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结构----结句
诗的结构----结句
今天我们来聊聊最后一部分:合。也就是诗的结句。
结句一般是诗的宗旨所在,在写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所谓“凤头、豹尾”,就是说起句要尽可能漂亮,结句必须尽可能有力。
结的意思就是收,就是必须使一首诗完整的展示出来,把所有的诗意表达出来。当然,要有余味,但这个余味是在文字中蕴涵的,需要读者体会的。从诗的结构来看,必须完整。
合处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个是诗学概要的原文。
风回气聚,就是要凝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完美的图画。渊永含蓄,就是要留有余味,如歌唱的绕梁三日一样,不可以太直白而没有意趣。
“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这是雪夜访戴的典故,要乘兴而起,尽兴而收,不可以狗尾续貂或画蛇添足。“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个说的很明白了,我们知道,五绝20字,五律40字,七绝28字,七律56字,都是有数的,所以必须言有尽。在这些有限的范围内描绘大千世界,肯定不全面,就必须留有想象的余地,意必须无穷。不能说文字够了,意思也就刚好表达完了。
原文---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辞意俱尽。如临水送将归,辞尽意不尽。若夫辞尽意不尽,剡溪归棹是已。辞意俱不尽,温伯雪子是已。所谓辞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辞穷理尽也。所谓意尽辞不尽者,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辞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至若辞尽意不尽者,非遗意也,辞中以仿佛可见矣。辞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
“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辞意俱尽”,辞意俱尽,就要达到完美的结构。拦惊马是很需要力气的,让马嘎然止步,故事也就结束了。
“如临水送将归,辞尽意不尽”,这个就比较婉转了,临水送人,遥遥挥手,如浔阳江头夜送客,一直在送,一直不走。
这个就充分说明了结句 必须做到让人有想象的空间;象送人一样,总感觉还没有送够;还需要继续送。
“所谓辞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辞穷理尽也”,这个是表明诗意还是有余味的,没有全尽。意思就是辞和意的结合,要以辞藏意,以意读辞。
杨载之在【诗法家数】里面说了:「作诗结句尤难,无好结句,可见其人终无成也」。这句话把结句的身价抬的高。没有好的结句,就没有成就。是说结句的重要性。
结句其实就像女人出门前的最后打扮,打扮的不够时尚,靓丽,最终吸引的目光就有限,回头率就低,肯定不如我被一个MM牵着在街上走的回头率。当然了,也要看美女的底版如何。
【说诗晬话】里面说: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或就本位收住。这个就是说结句的结法。收的效果有两种,收束是紧急刹车。放开一步是张显主题,或宕出远神是把目光放的更加远,或就本位收住 这个是交代诗的本意。
作结,主要还是围绕主题,前面三句或三联已经作了铺垫,结句要总束起来。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我们看前三句,从外到内,从远到近,描绘了一幅画面,这么多的景物来引出后面一句。
从外(壁栏杆)到内(屏风),从远(绣帘)到近(锦褥)这些都是铺垫。
主题就是两个字 已凉;上面说的 就是结句的一个结法,就题而结。
“已凉天气未寒时。”
和题目紧扣。已凉是还不很冷,深秋而已,因为还没有雪、没有红泥小火垆。最后这一句,就像个口袋,把前面三句全装进去了。这个其实是比较直接的结句,所以是就题作结。
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不怕起的平 就怕结的平!!!
诗学概要里还说:大凡诗词结语,须风流蕴藉,蕴藉则俱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一句诗能理解成好几个意思。有深意的结句 确实很难。
在看古文里的
文章亦不可写至极处,极处即逾应有限度,往往使读者一览而尽,了无余味,实非诗文之最善者。于此结句之重要可知矣。
最后的结句如果太散,恣意扩张,于诗本身是没有好处的。
起,就是立意,营造诗的氛围
承,就是深化,对主题作进一步描写
转,就是扩展,使诗意更加丰富
合,就是收结,使诗有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结局。
这个跟流水线作业一样,个各有分工,是有机的整体。
所以呢写诗思路一定要清晰,沿着一条线走,对所写的诗有个完整的交代。