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名医医案枚举

化痰熄风法治愈偏头痛一例-湖北-杨百茀
沈某,女,17岁。
初诊时间:1991年10月11日。
病史:偏头痛3年,近一个月加重,发作频繁,每天不断。或一侧痛,或两侧交替痛,其势如劈,烦躁不安,夜不得寐,以致不能坚持学习。伴恶心欲吐,头胀昏重,口干口苦,大便干结。于湖南本地中西医久治无效,苦不堪言。经他人介绍,慕名前来求诊。就诊前,某医院诊断为血管性头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诊查:形体矮小,情绪激动,表情痛苦,面色潮红。舌苔白,脉弦细
辨证:痰浊夹风,上扰清窍。
治法:化痰降浊,熄风止痛。
处方:陈皮10g法半夏10g茯苓15g甘草6g蔓荆子10g刺蒺藜10g天麻10g僵蚕6g钩藤12g珍珠母30g石决明15g
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
服上方药4剂,痛势大减,每二三天午后发作一次,持续数分钟即止;稍恶心,夜寐多梦。口不苦,大便转正常。舌脉同前。效不更方,祛邪务尽。守方加胆南星10g、全蝎3g,以加强化痰熄风之功。
11月25日患者来信告知,服二诊方药10剂后,头痛已愈,且未复发,诸症悉除。
[按语]偏头痛,临床虽较常见,然治疗难以取效。该患者更数医治疗罔效,无奈远道求医。先生认为,侧头乃少阳胆经之所过,肝胆互为表里。患者偏头痛势急剧,忽左忽右,恶心欲吐,头胀昏重,心烦面赤。苔白,脉弦。脉症合参,证属痰浊夹肝风上扰,以化痰熄风之法治之,矢的相贯,故效若桴鼓。其临证凡见风痰上扰之偏头痛,以此方化裁,屡获效验。
二、滋阴养血法治愈顽固性偏头痛一例-河北-夏锦堂
王某,女,40岁。
初诊时间:1977年5月17日。
主诉:右侧头痛已历数年,经常服止痛片维持。
病史:近两个月来头痛加重,服止痛片已无效而来就诊。患者自述右半头痛,甚则其痛如裂。伴有心悸,胆怯易惊,少寐多梦,饮食减少,大便干。
诊查:舌红少苔,脉沉弦稍数。
辨证:阴虚血少,肝阳上扰。
治法:滋阴养血,佐以平肝潜阳。
处方:川芎15g白芍30g赤芍12g炒枣仁18g炙远志6g胆南星10g生地黄18g麦冬15g珍珠母30g钩藤15g(后下)全蝎6g薄荷10g(后下)
二诊:服药3剂,头痛大减,仅有余痛未去,食欲增加,夜寐已安。惟心悸不减,且以下午为重;小便黄。舌红少苔,脉弦细稍数。肝阳渐平,阴血未复,心神未宁,仍当滋阴养血安神。
处方:当归12g川芎10g白芍20g赤芍12g生地黄15g麦冬15g百合24g炒枣仁18g炙远志6g柏子仁10g丹参15g珍珠母30g3剂
三诊:迭进滋阴养血之剂,头痛已除,饮食增加,睡眠如常,胆怯善惊之感已消,心悸亦已减轻。舌红苔仍少,脉弦细弱,数象已去。阴血初复,肝阳已平,心神得养,当再滋阴补肾,以固其本。
处方:当归12g白芍20g生地黄15g麦冬15g百合24g枸杞子15g炒枣仁15g炙远志6g珍珠母20g桑寄生15g淮牛膝12g6剂
[按语]本例偏头痛以阴血亏虚为本,血不养肝、肝阳偏亢而上扰为标。同时由于阴虚血少,血不养心,以致心虚胆怯,出现心悸易惊、少寐等症。因此初诊用钩藤、全蝎、珍珠母平肝潜阳而熄风,枣仁、远志养心安神。但是,阴血亏虚是发病关键。故本例自始至终以滋阴养血为主,重用川芎、白芍、生地、麦冬。
三、偏头痛(蝶腭神经痛)验案一例-北京-焦树德
时某,男,57岁。
初诊时间:1985年5月20日。
主诉:左眼眶及眼球抽痛9年,加重6年。西医诊断为“左蝶腭神经痛”。
病史:曾在他处诊治,投予熄风、清热、平肝中药,6剂无效。
