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潍县东关之“七楼”
友情提示:本文1713字,阅读约需5分钟
东关位于白浪河东岸,与潍县城(城里)隔河相望。明洪武年间,潍县撤州改县隶属莱州府后,东关即成为县城东去的必由之地,来往商旅、物资的集散地。人们沿白浪河向东筑屋而居。至明成化年间,为安全起见四周筑起土围墙,其间道路出口又建成诸多阁子,上供神灵,下设阁门,昼开夜闭,称为“八阁围子墙”。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原上围墙坍塌,为防水患及捻之乱,而重修东关坞,至同治五年(1866年)竣工,设有7个坞门,上建谯楼。此事《潍县志稿》也有记载。圩墙建成后,八阁全在圩子内,防盗之责,归于圩门。东关圩子,用三合土砌,“城高七米七胸墙一米七,共高九米四;圩墙走台横三米五,内高三米”(据《潍县战役》一书)。在明清几次筑坞过程中,将原来在围城外的风凰庄、南园、北巷子、南巷子、苇湾、棘子沟、麒麟崖、杜家墓田划入坞内,面积扩大约三分之一,规模已近似潍县城。
于是,东关坞内有了“七楼、八阁、九街、十八巷”之说。七楼”是指东关坞门有七:奎文门、庆成门、通济门、耀武门、升曦门、鸣凤门、游麟门。在坞门之顶,皆盖谯楼(城门上都建有城楼,用以望远,即为谯楼),鸣鼓报时东关西四门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依次是奎文门,庆成门、通济门、耀武门,俗称东关西南门、东关西门、东关西偏门,东关西北门,位置分别在今友谊街西头,东风东街亚星桥东头、恒泰电子街西头以西、福寿东街白浪河桥东头南侧。
东关的另外三座城门分别设置在城池的东、南、北、偏东三个方位,名称分别是升曦门、鸣凤门、游麟门,俗称东关东门,东关南门.东关北门,位置分别在今东风东街潍州路口西、胜利东街四平路口北、福寿东街游麟路口附近,东关七楼它们的名称都很有讲究。其主要讲究是东与西南与北的互相对应,东门是最早看到清晨阳光的地方,故名升曦门。西门是直接看到每一天天光收起的地方,便取“庆幸每天都有所成”之意称为庆成门,东门、西门的对应意义喻义“早起劳作,晚间收获。因为凤凰是神话传说中的吉祥神鸟,象征天下太平,南门便称鸣凤门。麒麟是神话传说中的吉祥神兽,主太平、长寿,民间有麒麟送子之说,北门便取名游麟门。南门、北门的对应意义是“南鸣北游”、“南凤北麟”祈愿太平、吉祥。西南门称奎文门。西北门称耀武门。西南门、西北门的对应意义是“西南文、西北武”、象征着文武兼备;只有西偏门落单,便取“往来通达”之意称通济门。现在仅有奎文门、通济门尚存。
(作者 郭子宣 陈正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