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精读闽南语日刊 | 闽南人的“普渡”,原来还有这两个说法
小 力 彑
-⚉-
夂 小 彑
第
59
期
“普渡”是闽南人十分熟悉的民俗活动,民间也有人称为节日,普渡的来源和七月半有直接的关系。七月半这个日子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 。
中元节起源于汉以前,《史记》已有记载,最初是农民在夏末秋初祭祀田神的节日,《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记载,当时农家以猪蹄、酒来祭田神,祈求五谷丰收。东汉后,佛教传入,部分信佛的中国人在这天供养僧人,以功德回向父母,于是也被汉语系佛教徒称为“盂兰盆节”。而在道教中,这天也是中元地官大帝的诞辰,这天也是地官大帝赦罪、祭祀亡灵的日子,这一日便加入了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灵魂罪过的色彩。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中元节。
闽南普渡习俗,就来自于中元节祭祀亡魂的含义。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好食物,进行祭祀、烧金拜拜。泉州普渡一般会“食桌”(办宴席),依据村、境不同,轮流“办桌”。闽南一带向来热衷于传统宗教活动及请客,早年大操大办之风盛行,乃至政府出面干预。而福建省内其他地方和闽南的普渡习俗就有差异了,福州的普渡和闽南不同,闽南普渡年年有,但福州普渡一般是几年一次,甚至几十年一次的,且承办主体为寺庙,而不是闽南以村、境或家庭为单位的模式。
今/日/作/者
耶律楚材
《不精读闽南语日刊》是“说咱闽南话”推出的词语教学类栏目,每天为您呈现最新政经、科技、娱乐热点的闽南话说法,由经常思考方言问题的泉州籍中文系学生耶律楚材主笔,并开放读者投稿。
现在许多人谈到方言的继承都喜欢往传统文化的方向想,但其实这反而可能害了方言。我们认为,如果过度将方言同传统文化和传统的生活捆绑,会造成严重的刻板印象。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被使用,这就要求语言必须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能够表达和体系时代发展的新型态,而非仅仅应用于传统的生活。所以,《不精读闽南语日刊》应运而生,我们希望开拓母语的现代使用空间,让母语永远年轻。
为了规范和系统,我们采用的口音是基于泉州市区的语音系统,泉州市区的口音是泉州市较为有影响力的口音,且能容易地折合为泉州市内其他区域的口音:通常只需改换具体的调值或个别韵母。根据语感,大多数的泉州方言母语者都能做到这点。拼音系统我们采用的是国际语言学界通用的国际音标。
(我们欢迎和鼓励厦门、漳州、台湾等其他闽南语地区用户使用APP,上传基于自身口音的作品,今后我们也将继续拓展APP字典及其他内容的不同地区口音版本)
(目前投稿以泉州地区口音为主,其他地区用户投稿时请务必注明您所来自的地区,方便我们组织审核)
图文制作:耶律楚材
排版:飞天小黑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