诊查:患者发作前头晕闷胀,继则左眼眶及眼球抽痛,窜至左太阳穴及前额、耳廓上方。鼻塞恶心,大便干燥,痛时喜暖,每日发作数次,每次持续约半小时至十小时左右不等,间歇期如同常人。舌苔厚腻微黄,舌质暗,脉弦细。
辨证:风阳上扰,阳明郁热,血脉瘀阻所致之偏头痛。
治法:镇肝清胃、祛风活络。
处方:生石决明30g(先下)生赭石45g炒黄芩12g蔓荆子9g(生用)草红花9g熟大黄9g瓜蒌30g苏木15g白僵蚕9g蜈蚣3条防风10g白附子9g炙穿山甲9g生荆芥穗9g吴茱萸9g
服上方药6剂后,头痛程度明显减轻、次数减少,每日仅发作1次,时间也较前缩短。舌苔前部渐退仍黄,脉象弦略细。上方熟大黄减半,继服药15剂后疼痛消失,追访半年未再发病,痊愈。
[按语]本例主证为肝风上扰、阳明郁热、气血上逆所致之头痛,疼痛以眉棱骨及眼球抽痛为最重。故方中以镇肝潜阳之生石决、生赭石为主药;以清阳明热郁之大黄、黄芩,祛风止抽之白僵蚕、蜈蚣,活血通络之苏木、草红花、炙山甲共为辅药;以化痰通腑之瓜蒌,散头面之风之防风、白附子,散少阳、厥阴之风的蔓荆子,入肝经、止巅顶头痛之吴茱萸共为佐药;以既能引药上达头部,又能入血分祛风之生荆芥穗作为使药,诸药相合,共成镇肝潜阳、清散阳明经郁热、活血络、祛风邪之剂而奏效。总之,治头痛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处理方法,必须遵照治病必求于本之训,进行辨证论治,才能提高疗效。
四、散偏汤加减治愈顽固性偏头痛一例-北京-王为兰
苏某,女,37岁。
初诊时间:1986年5月13日。
主诉:左侧偏头痛三年余,每因情绪波动而失眠,劳累后引起病情反复发作
病史:经多方治疗效果不显,来我院请王老诊治。
诊查:因生气引起左侧偏头痛一周,痛如刀劈;急躁易怒,口苦口干,眠差多梦,大便干燥。舌苔白边红,脉象弦滑。
辨证:肝郁不宣,气血失和。
治法:平肝理气,调和气血。
处方:大川芎30g炒白芍15g香白芷6g白芥子12g北柴胡10g炙香附3g郁李仁10g生甘草10g龙胆草10g
5剂,水煎服。
自服药5剂后,痛未发作,追访至今未复发。
[按语]《辨证录》云:“偏头痛得之郁气不宣,又加风邪袭于少阳之经,其痛时轻时重,大约遇顺境则痛轻,遇逆境则痛重。”散偏汤就是《辨证录》中的方子。王老在多年临床实践中,用此方加减治疗百余例血管神经性头痛和颜面神经痛患者,疗效甚显著,对此方有很深的理解。他认为方中川芎辛燥,味薄气雄,辛香行散,温通血脉,疏达气血,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能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既能活血祛瘀,补血生新,又能升清阳,行气开郁,是血中之气药,故为治疗头痛之圣药,宜重用30g,有利无弊。白芍能养血柔肝,与甘草配伍可育阴、缓急、止痛,还可制约川芎之辛烈。柴胡舒肝理气,调畅气机。白芷用于阳明经头痛,与柴胡同用,有升清引药入少阳、阳明经,使辛窜之性直达病所。龙胆草清泄肝胆之热;郁李仁与白芍配伍,有制约辛香走散过烈的作用。此方药因疏散肝胆之郁气,气血流通而痛止,惟是此方药多易伤气血阴分,善后当审其是气血不足还是阴分受伤;气血不足当用八珍汤调治之,阴分受伤用六味地黄丸填补之方能收全功。

(0)

相关推荐

  • 肝经顺了,气血就顺了!用调肝的方子,治好偏头痛,请你务必读懂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藏象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很小的时候 ...

