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实为儒法博弈,汉景帝改革激起叛乱,胜负决定文明走向

上篇文章我们分析了道家黄老之学的基本逻辑,同时结合经济学阐述了清静无为在文景之治中发挥的作用。

总而言之,官府放松了抑商政策,商业繁荣促进了汉王朝的兴盛。

现在让我们再次将目光转向本系列视频的儒家、法家视角。

随着国力的快速恢复,此时两家学派都在做些什么?他们又会对帝国未来造成怎样的影响?

一、军功集团

此前文章已经讲过,西汉初年刘邦订立白马之盟,促使王朝内部两大利益团体逐渐成型。

朝廷方面,法家军功集团垄断大部分官职爵位,儒家宗族只能在乡村基层发挥作用,属于儒法并存,偏向法家。

诸侯国方面,刘氏宗亲虽然在自己的封地内也搞郡县制,但官吏大多任用地方豪强宗族,属于儒法并存,偏向儒家。

这套框架基本满足了各大势力的利益诉求,非常稳定,但君主权力却受到了很大限制。

所以翻开《史记》你会发现,汉文帝这个天子实际上是当得很不愉快的。

例如任命丞相,周勃、陈平、灌婴、张苍先后上任,看履历个个都是刘邦老部下。

皇帝可以罢免其中任何一人,例如周勃是被迫辞职,张苍是因事被贬。

但你接下来提名的人选必须出自军功集团!

张苍收拾铺盖卷走人时,第一代功臣差不多已经凋零殆尽。汉文帝于是想任命自己的小舅子窦广国。

可是思来想去又不敢,《史记》记载曰:

“恐天下以吾私广国,久念之不可。”

最后只能论资排辈选了申屠嘉,此人早年就是个跟随刘邦的武士,人生经历非常平凡。

人品倒是正直无私,可惜没文化,所谓:

“刚毅守节,然学无术。”

此等平庸之辈一抓一大把,比他有能力的如过江之鲫,可谁让他傍着军功集团大腿呢?熬资历愣是熬成了宰相。

军功爵位制

所以你说,皇帝是什么心情?

汉文帝一直试图强化自己的权威,所以搞了很多动作,例如培植外戚势力。

比较有名的像窦婴、窦广国、薄昭等等都是借此机会平步青云的。

但作为一个亲眼目睹了吕后三族覆灭的皇帝,他大体上对军功集团还是非常温和的。

这个平衡直到汉景帝时期才被打破。

二、关键转型期

汉景帝年轻气盛,继位后对军功集团很不感冒,他重用了自己的智囊,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晁错。

现在很多人一提起此人,往往联想到削藩和七国之乱。

但事实上他被提拔后,首先对付的反而是法家军功集团。《史记》曰:

“法令多所更定。”

晁错是典型的法家人物,这个情况你可以理解为发动法家斗法家。

汉景帝与晁错

现存史料虽然对他更改了哪些法令记载寥寥,不过仍然可以看出很多端倪。

例如《汉书》中提到:

“议民欲徙宽大地者,听之。”

再结合《西汉人口地理》中考证的:

“关中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现在学术界一些论文认为这是朝廷在和列候争抢民众。

所谓列候即刘邦开国时封赏的一批军功元老,相当于划一块封地,税收都归你,可以世袭但没有行政权。

你把人治下民众都弄走了,军功集团要到哪里弄钱?经济实力肯定下降。

再比如《史记》和现代出土的张家山汉简中都有明文规定:

“男子二十而得傅。”

相当于全国所有男子20岁都要服役,子女根据父亲爵位推迟服役的特权直接被取消了。

服徭役

这种行为当然激怒了军功集团,丞相申屠嘉几次三番和汉景帝硬顶,找各种理由上奏要求杀了晁错。

不过他毕竟年纪大了,心理素质和政治智慧也很一般,几次提议被驳回后居然一病不起,活活气死了。

从结果上看,第一轮交锋中晁错占了很大便宜,还因此升任御史大夫。

当然代价也不小,最显而易见的,遍布朝野的军功集团肯定对他咬牙切齿。

这时候晁错处境已经相当危险了,结果他出于种种原因,在内部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居然还去招惹诸侯国!

景帝三年,朝廷下诏削夺楚国、赵国封地,各国相约反叛,七国之乱正式爆发!

