至今,并不陌生。我只记得在胳膊和腿上都系戴过,什么时候系上的就不知道了,一是母亲起的早,其次主要是我好睡懒觉。
有一种民俗现在已经失传,就是串豆娘娘。说是豆娘娘,其实跟豆不沾边,和小姑娘倒是有关系。
豆娘娘就是颈上戴的饰品,形如项链。不过并非金银制做,而是用红柳条,切成一厘米多长的小段,捅掉泡膜似的白心;再把花布剪成一分硬币大小的圆片;用一根中号缝衣针,穿上一条大约三几尺长的引线,一截柳条一片布……有规律地串起来。最后把线头和线尾打个结,就成了一条完美的手工项链――豆娘娘。它就是为了满足小姑娘们爱美和好奇心而发明的。
吃粽子是长大以后的福报,童年时根本就没有碰过。至于包粽子,就更没有人会了。关于粽子的传说,屈原的故事,那是大人们讲给小孩子们听的,其中滋味,没有人可以说的清。
粽子,一年比一年上讲究。最初包黄米、红枣,加糖精;后来是黄米、大米、大枣,加白糖;现在包的是江米、蜜枣,加冰糖。可算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但是,总觉得缺少了什么。缺少了什么?原来缺失了两样东西:
一是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毛泽东思想;
二是精神,――“雷锋精神”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亦如居民们所说,缺失了思想和精神,吃蜜也不甜,吃山珍海味也不香。
人若失去崇高理想和伟大精神,与僵尸没有什么两样!
期待纯香的粽子、安全的食品、放心的食盐…… 重新回到居民的餐桌上。
文字编辑:张萍花 图文编辑:侯常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