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摇号,买车摇号,全民摇号摇出了个啥
有些地方上学开始摇号了,买房也要摇号,买车还需要摇号,其实很早就开始,看病需要挂号,出行需要抢票,就连买个手机也要抢购,这些也都是变相摇号,世界进入信息时代,而我们却进入全面摇号时代。
在市场经济发展了多年以后,为什么这种落后的调控方式又开始大行其道?
摇号有传承。
其实,摇号就是摇资格,摇号一直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活。
让我们回望那个灰蒙蒙的年代,那时候买东西需要各种票:粮票、布票、肉票……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在商品经济短缺的情况下,用票作为资格的标识,有了资格才能花钱买东西,资格排在钱的前面。后来又有了缝纫机票、自行车票、电视机票,还记得一票难求的情景吧,那时候最值钱的是关系,有了关系就有了资格。这是现代社会最初的摇号,摇出了紧迫感,摇出了危机感,摇出了关系网。
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开放了,票没了,钱管用了,可资格依然排在钱之前。普通人买东西是不用摇号了,可是商人不一样,干大事就要付出更多。那时候的各种批文对应着各种资格,这资格依然排在钱的前面。资格带来的还是危机感、紧迫感。
在商品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又开始摇号了,上学、买房都要摇一摇,买车上牌也要摇一摇,摇来摇去摇的还是资格,资格永远排在钱的前面,排在一切之前。
摇号带来的是表面的暂时公平。
有人说,这是商品短缺的表现,好东西不够分么。表面上资源丰富,实际上优质资源过分集中,导致供不应求。好医院、好学校,甚至部分好商品供不应求,只能通过摇号以显示公平。
没错,这是表面的公平,当其他因素不起作用的时候就让老天爷替我们选择,老天是公平的吧。
摇号也在与时俱进。
国人的聪明才智表现在各个领域,科技领域的小米创新性地引入了变相摇号进行销售,效果还不错,以至于友商纷纷效仿,乐此不彼。
用抢购这种变相的摇号方式,迅速转换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格局,以销定产,去库存,加速现金流。商家受益,可苦了消费者,凭空多了守在计算机前时间紧迫的抢购,也算多了份买东西的喜感。
当然,小米的高配低价成了消费者的刚需,击中了消费者的软肋。谁让你看上了呢,看上了就要顺着别人的规则去做,就要付出紧迫感,付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
在商品经济如此发达的时代,小米是如何做到的呢——拿捏产能,既不充分扩大产能,也不过于紧缺,总是以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满足率吊着消费者的胃口,以实现利益最大化。这手段虽然不地道,但还算基本符合市场供需规律。
摇与不摇是个问题。
商政相通,互相借鉴,凡是紧缺的,都用摇号,以显示公平。
增加供给,这是一种方法,可对不起,不会采用,因为这样不符合卖方利益最大化原则。摇号生出的紧迫感有推高价格之功效,毕竟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是左右市场的重要因素,而供给的程度商家拿捏得很准,没准还要通过大数据给出策略。
谁在让谁摇。
人生活的世界是相对的,有摇号就有不摇号,多数人生活在摇内之地,少数人就生活在摇外之地,而往往那些生活在摇外之地的制定了摇的规则,就定了摇内之地的生活格局。
我们还能摇多久。
摇号可能带来暂时的公平,但是本来可以通过努力、才干争取的却要通过摇号,靠运气,拼关系。
总之,摇号就是摇资格,是什么给资格背书,其中学门深厚,不敢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