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股力量推着我去完成它” | 专访《讲咱厝话》导演吕辉梵

《讲咱厝话》是一部由晋江本土的团队创作的闽南语微电影,它试图再度唤起远行的闽南游子们关于母语的情结,导引游子们“归乡”。在这部微电影背后,又是这帮后生家们怎样的一种创作心态?我们带着心中的些许疑问,与本片的导演吕辉梵进行了一次对谈。

吕辉梵

泉州晋江安海人,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想成为一个好摄影师。

闽:说咱闽南话

吕:吕辉梵

首先想问一下您这次为什么选择用母语去进行视频创作?是怎样的一个构思过程呢?

吕:虽说是团队的主创成员之一,但其实我是被“征召”而加入这个创作团队的。很早之前我就想拍一部关于闽南语题材的片子,苦于一直没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一个养正中学的朋友陈鑫说要我去帮忙拍摄闽南语主题的片子,我就欣然答应了此事。

起初团队里大家就坚持五个字——“闽南语创作”,围绕着五个字一次又一次地进行讨论,不断展开剧情,故事的脉络也逐渐清晰。最后大家讨论达成了一致,决定用多条线叙事来突出主题的方式去呈现这部作品。

那与用普通话创作相比,此次用闽南话创作有什么不同?

吕:第一就是会更多地保留日常生活中琐碎的片段,因为琐碎,所以真实。做到真实,其实是为了透过影像与大众建立潜在的某种联结,从而引起大众的共鸣。通俗地理解,也可以说是“更接地气点”。再者就是在拍摄一些突出闽南文化的镜头(空镜)的时候,我更多地展现了自己的心境,会更随心地去拍,没有那么强的“预设框架”。而且,因为我本身就是土生土长的闽南人,所以在拍摄这部片的时候更有热情,心里能明确感知到有“一股力量”在推动着我去做好这部片

从开始想做这样一个故事,到正式进入拍摄,花了多久?创作的时候有遇到怎样的困难?

吕:在六月中旬的时候,团队孵育出做这个片的想法,七月初开始创作,八月初剧本才成型。

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团队的人都不够专业,以脚本为例,我就与编剧反复斟酌了好几次,才能达到一个较为完善的水准。还有就是,正如那句“巧妇难无米之炊”所说的,没有完备的器材,拍摄的过程也难免会磕磕碰碰。我花了整整三天在借各种东西,灯光也好,镜头也好,才配齐了拍摄的“最低配置”,当然这里也得感谢很多人的帮忙。但总的来说,和一帮有着共同热爱的人一起创作,哪怕再难,也更有信心去克服,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这么说来,拍摄这部片确实历经了不少困难,那最终的呈现效果有达到你的预期吗?

吕:不得不说,这部片我还是满意的,可是并没达到我的心理预期。虽说我们做到了“唤起共鸣”的效果,但整部片的节奏仍是比较平缓,没能带出一些出彩的点。再者就是,因为我作为一个本身并不擅长剧本写作的导演,也会影响到这部片的效果。

如果说还有机会去做一个完整的片子的话,你会考虑再用闽南话创作吗?

吕:我们团队仍在持续挖掘闽南本土的故事,未来肯定是会回来晋江再次进行相关主题的微电影创作的。作为一个从闽南走出去的编导生,每次回家的时候我总会扛上自己的设备,去拍摄家乡的人、景、物,如果有团队就一起做,没团队我一个人也会去做。只要用心去观察,家乡这片土地也是很好的影片灵感来源和练手的地方

最后有什么想对和你一样的闽南“后生摄影师”说的话?

吕:可能很多人和之前的我一样,有类似的顾虑:我水平没那么高,还拍什么家乡、母语主题的片,那么宏观,会不会被一些大佬“笑”?但我觉得技术这种东西吧,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是大家用影像讲故事的方式和角度不一样而已,又何必妄自菲薄或者“笑来笑去”呢?我认为只要用心去做,努力地用自己能做到的最好水平去对待自己想做的片子,就没有对不起自己的专业,就没有愧对自己所学

采访:Pohling

图片:《讲咱厝话》

排版:飞天小黑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