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40年,竟然只是因为受寒?
明医公开课
>>>第2014课<<<
《内经》摘要
01
《素问·奇病论》云:“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
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
外受大寒之邪,深入脑髓,因而头痛甚剧。
临证应用
02
举验一
王某,男,34岁,1977年1月诊治。
天气严寒,夜降大雪,晨起到院中扫雪,约10分钟,即感眼前冒金花,视物不清,旋即头剧痛。遂卧床并服止痛片无效,半小时后痛势越甚,邀余诊治。
患者平素身体健康,无头痛史,脉沉,舌苔薄白。
此寒邪外中之证,急以散风寒之法治疗,予川芎茶调散(汤)加减。
川芎12克,荆芥10克,防风6克,白芷5克,羌活10克,薄荷4克(后下),大枣7枚,生姜5片,细辛3克
1剂,水煎立饮,饮后覆被取微汗。20分钟后微汗出,头痛止。病愈。
举验二
王某,男,50岁,1990年12月15日诊治。
左目至头痛半年余,每天晨起遇凉风疼痛尤甚,有跳动感。舌胖苔薄白,脉细略数。某医院检查诊断:双目轻度白内障、左颈动脉痉挛。治疗无效。
证属风寒外袭,久郁微见化热之象。治以散风寒,通经脉。予川芎茶调散(汤)加味。
川芎12克,荆芥10克,北细辛3克,香白芷6克,羌活10克,紫丹参12克,霜桑叶10克,大枣7枚,生姜3片,薄荷4克(后下)防风5克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12月19日复诊:服上方2剂头痛即止。转诉经检查血液黏稠度过高,要求服中药。乃予化痰浊、行瘀血之方,三子养亲汤加味。
苏子10克,白芥子6克,炒莱菔子10克,槟榔10克,大腹皮10克,水红花子3克,丹参15克,杏仁泥10克,焦三仙各10克,砂仁6克
20剂,水煎服,每日1剂。此系王教授外出期间诊治,滞留半月内患者头痛病未发。其血黏度是否降低未详。
举验三
格文桑,女,61岁,1991年8月5日诊。此系王教授暑期在内蒙集宁市经治。
患者头痛40年,或左或右,时轻时重,近年痛势加重。头痛重时伴有恶心呕吐,四肢厥冷。平素胃脘不舒,吞酸厌食,恶闻食臭,只喜闻酒气,二便尚调。舌苔薄黄,脉濡滑。西医诊断为“血管扩张性头痛”。
先以舒肝和胃之法调其中焦,方用柴苓温胆汤合左金丸加减。
川水黄连5克,黄芩12克,吴茱萸5克,北柴胡8克,炒栀子10克,姜半夏10克,淡竹茹8克,香白芷5克,伏龙肝50克,青陈皮各6克,焦三仙各10克
4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8月10日二诊:胃脘不适及泛酸减轻,食欲略有好转,余症同前。继用上方3剂。
8月13日三诊:恶心、吞酸及胃脘不适大有减轻;食欲渐佳。头痛依然,苔薄白,脉弦滑。
改通经散寒之法,用川芎茶调(汤)加减。
川芎10克,北细辛3克,荆芥6克,白芷5克,薄荷4克(后下),大枣7枚,赤芍12克,石菖蒲15克,桂枝6克,生姜3片,绿茶一小撮,生甘草6克
每日1剂,水煎分温再服,共1剂。
8月17日四诊:头痛明显减轻,脉弦,苔薄白。再以前方加减。
川芎10克,北细辛3克,荆芥6克,白芷5克,薄荷4克(后下),大枣7枚,柴胡8克,炒栀子10克,黄芩10克,生姜3片,绿茶一小撮
4剂,煎服法同前。服后病愈。
诊后发挥
03
寒邪性主收引,易伤人阳气,感之则常致血脉凝涩而现剧烈头痛,当急用温通散寒之法治疗。
举验一,患者于温暖环境之中突然外出,寒邪侵袭发病,头痛虽剧,但病证尚轻浅,因而以川芎茶调散加减1剂而愈。以西医观点分析,似属因寒冷刺激引起血管痉挛所致。
举验二,病因与西医诊断均很明确,即寒冷引起颈动脉痉挛,但服用中西药物均无疗效,推测其所服中药可能是活血化瘀之类。所以无效的原因,在于温通散寒之力不足。
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是以欲通其经必先散其寒。
此患者虽见“略数”之脉,兼有化热之象,用药应少佐辛凉疏散之桑叶、薄荷,但毕竟以细辛、荆芥、川芎、白芷、羌活等温散之品为主。
待其寒邪散去之后,再调其虚实诸证,此亦属于“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例。
举验三,患者身居严寒地区,头痛已40有年,但因尚有胃脘不适之疾,依其脉证,先治中焦,亦符合仲景先治新病,后乃治其痼疾之论。
然该例头痛西医确诊为“血管扩张性”,亦以川芎茶调散为主治愈。
于此可知,此方既能治血管痉挛性头痛,又可治血管扩张性头痛。其实,以我们临证所见,有不少中药方剂,对人体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