  • 6个中药治疗偏头痛效果很好的偏方

    中医认为:偏头痛多由于血管.神经.内分泌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舒缩功能紊乱所致,相当于中医的偏头风.病情反复发作,病久入络,可致经络瘀血,气机阻滞. 偏头痛粉 [药物组成]党参.黄芪.赤芍.白芍.茯苓.吴 ...

  • 应用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

    天麻钩藤饮是清代名医张锡纯所创,其著有<医学宗中参西录>,是一代中西医汇通大师.对于高血压的治疗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独有建树.高血压的一些临床症状可以表现为眩晕,面红,急躁易怒 ...

  • 名医医案:【病名】 痔疮【出处】刘芳贵医...

    名医医案: [病名] 痔疮 [出处]刘芳贵医案 [医案详情] 何某,男,25岁,干部.1989年9月15日诊.患便秘病史3年余.近日来肛周有异物感,烧灼样疼痛,行走艰难,坐卧不安.大便秘结,小便如常, ...

  • 「名医医案」国医大师熊继柏:8剂经方治愈4年疑难怪病

    [名医医案]国医大师熊继柏:8剂经方治愈4年疑难怪病 李赛美 合欢中医 盛某,女,46岁,农民.初起头晕目眩,心悸不宁,肢体困倦,逐渐卧床不起,畏光惧明,将自己关在黑房子里面,门窗紧闭,如此竟达4年之 ...

  • 偏三针治疗偏头痛方法医案

    偏三针治疗偏头痛卓效. 偏三针:太阳穴(患侧).合谷穴(健侧).太冲穴(患侧). 针刺方法:常规穴位消毒后,先取1支6~8厘米长毫针,由太阳穴向率谷方向斜刺到率谷穴,再用2厘米长毫针针刺合谷穴.太冲穴 ...

  • 【名医医案】国医大师熊继柏:8剂经方治愈4年疑难怪病

    盛某,女,46岁,农民.初起头晕目眩,心悸不宁,肢体困倦,逐渐卧床不起,畏光惧明,将自己关在黑房子里面,门窗紧闭,如此竟达4年之久,饮食.二便均在暗室之中. 她为什么要将自己关在房子里面呢?第一,她不 ...

  • 胶艾四物调经方 | 名医医案

    不 孕 朱荩臣先生医案 [病例概况] 彭王氏,女,28岁,1953年8月2日初诊. 患者月事愆期,婚后七载未孕.本期经水淋漓不断月余,腹痛绵绵,痛势加剧,则经量增多,色黯且有瘀块,前医以归脾汤.桃红四 ...

  • 【同药不同效】麻黄名医医案

    X 学习经方,一定要清楚药理. 同一种药材, 不同的配伍, 作用于方剂, 可以治疗不同的病症. 今天小师妹为大家整理的是名医姜春华.名医熊曼琪.名医岳美中.名医刘渡舟.名医李寿山临床用经方的麻黄医案五 ...

  • 伤寒论名方之半夏泻心汤方证解附名医医案

    伤寒论名方之半夏泻心汤方证解附名医医案 作者 李柏林      半夏泻心汤乃小柴胡汤之变方(因已无半表证故去除解表之柴胡.生姜,因有寒热错杂之痞证故加寒热平调之黄连.干姜,使和解少阳之剂,变为调和肠胃 ...

  • 苏礼:历代名医医案选读(8—9)张仲景医案二则

    张仲景治痞证案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

  • 古代名医医案(虚证)

        一.晋景公病入膏肓 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