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诗歌《雨》:在雨的往复中,想起往昔的爱情,想起童年和父亲
晚年的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在雨的往复中有感而发,写出了诗歌《雨》。其中通俗的意象,呈现出丰富的隐喻;幽远的幻想,引发动人的故事;深刻的哲理,触动内心的沉思。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在这首诗中,完美地呈现了出来。
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
因为此刻正有细雨落下。
或曾经落下。下雨
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
诗歌开头,就进入了“雨”的场景之中。开门见山的书写,就像因纷纷扬扬的细雨飘落而变得明亮的黄昏,显得突然,又在情理之中。通常,在诗歌中,“雨”会渲染出一种悲情、忧伤的氛围,“黄昏”也代表了落寞之意。而“明亮”一词,却将这些消极因子全部抹去,给诗歌带来了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氛围。
当诗人看着正在飘落的细雨,入微观察之时,便回想起了过去的雨。于是他说:“或曾经落下。下雨/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此时,由于“雨”的相同性,诗人的脑海中浮现出了相同情景下,不同时空的故事。
谁听见雨落下,谁就回想起
那个时候,幸福的命运向他呈现了
一朵叫做玫瑰的花
和它奇妙的,鲜红的色彩。
在第二节诗的开头,诗人再次强调了听见雨落下,就会回想起过去的这一事实,并引出自己对往昔的回忆。第一行诗中的“谁”,是诗人在虚指和任指中,赋予其既指代自己,又指代任何人的含义。
纷纷扬扬的细雨让诗人首先进入的幻想时空,是自己青年时期美好而幸福的爱情。他说:“那个时候,幸福的命运向他呈现了/一朵叫做玫瑰的花/和它奇妙的,鲜红的色彩。”诗句中“玫瑰”这一意象,隐喻了爱情。在诗人看来,青年时期的爱情是幸运、美好和幸福的。而“它的奇妙,鲜红的色彩”更突显了在诗人心中对这场爱情的迷恋与喜爱。
想到诗人写下这首诗的时间是在他的晚年,这时他在回想起青年时期的爱情,依旧满心喜悦,充分表明了这段爱情给诗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美好记忆。
这蒙住了窗玻璃的细雨
必将在被遗弃的郊外
在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洗亮
诗人在第三节,继续展开自己的幻想。“这蒙住了窗玻璃的细雨”,使得自己无法看清楚外面世界的模样,阻挡着自己与外界的交流。实际上,这里喻指了自己无法与过去进行交流对话,表达着内心对往昔的怀念之情。
而“必将在被遗弃的郊外/在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洗亮”,更是刻画出了诗人所幻想出的儿童时期生活的地方。随着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曾经所生活的庭院早已被遗弃在郊外,早已不复存在,自己只能在暮年时黯然幻想。诗人想到这里,略显感伤。
架上的黑葡萄。潮湿的暮色
带给我一个声音,我渴望的声音,
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
在最后一节诗中,诗人想象出代表他童年的“架上的黑葡萄”,进而引发起对自己与父亲相处的美好时光的回忆。很快地,他回到了当下的“潮湿的暮色”之中,并听到这潮湿的暮色“带给了我一个声音,我渴望的声音,/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
这里,也是诗人的幻想,他的父亲已经逝去,自己却因“雨”而听到了“父亲的声音”,这是由于浓烈的思念才引起了感官上的错觉。在博尔赫斯的生命中,他的父亲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期望着他能够成为作家。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出,父亲在诗人心中占据了很大的分量。
博尔赫斯在雨的往复中,带领我们进入了三个不同的时空,观看了四个不同的场景。分别是青年时期的爱情,童年时期的庭院,晚年时期的自己。而在诗歌的前后,晚年时期又有着不同的场景。诗歌起初,诗人是自己一个人看到细雨落下使得黄昏明亮;诗歌结尾,诗人不再是自己一人,他的父亲出现了。
这样的时空和场景,是诗人以现实为基础,进行的跳跃性的幻想。“雨”的往复,就像时光的轮回,成为了贯穿幻想的纽带。诗人在这样的幻想中,既表现出了对美好往昔的怀念,又表现出了面对时光流逝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