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子公司拟引资116亿,中国中铁迈出降负债关键一步
已停牌一月有余的中国中铁,终于揭开了重组交易的“神秘面纱”。
6月13日晚间,中国中铁发布公告称,拟通过“现金增资偿还债务”和“收购债权转为股权”的方式,为下属4个子公司引入9家投资机构,增资金额合计约116亿元。
公告显示,9家投资机构将分别与中国中铁签署《投资协议》或《债转股协议》,约定分别以现金或债权对标的公司进行增资,标的公司所获现金增资用于偿还标的公司的债务。
在四大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中国长城、中国东方和中国信达分别以债权出资25亿元、15亿元和5亿元。此外,国务院国资委旗下的中国国新出资26亿元现金。剩余5家投资机构,即国企结构调整基金、穗达投资、中银资产、工银投资和交银投资也以现金方式增资,合计金额约4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债转股交易中,中国中铁旗下4个标的公司的净资产估值均有不少增值空间。其中,评估增值率最大的中铁五局达到68.41%。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中国中铁昨晚发布的公告指出,本次投资者对标的公司合计增资金额为人民币115.966亿元,该金额未达到《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规定的重大资产重组的标准,对公司而言也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中国中铁本次选中的4家标的公司,分别为旗下二局工程、中铁三局、中铁五局和中铁八局,均是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型工程施工企业。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及管理实力均位居全国前列,主要经营业务包括铁路、公路、市政、房屋建筑施工等业务。
然而,由于基建行业存在着整体利润率较低、项目前期投入资金需求较多、资金回收周期较长等特征,标的公司的自有资金投入比例相对较低,对银行贷款依赖程度较高。与此同时,标的公司近年来资产规模持续扩张,导致标的公司面临资产负债率高、财务费用及资金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给公司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影响。
中国中铁也直言,整体资产负债率高企已成为制约央企进一步优化发展的掣肘。
对于本次交易,中国中铁表示,启动市场化债转股正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做好“三去一降一补”工作的决策部署,并有效降低标的公司的杠杆率,增强其资本实力,减轻财务压力,提升持续健康发展能力。
从财务数据来看,这笔资金确实能够较好地解决中国中铁的“燃眉之急”。
财报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国中铁的负债总额为6744亿元,资产总额为8441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9.9%。
值得一提的是,4家债转股标的公司及所属企业的负债率,更是远高于企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这4家标的公司的负债总额合计高达1455.94亿元,资产负债率均接近85%。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以2017年12月31日财务数据粗略计算,交易完成后,中国中铁的资产负债率预计将从79.89%降至78.52%,资产负债结构也能够得到优化;标的公司合计84.91%的资产负债率也将下降至78.15%。
通过实施本次市场化债转股,中国中铁的年利息支出将能够节约不少于5.8亿元。
中国中铁表示,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后,公司仍为标的公司的控股股东,对标的公司相关重大决策具有决定权,不会导致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发生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中铁承诺,在增资完成后12个月内,投资者与公司将共同寻求机会,启动公司向投资人定向发行A股股票收购投资人持有的标的公司股权的交易。
事实上,结合中国中铁此前的公告来看,此次披露的引进投资者对四家子公司增资的具体方案,并非中国中铁本次停牌筹划的重大资产重组的“全貌”。
6月7日,公司披露的停牌公告显示,中国中铁拟发行股份收购资产,购买的资产则为市场化债转股过程中投资人取得的公司部分子公司股权。6月15日,中国中铁再次发布类似公告。
由此来看,中国中铁此后或许还将继续披露类似发行股份收购子公司股权的方案,从而收购上述9家投资机构增资获得的二局工程、中铁三局、中铁五局及中铁八局的部分股权。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6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及《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以来,市场化债转股之风便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刮起,以央企为代表的“巨无霸”正是其中不可小觑的改革先锋之一。
中国中铁计划实施的方案,与此前中国船舶(现名*ST船舶)、中船防务、中国重工等央企采取的操作颇为类似,都是通过市场化债转股的方式改善企业内部的资本结构,通过引入其他投资者并以此来减少公司每年的利息费用、财务费用等。
从本次中国中铁债转股的参与方来看,除了国内老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外,银行系债转股实施机构也渐露头角。
有业内人士称,虽然2017年之前的债转股措施迅速改善了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但也让财政担负了相应的债务和损失。因此,本轮市场化债转股需要警惕隐藏风险,注重转股对象的市场化选择、转股资产的市场化定价、资金的市场化筹集、股权的市场化管理和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