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秦书day130:《九零后》纪录电影打动我的地方~
今天晚上参加了我们圆桌读书会的电影点映活动,算起来,这是我第三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了。今晚的电影《九零后》,在我看来,非常的好,整体看下来很舒服。从解说到画面,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关于片名的由来,是因为该部影片里所涉及西南联大的先生们平均年龄为96岁。我得知这部纪录电影,还是在得到文化参考栏目里听贾行家老师说的。当时听贾行家老师介绍了之后,心里就特别地想一饱眼福。所以,今晚我们读书会的《九零后》专场“点映”实实在在满足了我这一愿望。
我在看《九零后》的时候,首先感动的是旁白。听着旁白的讲述,很有代入感,那恰当的叙述视角,无缝地衔接了老先生们的口述。恍惚间,让我想起了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旁白杨晨老师。杨晨老师在叙述国宝文物的时候,既温柔细腻,又生动可爱,活脱脱的文物本主在开口说话。这《九零后》的旁白,在我看来,最大的妙处是,也是这样,他比较好地还原了一位位老先生年轻时的状态,很好地拿捏了叙述情感。一部纪录片的好,很多时候,旁白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九零后》真是一部『人间值得』。
这部纪录电影打动我的第二个地方是它拥有的人文气息。当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南开大学联合起来的西南联合大学,融合了原本三所院校的人文精神,焕发出一种新的大学面貌。那个时候,西南联大成为了国内学子纷纷向往的名校中的名校。而形成这一结果最关键的是,我认为就是西南联大的人文气息,是他们那浓浓的爱国氛围。
人文气息重不重要?我想大多数人觉得,人文气息很重要吧,具体怎么个重要法那就见仁见智了。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曾讲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校长的话,从某个角度上讲,真正称得上大学的,是要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大师的院校。从在世的那些“九零后”口中,我感受到的,他们怀念的不仅是那段岁月,他们怀念的更是西南联大办学的宗旨与理念。如果换一句时髦的话,西南联大在他们心里是“永远的神”。
今天,事过境迁,我们不缺高楼大厦。我觉得,我们一些大学缺少人文气息。也许,在目前办学氛围中,有些人觉得人文气息没那么重要,唯有能创造实实在在价值的理工科才更关键。现在已经有些人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们讲,我们的大学培养的理工科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这话属不属实,暂且不论,但至少是一种现象存在。
举一个例子吧。现在国内大学里普遍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屈指可数,绝大多数只是“大学语文”,而且这样的“大学语文”还不为人所重视。如果我们反观欧美方面,像麻省理工学院那样的顶级大学,他们就特别重视通识教育。之前听吴军的《硅谷来信》,吴军老师就说,在麻省理工学院,如果哪位学生通识教育不过关,最后是不给毕业的。可以想见,他们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
通识教育为什么重要?我认为,通识教育,提供的不仅是人文知识的那一套理论,更是一种基本的人文思维与人文关怀。我们的社会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如果我们的社会只有冷冰冰的技术与科技,那样就不能称之为人类社会。好在,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在解决这个问题,国内的大学也在积极的探索人文学科与理工科融合的道路,也慢慢地有了一些效果,这是一种好现象。
这部电影打动我的第三个地方是文案。文案的质量与纪录片的水准是紧密挂钩的,我喜欢的纪录片多数就是这样的,比如《河西走廊》、《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九零后》文案,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很多,最让我有感触的是。原话没记下来,大概这么说的,我们人一生总归是要做一些好事的。我为什么对这个有感触呢?
我们人一生,说长也长,说短也很短。在这可长可短的时间里,决定生命长度的,说到底是我们一生所做的事。我们人一生要做的一些好事,这其中的“好”可以是为国家为民族的付出,也可以是为个人为家庭的操劳。联想西南联大出来的学生,很多在国家的革命与建设中出了很多力,他们所做的这些“好事”就决定了他们生命的长度与质量。他们那样的奋力作为,也是一种人生担当,这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今天,尤其需要这样的精神。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就是四个字,『人间值得』。今天更新就到这了,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