从现存史料看,朝廷内部皇帝和法家军功集团斗得不可开交时,诸侯国君主和儒家宗族反而相处得比较和谐。

我在之前文章中曾经讲过,汉朝初年刘姓诸侯虽然也仿照朝廷在自己封地上实行郡县制。

但由于他们控制区域大多属于战国六国故地,儒家宗族势力根深蒂固,因此官僚选拔多任用豪强儒生。

比如《史记》记载吴王刘濞十分关心民众生活,具体做法就是:

“岁时存问茂才,受赐闾里。”

也就是说你想了解基层状况,得去问地方长老,标准的乡村儒家宗族自治模式。

诸侯王想办大事,出谋划策也要依赖地方名人,吴王刘濞手下以文采青史留名的门客有严忌、枚乘等。

虽然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两人家族背景,只有模糊记载说他们是吴国本地人士。

但在科举还未出现的年代能接受如此良好的教育,大概率也是豪强宗族出来的。

诸侯国养门客的习俗传承自先秦时代

等到举兵叛乱,刘濞平日招揽的门客就会担任大小各级军官,所谓:

“诸宾客皆得为将,校尉、行间侯、司马。”

发现问题了吧?如果看过我之前几期视频,就会发现七国之乱中,诸侯国的组织动员模式根本和项羽一模一样。

西楚霸王当年也是:

“招故所知豪吏,遂举吴中兵,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

两者都以儒家宗族为依赖,也就是说七国之乱和后世王朝任何一次叛乱都不同!

从本质上讲,这是周朝延续下来的,以宗族为根基的早期儒家,对新兴的法家郡县制发起的总攻击!

如果吴王刘濞获胜,那就相当于项羽在死后战胜了刘邦。

分封制打败了郡县制,周天子天下共主模式干掉了秦始皇的大一统。

儒家与分封制的本质

很多人觉得历史不会这样演变,理由是吴王刘濞当了皇帝后也会学汉景帝削藩。

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你的基本盘决定了你的行事逻辑。

削藩那是法家才会干的事,郡县制下一切权力源于皇帝,体系自上而下构建当然容不下诸侯。

吴国上上下下都是些什么人?包括吴王最亲近的门客,十之八九都是豪强宗族!

当你的权力来源于地方宗族时,还能够削藩吗?

此前楚汉相争的文章中,我已经将儒家宗族的战争动员模式剖析得很彻底了。

宗族血缘小共同体短时间内不可能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建立统治体系。

刘濞就算打下了长安,最后也得和项羽一样,嘴里讲着“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班师回家。

举个很直观的例子,吴王手下有个叫周丘的门客,下邳人。

七国之乱时他自己单枪匹马跑回家乡,召集地方宗族进行动员。所谓:

“遂召昆弟所善豪吏。”

一个晚上动员了3万大军,轻易拿下周边城市,军队规模很快扩张到10万。

当然活不是白干的,《史记》记载周丘许诺:

“能者封侯至矣。”

跟着他干表现好能封侯,那么他自己要封什么?如果吴王刘濞获胜,估计又是一个异姓王。

总而言之,汉景帝所处时代是整个文明的关键转型期,后世大一统王朝更替模式尚未形成。

如果朝廷战败了,天下就要回到类似周朝的模式下。

当然此前我在文章中也提过,诸侯国是儒法并存偏向儒家,法家至少还是存在的。

运气好,可能再经历一次春秋战国或者楚汉相争,几十数百年后再次演化出大一统。

运气不好,说不定整个华夏文化就要变成欧洲小国林立的模样。

当然这算是未曾设想的道路范畴了,本文不多展开。

三、渔翁得利

七国之乱爆发之初朝廷上下是非常紧张的,汉景帝立刻着手应对。

结果这个时候军功集团集体罢工了,你不是重用晁错吗?你行你上啊!

飞鸟尽,良弓藏,晁错变成了弃子

情况甚至已经危险到了皇帝无法调动军队的程度,《汉书》记载了晁错的上疏:

“兵数百万,独属群臣,不可信,陛下不如自出临兵。”

这种让汉景帝亲自上前线和叛军打仗的荒唐建议,稍微有点理智的人都不会答应。

随着战局恶化,军功集团丞相陶青、中慰嘉、廷尉欧集体上疏开出加码:

“错当腰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这个选择题不难做,于是晁错被杀,周亚夫发动奇袭很快平定七国之乱。

按照道理,这种结局应该是极大削弱了诸侯国,军功集团的地位更加巩固了。

结果大家很快发现情况不对,战争中汉景帝大力支持外戚窦婴带兵,并因功将其封侯。

事后诸侯国虽然完蛋了,窦婴却大肆招揽儒家宗族豪强进入朝廷,《史记》记载:

“诸游士宾客争归。”

然后朝堂上:

“诸列候莫敢与(窦婴)亢礼。”

换句话说,法家军功集团干掉了儒家诸侯国,结果汉景帝为了制衡,主动把地方上的儒家又拉进了朝廷。

此时距华夏大一统模式的形成只差最后一步了,接下来的历史又会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下一篇再讲。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

《西汉人口地理》

(0)

相关推荐

  • 西汉初年暗流涌动,儒家、法家相互渗透排挤,竞争并存中走向合流

    上篇文章我们分析了汉朝初年的白马之盟,总结起来,刘邦在位期间帝国面临的局面非常危险. 内有法家军功集团邀功请赏,外有异姓诸侯王虎视眈眈,自己垂垂老矣太子仍然年幼. 基于此,刘邦费尽心思逐一剪除了异姓诸 ...

  • 看不懂汉景帝的晁错,既不善于谋国更不善谋身,必须死

    历史这样评价汉景帝! 第一个特点,喜欢深思熟虑,善于充分谋划! 第二个特点,传播仁义,品德坚强! 在汉景帝一生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叫晁错.为了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提出了两个著名治国论断! 第一.削藩! ...

  • 晁错是汉景帝的老师,忠心耿耿,为何却被景帝腰斩、灭族?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做出了一件让人心寒的事情,他居然将教导自己二十多年的老师晁错处死.与此同时,晁错的"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众所周知,晁错是与贾谊齐名的政论家,一直对 ...

  • 平定七国之乱周亚夫,为什么被汉景帝活活逼死?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在语文.历史课程中,周亚夫是个偶尔亮相的经典人物,他没有苏轼.屈原.欧阳修.李白.杜甫这些大牛曝光率那么高,但如果写作文,涉及到"纪律严明&qu ...

  • 第二十五战:七国之乱(6)文帝钦点的真将军

    文帝六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 文帝命宗室刘礼为将军,屯军灞上,祝兹侯徐厉驻军棘门,河内郡守周亚夫驻守细柳. 三军警备,以防匈奴入侵. 文帝比较厚道,总搞形象工程,亲自去劳军. 到了灞上和棘门,文帝一行 ...

  • 第二十五战:七国之乱(5)景帝削藩

    文帝死后,已经持续了近四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仍在释放着强大的惯性. 因为他将"黄老之术"交棒到了他的皇后,即后来的窦太后. 窦太后不像当年的吕太后那样强势,她对于政策的影响力是依靠持 ...

  • 第二十五战:七国之乱(2)釜底抽薪

    刘恒继位稳定政局后不久,体现他命好的第一个环节出现了,他遇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叫贾谊. 这个人,可以说是西汉最终能成功转型的总设计师. 贾谊英年早逝,只活了三十三年,但把他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为文 ...

  • 第二十五战:七国之乱(1)新领导如何空降虎狼单位

    这场战争,水平不高,但名气不小. 在人们对西汉历史的印象中,似乎刘邦一死,就是吕后虐情敌,然后大忠臣周勃陈平挽救革命,后来就是周勃他儿子周亚夫再次拯救刘家危局. 说的跟刘家要死一样. 周勃跟周亚夫,这 ...

  • 周亚夫平叛七国之乱

    公元前154 年(汉景帝三年),吴.楚等地诸侯王反叛朝廷. 焦急万分之际,汉景帝刘启脑中立即闪过父亲文帝临终前的嘱咐:"我死后,如果国家有什么紧急事故发生,你可派周亚夫统率汉兵,平定乱事.& ...

  • 西汉七国之乱: “清君侧,诛晁错”以吴王刘濞为首七王起兵叛乱

    西汉七国之乱是发生于公元前155年(汉景帝二年),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一起起兵叛乱,故又称之为"七王之乱&qu ...

  • 七国之乱是政治原因,还是皇室私怨?谈七国之乱的深层政治背景

    景帝三年,汉帝国爆发了一场以吴王刘濞为首的,旨在推翻中央政权的藩王叛乱,史称"七国之乱".三个月后,叛乱就被周亚夫平定,时间虽然不长,却暴露了汉帝国初年,中央政府与藩王之间不可调和 ...

  • 七国之乱前,各参与方的战斗力怎么样?

    七国之乱,参与方包括: 1.汉,代表人物:汉景帝. 2.吴,代表人物:刘濞. 3.楚,代表人物:刘戊. 4.诸齐,代表人物:齐王刘将闾.济北王刘志.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